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售私房粽游走法律边缘,打养生旗号难以说清依据

随着端午节的到来,各种品牌的礼盒粽子、抽真空粽子和速冻粽子成为时令主打商品,迎来销售高峰。在人人关注健康的时代,“健康”“养生”是最容易获得认同的“牌”。今年端午节,一些电商平台和微店就出现了号称有“养生”功效的粽子。

养生粽子,配料越来越“高级”

据这名卖家称,燕窝本身含有大量活性蛋白因子,与一些微量元素一样,都是人体很需要的。燕窝是滋补品,比较温和,适合长期滋补。燕窝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氨基酸、表皮生长因子、唾液酸等成分,每个粽子含有5克燕窝。小孩吃的话聪明过人,赢在起跑线;女性吃的话青春靓丽,把美留在18岁;咳嗽患者吃的话,清心润肺,抑制气管炎;老人吃的话,老当益壮,棒棒哒。

自制粽子,转战朋友圈的秘密

安全保障,食品监管需与时俱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莫让“三无自制粽子”污染食品安全,破坏节日气氛。

冯双庆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粽子时,可以根据外包装上的标识看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存放、存放几天。

“养生的旗号属于打擦边球,我们需要看其所谓养生的配料是什么。比如,常见的五谷杂粮可以添加到粽子里,但是加进去并不等于就是养生粽子。所以,消费者不能被五谷杂粮或其他什么配料迷了眼,要仔细看营养成分、配料的使用比例等内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看来,新口味、新品种的出现,可以说是市场自发行为在回应消费者的多样诉求。尽管粽子是传统食品,但产品本身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也可能被当下诉求各异的消费者淘汰。因此,有关粽子的监管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为食品的推陈出新提供可能,并及时作出相关品名的规范以及强化食品添加剂的监管,防止消费欺诈。

对此,孙娟娟的建议是,养生是目前消费者非常关注的一种健康型消费诉求。鉴于我国药食同源的传统,尽管可以借助食疗促进养生,但是就某一类食品而言,其如何养生是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含量及其功能来实现的。当保健食品的使用目的定位在保障和促进健康时,其功能声称里并没有养生这样的选项。因此,一方面需要打击借“养生”这样的宣传以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与时俱进的消费诉求,借助术语和定义的明晰,规范市场上出现的从营养、生产方式等角度作出的新的食品声称。对于由于网络平台发展所推进的线上粽子等食品营销渠道和方式,专项类的整治和风险交流也有助于保障假日期间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保护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