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您還在為沒有兒子苦惱嗎?您還在擔憂未來養老無人依靠嗎?神奇轉胎藥為您排憂解難,保兒轉女,神奇轉胎藥,圓您生子夢。”

這令人啼笑皆非又頗具誘惑的魔幻廣告,就是中國每天都發生的現實。雖然近年來0-4歲的男女性別比確實在逐步下跌,但依舊不平衡的性別比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實在不行了,男女才一樣”始終佔領著中國人的思想高地。



儘管中國父母把兒子視若珍寶,卻也逃不掉“生的起養不起,養得起卻靠不住”的現實,相反,女兒在中國的家庭裡真正撐起了半邊天。

生兒子真的更幸福嗎

“讓每個家庭圓滿幸福是我們的心願”,每一則不孕不育廣告都會堅持不懈地告訴我們,生育決定了婚姻能否幸福。究竟生男孩還是女孩,哪一種會讓爸媽更幸福呢?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的出生,都可能讓你的婚姻不幸福。

一個孩子的出生除了分割母親的肉,還要分割爸媽的時間和精力。每一對年輕夫婦都要面對“夜裡三點起來餵奶”的育兒壓力,哭了要哄、困了要抱,這些瑣碎的事情要耗費年輕夫婦們多少時間呢?研究者給的答案是——每天10.5小時。

這10.5個小時必然會壓縮你的睡眠、娛樂時間,和朋友約會的時間、甚至是和丈夫溝通的時間,因此有孩子的夫妻更容易吵架。

很多帶過娃的父母或許會反駁:我們對孩子的愛,和孩子共同製造的美好回憶,是多花幾個小時就能磨滅的嗎?尤其對瘋狂想生兒子的中國父母來說,男孩是他們幸福感的標配。

2010年中國的一孩出生性別比為113.73,二孩的更是高達130.29,而偷偷摸摸生的第N胎,性別比高達158.41。這種男孩偏好意味著,大多數中國人的生育心理預期,還是想要個男孩。





為要兒子,夫婦連生八個女兒 / 視覺中國

2017年有研究者發現,當孩子0-5歲時,男孩的父母確實更覺自己揚眉吐氣。其中,中國媽媽們從生兒子中獲取的幸福感很大一部分來自“母憑子貴”。有學者利用1997-2006年的中國營養健康調查數據發現,第一胎生了男孩,媽媽們就能吃更多補品,身體也能恢復得更好,在家中說話也更有分量。

但是男孩帶來的幸福感並沒有持續多久,5歲之後,孩子的性別對父母幸福感的影響就沒有明顯差異了。兒子呱呱墜地的喜悅再強烈也只是一瞬,之後養育的壓力才是幾十年如一日的長痛。



七孩家庭兩個男孩五個女孩 / 視覺中國

尤其在很多為了生兒子、連生好幾個“招娣”的家庭,孩子數量越多,父母幸福感下降就越大。畢竟,不論是男是女,養他們所需要的經濟成本都會讓爸媽難以呼吸。

2014年一項針對上海市兩千餘戶0-3歲家庭的調查顯示,一個孩子的育兒成本每月大概2300元,超七成的父母表示因為育兒而感受到經濟壓力。

上學後,孩子的花費就更令人咂舌了。根據匯豐銀行2017年發佈的報告,超9成的中國父母會付費讓孩子上補習班。到孩子本科畢業,家長要付出的教育成本高達42892美元,其中還不包括研究生和出國留學的費用。

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後,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投入並不存在性別差異,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掌上明珠。2008年大連市一項養育成本的調研顯示,不論兒女,爸媽一樣捨得掏錢。



這些統計都僅僅只是教育投入,算上零零總總的生活費和其他投入,可以說,每生一個孩子,就能消滅一個百萬富翁。

兒子才是賠錢貨

生男生女,父母的幸福感是不是永遠沒有差異?當然不是。孩子一旦成年,差異就顯現出來了。當兒子長到17-30歲,開始要買房買車時,原本期待養兒防老的父母幸福感要明顯低於生女兒的父母。

這個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自己生的兒子,跪著也要養完。

但是兒子對幸福感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在男孩偏好更強烈的農村,不同年齡的父母幸福感都超過了沒有兒子的家庭;但是在城市中,步入中年後,有兒子的父母,家庭幸福感開始低於沒有兒子的家庭。









然而在至少有一個女兒的家庭,不分性別、戶籍和年齡,都會因為女兒明顯提升了幸福感。也就是說,有了兒子你不一定幸福,但是有了女兒,你就能更幸福一點點。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成年兒子實在是太花錢了,所以有時候不是你不想養兒子,而是你可能真的養不起。

男孩一旦成年,“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美好理想就壓上心頭。這個時候的父母正當“中年危機”,上有雙方高堂要養,下有兒子娶親要供,幸福感怎麼會高。

同樣是別人家的寶貝女兒,總不能被你的兒子空手套白狼。彩禮、婚禮、婚紗、蜜月旅行哪一樣你敢少?

