為啥古人會發出“半部《論語》治天下”?接觸文史才知道那麼回事

  • 點擊右上角【關注】微課知識共享頭條號,私信回覆“微課”
    ,贈送您國學課堂全網精品微課(定期更新)~

全句為“半部《論語》治天下”。古人認為只要熟悉和運用半部《論語》,就可以治理好國家。

為啥古人會發出“半部《論語》治天下”?接觸文史知識,原來“半部《論語》治天下,遠不是那麼回事。

為啥古人會發出“半部《論語》治天下”?接觸文史才知道那麼回事

此典故與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有關,趙普為小吏出身,識字不多,他每次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回家閉門讀書,第二天總能想出辦法來。後來人們才知道他只看《論語》。據宋人羅大經的《鶴林玉露》記載,宋太宗時趙普再次為相,朝中有人不服,譏笑他平生所讀只有一部《論語》而已。宋太宗聞言召見趙普詢問趙普回答:“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公元956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淮南滁州遇到一名鄉村教師,名叫趙普,並且得到這位鄉村教師的幫助,趙匡胤打敗了南唐大軍,後終於建立北宋政權,趙普也因此被視作心腹,隨後大部分征戰,都如影隨形跟在趙匡胤身邊。

為啥古人會發出“半部《論語》治天下”?接觸文史才知道那麼回事

趙普

唐末,藩鎮割據,導致天下大亂,這是前事之師,北宋立國,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趙匡胤首先想的就是天下如何安定下來,於是就找趙普商量,趙普早就想過這個問題,於是迅速說出問題所在:天下之亂在於藩鎮太重,君弱臣強,治理的辦法就是削奪軍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於是,961年的一天,趙皇帝把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將請來喝酒,然後跟他們語重心長地談了一次話,我這個皇帝是你們”黃袍加身“硬塞給我的,可是皇帝這個位置實在是大家都想坐的,你們手上那麼多兵,保不齊也有一天會皇袍加身啊,這讓我睡不安穩覺啊。這些武將們大驚,喝完這頓酒之後,紛紛交出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從趙皇帝認識趙普到公元964年趙普被封為宰相,並封韓王,前後8年,也算君臣相知啊。倘若一直這樣平穩過下去,趙普的餘生一定是平和安順的,可是時代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杯酒釋兵權“之後,武事漸不為國家看重,國家開始大興文事,所謂“興文教,抑武事”。為了培養更多的文士,國家開始“崇建太學,教養多士”,迅速恢復和完善了自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製度,加緊選拔文人充實各級官僚隊伍,於是全國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風。

為啥古人會發出“半部《論語》治天下”?接觸文史才知道那麼回事

宋太祖:趙匡胤

公元973年,趙普實在是文才不行,遂罷相,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相識宋太祖趙匡胤以來,第一次遠離朝局。

公元976年,宋太宗(趙匡義,宋太祖的弟弟)繼位,繼續推行興文事的政策。981年,念及趙普是開國重臣,關係相當好,於是又請回趙普,再次拜相。

趙普二次由野入朝,離開朝局的這些年,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相比過去,趙普文化上的劣勢更加凸顯,君臣們都認為趙普的學養不夠。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載:“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大家都說趙普就只知道《論語》,其他完全不知道啊,趙普回答說,我就是隻知道《論語》,但是,過去我用一半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我將用另一半輔佐陛下治理天下。

牛不牛,牛!但這顯然是氣話,我雖然沒有那麼多文采,我的讀書範圍也不出《論語》一書,可我當年能夠靠它幫太祖平定天下,現在仍然能夠靠它輔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那些滿腹經綸的文臣儒士遍佈朝野,哪個又能有我的功勞大、能力強?估計,這是趙普的潛臺詞,也就是說,這其實是趙普的牢騷話。

—— END ——

  • 歡迎關注【微課知識共享】頭條號,一起升級知識系統~歡迎大家交流探討!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