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網絡社交中的第二人格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每個人都是一個立體的,所以我們不止具有雙重人格,而是多重人格。一個人不可能只有一面,因為那樣在社會中無法生存。但是,不管我們表現得多麼判若兩人,那都是有跡可尋的,美國塔夫斯大學心理學系社會知覺與態度實驗室的研究者們的一項實驗更是證實:大多數人在不同社交場合的行為具有一致性。

我們在網絡社交中的第二人格

只是我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社會身份和不同身體與心理狀況下,面對不同身份的人時需要我們有不同行為模式去應對。我們在工作與在生活中表現得不一樣;我們在好兄弟與普通朋友之間表現得不一樣;我們在父母與其他親人面前表現得不一樣。有的人認為這是表裡不一,認為這是變色龍。更有甚者對別人評頭論足,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方式、性格特點與生存哲學,且這些的形成是一個人成長環境與之前所有的經歷所塑造的,本就無所謂好壞。生活中總是有這樣一些人對別人說這說那,指指點點,這性格不好那表現不好的,心想,跟你們有半毛錢關係嗎,鹹吃蘿蔔淡操心,最噁心這種。

我們在網絡社交中的第二人格

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我們都扮演著多個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環境的選擇,必然造成不同的行為模式。

所謂的網絡社交也是不同圈子的組合,我們在不同圈子的角色設定、社交地位、行為屬性完全不一樣,呈現出來的性格和行為當然有差別。甚至我們在面多相同的對象,但是在情緒不同的時候,我們表現出來的也是不一樣的。通常情緒高的時候表現得更活躍,情緒低落的時候表現得沉默。我們披著各式ID馬甲,在網上演繹各種情緒、偏好和意見。

我們在網絡社交中的第二人格

到底哪個是真正的自己其實不重要,今時今日、此時此刻我更想展露哪一個自己,或者不得不表現哪一面,才是問題的關鍵。

所以可以這麼推論,在不同軟件上扮演不同的自己,其實並不是什麼戲精,而是為了在社交時代,一面滿足自己,一面滿足他人,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要滿足生活所需。

我們在網絡社交中的第二人格

人人都有多重性格,第二性格是指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或者自己沒察覺到的特質。在網絡社交中相對“平等、自由”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會更輕鬆地釋放出自己的第二人格,比如在生活中內向型性格會希望表現得外向……。在相對民主的氛圍裡,人們可以沒有心理負擔,沒有現實顧慮,可以更輕鬆地設計自我、加工自我和表現自我。同時,人們常在虛擬的網絡,有意表現出自己羨慕的那種性格,完成自我滿足。再者,有的人也會在網絡社交中試圖去達成他“不可能”成為的那種人。畢竟生活多少會有缺憾,各種社交平臺正好給我們提供了假想和嘗試的空間。

我們在網絡社交中的第二人格

LinkedIn 在新浪專欄中總結的很好:

只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當然了,“戲精”和“人格分裂”只是大家的自黑和戲謔,對於在不同的社交軟件上展露不同人格這回事兒,大家都心裡有數。

甚至,很多時候所謂的“表裡不一”、“前後迥異”,其實都是我們的優點使然。

知乎上關於《為什麼人要在不同平臺展現不同性格》的問題,有幾個回答我很喜歡:

1。 我們太豐富

人本身是立體的,但要在不同的環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投射出的形象則是平面的,必然具有片面性。

2。 我們很自然

現實生活中,不同圈子的朋友,極少在同一個場合下出現。在不同的場景,用不同的行為模式適應環境、展現不同的自己,本來就是自然的樣子。

3。 我們有原則

雖然有時候你在不同的社交平臺流露出的態度、語氣、言辭有很大不同,但其觀點所體現的原則和價值觀其實是保持完全一致的。

4。 我們愛驚喜

同樣的,不同的環境激發我們不同的表現,以前沒注意過的特質和不知道的特長會逐漸清晰可見,所以演繹不同的自己,其實是個自我發現的驚喜之旅。

所以自始至終,不管你用多少平臺,凹多少種性格和形象,你還是你。

我們在網絡社交中的第二人格

圖片來源 | Pam Carter 風光繪畫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