2006年貴州的村莊裡,中等規模的婚禮平均花費近2萬元,超過了調查範圍內人均收入水平的八倍。負主要費用的新郎家庭會在婚禮前把一半的收入存起來。

除此之外,還有最重要的——房子。





“再不買房,美女就老了”房地產商慫恿人們買房 / 視覺中國

尤其是在當下男女比例嚴重不均衡的中國,男孩越多,越能形成“女孩市場”,房價就是兒子們在激烈婚姻市場中的身價。如果你的兒子不是靠臉吃飯的狼系、犬系男友,那就只能讓姑娘先始於家產,再陷於人品,最後忽略外在。

為了自己兒子下半輩子的幸福,爸媽們不得不帶上全部積蓄,參與到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去,為了兒子的交配權勒緊褲腰帶,跟飛漲的房價做鬥爭。

所以,一個惡性循環出現了,婚前性別比越高的地方,房價越高,儲蓄率越高。



不僅要節流,開源也必不可少。存的那點錢在水漲船高的房價面前依舊是杯水車薪,研究表明,有男孩的家庭中,父母更傾向於自主創業,並且更願意從事高風險的職業。

而反觀女孩,不僅少花錢,甚至還能幫家裡“賺錢”,彩禮錢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統計網站statista曾做過一項測算,2013年,浙江省以24000美元的彩禮金額榮登中國榜首位。而2013年浙江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774.99元,換句話說,普通人結個婚,光彩禮就要不吃不喝攢個好幾年,再算上其他的支出,可能就一夜回到解放前。





八十年代初期,結婚彩禮一般流行“三轉一響”也就是手錶、縫紉機、自行車、錄音機 / 視覺中國

不僅如此,那些賺來的彩禮錢還被一些爸媽們補了兒子拆的牆。收著女兒的彩禮錢,買著兒子的大婚房。

唐燦等人在浙東村落做調查時發現,有戶人家因為想為小兒子換親,讓自己的女兒27歲都沒能嫁出去,最後收了一萬五的彩禮嫁給了外鄉人,而父母則心安理得拿著這筆錢為小兒子招親。

兒子是建設銀行,女兒是招商銀行,爸媽們雖然都知道養兒子是虧本買賣,但還是會祭出自我安慰的殺手鐧:現在苦一時,老來享清福,我們有兒子養老,你們生的女兒行嗎?

養老的究竟是誰

不好意思,那些渴望在老年能夠捕獲幸福的男孩爸媽們可能要失望了,在養老這件事上,女兒行,而且可能做得更好。

2002年農村居民生育意願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生育目的還是“傳宗接代”,而另外的三分之一則是“養兒防老”。

計劃生育一個響指讓孩子成了配額制。對於那些做夢都想生兒子的爸媽來說,有了兒子就彷彿抽到了一張通往幸福老年生活的彩票,但這張彩票的兌現系統卻總是宕機。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子女對父母盡了多少孝不能僅從物質角度衡量,爸媽們晚年需要的不光有人民幣,還有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否則就成了孔夫子罵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了。

而在公立養老院不夠、商業養老院價格高的中國,靠子女的家庭養老依然是最主要的模式。不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60歲以上的中國父母約四成仍和孩子共同居住,並且體現出和兒子一起住的強烈偏好。

因此,兒子對父母的養老義務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同居模式。2015年一項研究表明,在農村,雖然兒子養老的整體效用還是高於女兒,但是如果去除居住地的影響,兒子僅僅在經濟支持一方面勝過女兒,家務勞動和照顧父母方面則是女兒更勝一籌。兒子出錢,女兒出力,成了農村養老的新模式。

而在城市中,女兒對父母的物質支援和精神照料都已經超過了兒子,女兒這塊貼心小棉襖,盡起孝來比兒子有過之而無不及。





計劃時期的標語就是當下中國的現實 / 視覺中國

兒子精神照料付出少,有時候不見得是不願意,而可能是一種走投無路的選擇。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1年農民工調查報告表明,四分之三的進城務工人員都是男性,全年平均近10個月都在外務,且八成年齡都在20-50歲之間。





83歲的河南留守老人在灶前忙碌 / 視覺中國

父母在不遠游早就屈服於經濟壓力和城市的誘惑。上有高堂,下有幼子的成年男性大規模出走農村,而他們的盡孝之心也最終成了有心無力。

養出來一個孝順兒子都難以滿足爸媽的精神需求,如果養出的是一個只圖遺產的白眼狼又會怎樣?

要知道,中國子女盡養老義務,其實早已潛移默化地成為一種繼承遺產的交換,一家兄弟姐妹在商量父母晚年的贍養義務時,一直都是誰拿得多、誰養得多,因為贍養多寡、家族財產分配不均而撕破臉皮早已不是新鮮事。





九旬老人狀告3不孝子,不贍養不給房住 / 視覺中國

在浙東農村裡,繼承財產的兒子養老叫“養”,而寫不進家譜的女兒養老叫“孝”,通常兒子供養重視溫飽,經常以每年給父母多少麥子作為衡量“養”的標準。女兒則基本不給口糧,而是以情感慰藉、生病照料、實物和零花錢來贍養父母。

有趣的是,這些女兒給的零花錢反而成了老人們金錢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兒子的孝順不是你想買就能買,但是女兒的真情卻是你想留就能留。

當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對父母的幸福感而言,性別不重要,教養最關鍵。否則,等你老了,你和你的兒女們,誰養誰還真說不定。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是的,生女兒比生兒子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