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被稱為“詠蟬三絕”之一,它妙在哪裡?如何賞析?

一綠浮芳

這兩句詩來自於虞世南的《詠蟬》,全詩為: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這首詩被認為漸開唐風

虞世南 跨越了南北朝、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三個時期。年輕時師從宮體詩人徐陵,虞世南本人的詩多為應制、奉和、侍宴之作,不可避免的染有陳、隋舊習,但是也有《出塞》、《從軍》、《飲馬》等作品“聲氣稍雄”,因此被稱為“唐音之始也”。

特別是虞世南最有名的詩《詠蟬》,清代沈德潛稱此詩“猶存陳隋體格,而追逐精警,漸開唐風”。

二、託物寓意 不同於宮體詩

蟬一般用來象徵廉潔、清高、悲哀的品格。《唐詩別裁》中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古體絕句,以棲高飲露的蟬比喻高潔傲世的人格之美,點睛之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不僅僅是標榜自己品行的高潔 ,更有一種自信和對自己的肯定。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過“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太史公司馬遷也曾經《史記·李將軍列傳論》引用了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曹丕、司馬遷雖然遠遠早於虞世南,但是二人的這兩句話恰是虞世南《詠蟬》所表達出來的品性。

三、詠蟬三絕 共同點是詠蟬寄情 區別是際遇不同

後人評價的詠蟬三絕是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這三首的共同特點都是託詠蟬以寄情。同是詠蟬,因個人環境、時代、際遇、地位的不同各不同,如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曾經評價過:

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虞世南歷經三代,一生顯赫,後世詩人中少年得志的晏殊有其味道。

駱賓王身陷囹圄因此有“南冠客思侵”患難人之語,兵敗之後,遁跡江湖,不知所終。空有一身抱負,也只能長嘆:“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李商隱不知是想左右逢源還是雙方都不敢得罪,在令狐家裡學習受其恩惠,又娶妻於對方陣營,結果陷入牛李黨爭 ,一生困頓不得志。所以發出了‘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語。

四、附詠蟬三絕另外二首

《在獄詠蟬》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蟬》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這句詩是詠蟬名句,出自唐朝早期詩人虞世南的一首託物寓意的小詩《蟬》。

《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i二聲: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鬚。

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這也是詩歌常見詠蟬詩原因。

流響:蟬鳴之聲時高時低且時間長,似流水。

藉:借。

譯文:蟬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疏朗的梧桐樹間傳出。 蟬聲清遠是因為蟬居高樹,而不是依靠秋風。


虞世南:唐太宗時名臣。唐太宗稱讚其“五絕”,即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都是空前絕後,而他的人品確實正直清正,深受時人褒賞,政治作為,為人品質,文才韜略,皆為人稱道。
此詩表面寫蟬形,食性,聲響,其實處處比興象徵,將蟬人格化,意在言外,寄託詩人自況意味。

“垂緌”:暗示詩人顯宦身份,古代達官貴人常飾以“冠纓”,身份顯貴且清明,這是寄託詩人形象美好。

“流響”:狀蟬聲的悠揚韻味,長鳴不已,蟬聲遠播出疏桐,足見力度與響度,賦予蟬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

“居高聲自遠”:點晴句,蟬聲悠遠,是因“居高”而自能致遠,而非藉助秋風,這種獨特認知,實際上詩人寄託了一種人格,修身自正的君子,並不需要外在的某種憑藉,自有人格感召,自能聲名遠揚。

這首小詩,構思獨特,蘊藉深遠,借蟬強調一種人格美,表達詩人對人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這是詩人作為開唐重臣,自律自省,以蟬自許,雍容不迫,居高凌遠的風度與氣韻。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中評價:“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一綠浮芳

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被稱為詠蟬三絕。“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句詩即出自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以蟬寄情,以此來寄予自己高潔的志趣和清廉的追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句詩之所以妙,在於它是全詩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將詩人對於高潔品質的追求體現得淋漓盡致。詩人打破常態,蟬聲嘹亮本是藉助秋風之力,卻反過來強調這是蟬”居高“所致。

這種不流於俗的比興用法,藉助蟬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品格高潔的人,無需藉助權勢和財富,就能聲名遠播。為官清廉,品行高潔,自然能走得長遠而持久。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高中班主任在第一堂語文課上就曾以這句詩鼓勵我們。即使我們渺小如蟬,也會有屬於自己的堅守。對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和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來說,為官清廉和做人高潔,是其聲名遠播的憑藉。對於當時面臨高考的我們來說,知識與能力,是我們改變命運和展翅高飛的關鍵所在。

人這一生漫長而艱難,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有“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底氣與魄力。


此箋

這兩句詩出自唐初名臣虞世南的《蟬》,是一首詠物詩,全詩如下: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詠物詩中大多寫寄託,都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的三四句借蟬抒情:品格高潔者,不需要藉助外力,自然能聲名遠播。詩的表面看似每一句寫的都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其實他的每一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就是冠纓,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所以說是“垂緌”,暗示顯宦身分。蟬用細嘴允吸清露,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樹上,與那些在爛泥草地上的蟲兒不是同類的,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利響亮,它是“居高聲自遠”,不是藉助秋風一類的外力所致。他所隱喻的深層意義就是說,做人做官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的力量,而不是憑見風使舵,利用權勢而得到的。

虞世南是陳隋舊臣,他入唐後以文采和德行深受唐太宗的器重,雖為重臣,但從不傲慢,踏實勤奮,同時,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於世,顯示出一種內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徵,他借詠蟬抒發情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史冊。詩是作者的心聲流露,也是高尚人格的體現,致敬經典。


劉玲子candy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唐虞世南五言詩《蟬》中的兩句,原文是,“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四句詩所表現的內容並不難理解,就是對蟬簡單而又高度概括的描述而巳。

虞世南作此詩時應在長安,長安屬黃河中下游地區,“秋風蕭瑟蟬聲稀”,秋風起時,蟬鳴也有些悲哀了,想藉秋風未必藉得到。

讀此詩,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十分豐富想象的空間,觸景生情、詠物擬人、借物明志、明敘暗指等等,不一而足,無可非議。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許發掘、衍生更多的題材來,亦或許違背了虞世南寫《蟬》所表現原意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