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縣原來屬於安徽六安,後來為何劃入湖北黃岡?

土土街

英山縣於南宋末年因為段朝立上書朝廷,請求於羅田縣東直河鄉設縣保民,遂設英山縣,以段朝立為第一任知縣。而關於英山縣到底是設於宋代還是元代以及段朝立所任知縣到底是南宋官員還是元朝官員其實是存在爭議的,最直接的史料就是縣誌,據萬曆《六安州志》和乾隆《英山縣誌》記載:英山縣於宋鹹淳年間設立,不久廢除,元至元十二年(1275)段朝立請復英山縣,併成為知縣;但民國《英山縣誌》則記載:鹹淳三年更名英山,立為縣……鹹淳六年以段朝立為知縣。到底孰是孰非還有待進一步討論。

圖見徐建平《民國時期英山改隸湖北研究》一文

英山縣的行政隸屬關係,各類方誌記載幾乎無二,據民國《英山縣誌》,建縣之初隸六安軍,英山設縣時隸屬廬州,元明承襲未改。後因山路僻遠,公文急遞不易,清雍正年間改隸六安直隸州。設縣之初隸屬關係頗為奇怪,英山系從羅田劃分而出,據譚其驤先生所說,從舊縣析出新縣,一般新縣會與“母縣”同屬一個府州,如同地區的黃安縣,明代析黃陂、黃岡、麻城三縣而置,仍與三縣同屬黃州府。

但英山縣系從羅田分出,在自然區劃上,與湖北省東北部的蘄州、羅田等系屬一體,尤其是以流域來論,如縣內東河和西河在縣城南匯合流入白蓮河水庫,是為浠水上游。

民國時期,中共在英山所屬大別山區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開展游擊戰。1930年,紅軍奪取了英山縣,在堅持了兩年之後,於1932年在國民黨“圍剿”下被迫撤退,國民黨佔領英山之後,於當年議定“安徽省所屬之英山縣與湖北省羅田蘄水兩縣毗連,縣治適位於浠水上游,北界大山,為安徽省行政力量所不易及之地,故向來匪盜每利用為藏聚之淵藪”

,因此“為便利清剿控制及辦理善後”起見間將英山縣暫時劃歸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管轄。1936年,“內政部以為謀求永久治安及行政便利起見,亦有將皖屬英山縣正式改隸鄂省之必要。”英山正式劃屬湖北。更詳細的論述請參考徐建平:《民國時期英山改隸湖北研究》


楚邾

英山縣是在社會、人文地理、文化為背景的前提下劃入湖北。當時是1936年。

由於


英山縣劃入湖北省歸黃岡市是歷史性研究話題,距今已進入本省接近百年,談這個似乎沒多大的意義。當前最有意義的事,就是大力發展經濟,只有當地有了足夠的錢,才能構建宜居文明生態之城!

劃入湖北省黃岡市也算非常圓滿的區劃,跟隨“革命老區”攜手“大別山經濟區”,要敢於提出建設“鄂皖毗鄰區中心城”的口號,加大對鄂皖毗鄰區中心城的投入,開展魅力縣城建設計劃!


民間查訪專員

英山自古以來就屬大浠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浠水古稱蘄州,是古代黃州府中心地帶,現代黃岡人口大縣,緊鄰黃州區,東接蘄春西靠英羅兩縣。是黃岡地區最為重要的中心城市。

古代黃州府以浠水清泉鎮為中心,宋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實際落腳地就是如今浠水境內。

從文化民俗來講,黃岡九縣三市一區,其主流文化一直以浠水為中心,其中,浠水,羅田,英山三縣方言都為浠水話,蘄春黃梅說江西話,紅安麻城團風陽新與浠水話略有不同,單就處於邊緣化的黃州區而言,其語言民俗與一江之隔的鄂州並無不同,而且黃州極其尷尬的區域位置,造就在地區內毫無輻射力,吸血倒是一流!

英山緊領浠水,其民俗文化語言傳統經濟交流都相同相似,與其安徽有著明顯區別,英山人心中更是趨於湖北浠水的認同,而對安徽六安毫無歸屬感。

所以,英山自古以來就屬我湖北浠水不可分割的一部是毫無爭議的!


好厲害我的國

英山縣隸屬於湖北省黃山市,位於湖北省東北部,是鄂豫皖三省邊境的腹地中心地帶,全縣總面積1449平方公里,轄3鄉8鎮,309個行政村,總人口40,49萬。1270年,始建英山,隸屬於六安州。民國初年,1912屬安徽省,不久改歸淮泗道,1914年改屬安慶道,1930年英山改為紅山縣,屬鄂豫皖特區西北道。1932年,國民政府複稱英山縣。1949年3月19日解放,英山屬湖北省黃岡專員公暑管轄。1996年,黃岡市成立,英山隸屬黃岡市。


晚秋195087521

英山劃到湖北,沒毛病,無論從更遠的歷史沿革(英山曾屬蘄春,荊州江夏郡),還是地理方位,語言文化,英山與大別山這邊的黃岡地區一脈相承。根據以江河山脊為界的傳統,劃到湖北也合理。況且,黃岡距武漢近,英山劃到湖北有利經濟社會發展,英山人傑地靈,近年發展也不錯。當然,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安,無論英山在哪,都願大別山區的六安有美好的明天,攜手前行。


餘人月

回答是否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