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寶雞市金臺區

金臺區,隸屬於陝西省寶雞市。位於寶雞市城區的北半部。南與渭濱區毗鄰。西自玉澗河入渭河口、東至金陵河入渭河口一段,東段以隴海鐵路為界,西段以寶成鐵路線為界,餘皆以渭河為界。西、北、東三面為陳倉區境所環繞。介於東經107°04′15′′—107°17′20′′、北緯34°21′07′′—34°25′35′′之間,總面積52.16平方千米。

金臺區以境內古蹟元代“金臺觀”得名。北倚渭北黃土臺原,南臨渭河,西靠隴山餘脈,東向渭水谷地沿伸,屬大陸性季風區暖溫帶半溼潤氣候。

截至2016年,金臺區下轄7個街道、4個鎮,常住人口40.05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8.5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25.3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0.37億元。一、二、三產業佔比0.83:66.57:32.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4635元。

金臺區名勝古蹟眾多,仰韶文化北首嶺遺址、古陳倉城遺址、大唐秦王陵等坐落境內。

  • 中文名稱

  • 金臺區

  • 外文名稱

  • Jintai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

  • 市轄區

  • 所屬地區

  • 陝西省寶雞市

  • 下轄地區

  • 4個鎮、7個街道

  • 政府駐地

  • 中山東路

  • 電話區號

  • (+86)0917

  • 郵政區碼

  • 721000

  • 地理位置

  • 寶雞市北

  • 面 積

  • 52.16平方千米

  • 人 口

  • 40.05萬(2016年常住人口)

  • 方 言

  • 中原官話-秦隴片(秦語)-寶雞話

  • 氣候條件

  • 大陸性季風區暖溫帶半溼潤氣候

  • 著名景點

  • 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 古陳倉 城遺址、金臺觀、大唐秦王陵等

  • 機 場

  • 寶雞機場

  • 火車站

  • 寶雞站、寶雞東站、寶雞南站

  • 車牌代碼

  • 陝C

  • 行政代碼

  • 610303

歷史沿革

金臺區建立於1971年3月,由原鄉級小區並擴改建為縣級建制,以境內古蹟元代“金臺觀”得名。

早在71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轄區內的北首嶺、溫家寨、劉家崖一帶,已是原始氏族繁衍生息之地。上古時期,這裡為姜氏地,傳說神農氏炎帝之母女登遊華陽感神龍而生炎帝於姜水。神農氏嘗百草作醫藥,教人稼穡,製作陶器。炎帝位傳八代,共歷時530年,為黃帝所滅。黃帝,傳說為華夏民族的奠基人。《路史》一書記載:“黃帝身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乃達四面,廣能賢,稽功務法,秉教乘剛,而都於陳。”即置都於寶雞故陳倉地,也就是現金臺區轄域。

夏、商(約前23世紀至前11世紀)時期為雍州陳國地。

西周(前11世紀至前8世紀)前期的姓邦國建在現金臺區境內的金陵河、渭河交匯之處。

春秋,秦文公時(前762年—前715年),在鬥雞臺築陳倉城,設都邑於此。

戰國時,秦孝公(前350年)推行縣制,現金臺區地域屬當時所設陳倉縣,併為縣治所在地。

秦、漢、三國曹魏依然。

西晉咸寧四年(278年)分陳倉立蒯城縣,後廢。

自東晉到南北朝的200多年間,經多次改朝換代,古陳倉在戰亂中有過幾次大的變遷。320年,前趙皇帝、匈奴人劉曜擊敗晉王司馬保奪取陳倉。東晉建平二年(331年)撤陳倉縣,其地劃歸雍縣。前秦甘露元年(359年)置宛川(一名苑川)縣,又置武都郡。西魏大統六年,改宛川為陳倉。北周天和元年(566年),築留谷城以置軍人。天和三年於陳倉置顯州,後州縣俱廢。隋大業十年(674年),移陳倉縣治於留谷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陳倉縣為寶雞縣,以秦文公得陳寶祭寶雞神的傳說取名。五代仍置寶雞。宋以後均設。

中華民國時,現金臺區轄域均屬寶雞縣,轄區為縣城區和新市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寶雞縣直屬陝西省。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省下設行政督察區,寶雞縣屬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行署駐節鳳翔縣城,後遷至現金臺區金臺觀。

1949年7月14日寶雞解放,由原寶雞縣城區及郊區組設寶雞市,在寶雞市設立陝甘寧邊區寶雞分區。寶雞分區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寶雞市置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下轄4個區,其中新市區、十里鋪區及縣城區的大部,即為現金臺區的前身。以上專署、市的黨、政、軍機構均駐節金臺區轄內。

1950年8月,縣城區、新市區、十里鋪區分別更名為第一區、第二區、第四區。1951年9月,又將第二區分為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改為第五區。1955年7月,第一、二、三、五區分別改稱城關區、金臺區、金陵區、十里鋪區。

1956年3月,城關區與渭濱區合併為新編第一區,金臺區與金陵區合併為新編第二區,鬥雞區改稱第三區,馬營區改稱第四區,長壽、五里兩鄉直屬市上領導,由第四區代管。同年5月,現區內又分設金臺區、鬥雞區,10月將臥龍寺鄉併入陳倉鄉。1958年10月,區改為城市人民公社,三個鄉改為管理區,劃歸縣功人民公社領導。1959年1月,渭濱、鬥雞、清姜、金臺四個城市人民公社合併為縣級建制的金臺人民公社。1960年4月,三個管理區又劃歸金臺人民公社。

1961年10月,撤銷金臺區人民公社,分別成立金臺和鬥雞兩個區。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中,改金臺區為朝陽區,改鬥雞區為向陽區。陳倉人民公社改為紅旗公社,長壽人民公社改為紅衛公社。1968年9月,區恢復原名。

1970年8月,公社恢復原名。是年11月寶雞市新設的郊區為縣級建制,併成立四季青公社,陳倉、長壽、四季青三個公社劃屬郊區。1971年3月27日,金臺、鬥雞兩個區合併為金臺區,為縣級行政建制。是年12月,郊區撤銷,陳倉、長壽、四季青三個公社劃歸金臺區。

風景旅遊

金臺觀

陝西省寶雞市金臺區

金臺觀

金臺觀座落於市區北部陵原山腰,系元代末年邑人楊軌山等修建的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道觀,佔地面積7665平方米(東西73米,南北105米)。後經數度修葺和擴建,始成今日之古建築景觀。這裡因元末明初著名道士(道教武當派鼻祖)張三丰在此修道傳教而聞名,現為寶雞市道教協會駐地。

據《明史》、《寶雞縣誌》和觀內碑記載,金臺觀始建於元末明初,自創建之始及明清各代不斷修葺完善。主要建築玉皇閣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結構通體系全木質閣樓,紅柱綠瓦,雕樑畫棟,飛簷高挑,在陽光照射下,金碧輝煌,流光溢彩,被譽為“金閣流霞”。

金頂寺

陝西省寶雞市金臺區

金頂寺

坐落於寶雞市西關地區陵塬南麓新春村以北的高坡之上,雄居金臺森林公園中心,高峻宏偉,氣勢磅礴,東毗金臺觀,西望長壽山,為市區北坡宗教勝景之一。其寺院座北朝南,依山而建,周圍林水繁茂,環境清幽,居高臨下可俯視寶雞全城。盤山公路從寺後盤旋環繞徑到寺前;遊客亦可由山前小路拾階而上,直達山門。寺院居高臨下,紅牆彩瓦,錦繡華麗,門前東西兩側聳立兩座巨大白色佛塔,西曰菩提寶塔,東名尊勝寶塔。

大唐秦王陵

陝西省寶雞市金臺區

大唐秦王陵

是歷史上著名的唐末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的陵墓,位於寶雞市區北5裡的陵原上。1998年發掘後建成秦王陵博物館,包括一號地宮、二號地宮及地上陵園建築等。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蘊含濃郁的唐式陵園建築風格,被稱為小乾陵。

長壽山道觀

陝西省寶雞市金臺區

長壽山道觀

長壽山道觀俗稱牛頭觀,位於寶雞市西關寶福路長壽山之巔,因其山勢狀如牛頭而得名。傳說《白蛇傳》劇中“盜仙草長壽山前”的“長壽山”就指此山。又傳說。金元時代全真教“七真”之一馬丹陽曾在此修道。馬丹陽名馬鈺,西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學儒三十載,通五經,重信義。後棄家業,與其妻孫不二同拜王重陽為師學道,一生專務清淨,成為全真教派的創始人。擅長針灸療法,以銀針普救眾生,著有《神光仙》《漸悟集》等書。羽化後,元世祖封他為“抱一無為真人”。

西普陀

陝西省寶雞市金臺區

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位於浙江舟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勝境”的美譽。中國東普陀位於香港千佛山,南普陀位於福建廈門,北普陀位於東北黑龍江鶴崗,而中國西普陀則位於陝西寶雞。沿六川河口北進,西普陀西側的懸崖峭壁上,一尊高達360米的天然大佛,面東而坐,身披袈裟,慈眉善目,恰似在參禪悟道。尤其是佛的右膀下,有一處天然塌陷的山坳,更是將其身穿袈裟,坦露右胸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