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一个错字,为何历代皇帝不改正它?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个繁体字,但是却没有右下角那一钩,历代帝王为什么不加上那个钩呢?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一个错字,为何历代皇帝不改正它?

一、首先是两个相关的历史传说

提起皇城的故事自然离不开皇帝,关于这皇宫匾额上门字的传说,那可都是皇帝惹的祸。

1. 南宋赵构在临安皇宫去掉了门字的钩

南宋定都临安城,也就是现在的杭州,首任皇帝是宋高宗赵构。一次宫中的玉碟殿失火,赵构非常恼火,群臣也被吓的不轻。因为玉碟殿是个非常重要的档案资料库,存放着皇帝平时阅览的圣旨。

赵构为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下令严查严办。下面的官员都心知肚明,失火无非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可是总得有个办法搪塞过去,不然就得有人受罚,可谁也不想当这个倒霉鬼。

宰相王博彦灵机一动,对赵构一通忽悠,说失火的原因是宫殿匾额上的“门”字惹的祸,因为从五行学来解释,“门”字最后一笔直下带钩是火笔,就是这一钩招来了火灾,只有去掉这个钩才能不再发生火灾。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一个错字,为何历代皇帝不改正它?

赵构觉得言之有理,于是下旨所有宫殿匾额的“门”字最后一笔都是直下,不能有钩。 话说这些官员推卸起责任还真是理直气壮。

2. 明太祖朱元璋嫌挡了他招贤纳士的路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洪武年间重修集贤门,装修完毕后让中书舍人詹希原写匾额。詹同学自作主张的在门字末笔带一小钩,谁想朱元璋看了勃然大怒。

他斥责詹希原欺负他不是读书人出身, 门字带钩易招火灾,再说学府的门要畅行无阻,给朝廷选拔可用之才。带个钩分明是脚下使绊子,难不成让集贤门只留你一个人才?结果詹希原为此被砍了头,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到了明成祖朱棣修建故宫时,各大殿的匾额上的“门”字也都统统不带最后那个钩了。

3. 清乾隆皇帝怕那个小小的钩把他的江山钩没了

清军入关后,故宫匾额门字的钩又重现江湖,直到乾隆皇帝即位,他左看右看都认为这个钩戾气过重,这不是要把大清江山给钩走的节奏吗?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一个错字,为何历代皇帝不改正它?

于是一道圣旨下来,故宫匾额上所有门字的小钩都不见了,也就成了我们今天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那样。

二、用易经来解释

以故宫午门为例,用易经来解释门字无钩这件事,首先从时辰说起。

一天之中午时生阴,子时生阳。午时是11点到13点,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同时一丝寒气开始酝酿并产生,之后气温逐渐降低。

可见午时是阳气转化为阴气的时刻,人从生到死也是从阳到阴,所以古代都是午时三刻问斩。 有句台词是“推出午门外问斩”,可见这午门外是行刑的场所。

易经八卦的排列次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八卦图中震四在东,东为春天,兑二在西,西为秋天。

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定数,延伸到汉字就是其笔画数。古人数文字的笔画只有横和竖两个方向,有拐弯的地方就算第二笔,比如竖钩“亅”算两笔。

有了上面的铺垫,就和有书君一道来看看午门这两个字有何玄机。午字共四笔,按八卦算是震四,定数为春天,表示生。“門”字按八卦数应是十一笔,去掉最后的钩为十笔。八卦中超过八就算新的一轮,十折算成定数是兑二,不带钩的“門”字定数为秋天,代表死。

可见故宫午门的门字少一钩不是写错了,是为了让其定数为兑二,使得午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死门,而整个故宫有门字的匾额都如法炮制。

三、看官们给出的解释

关于故宫匾额上门字没有那一钩的缘由,看官们也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

有人说用的是颜体字,原本就是有钩的,只不过这个钩看上去不那么明显,其厚重感反而更能尽显皇家风范。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一个错字,为何历代皇帝不改正它?

还有人说这个钩会让宫中勾心斗角的事频发,所以一律去掉,可这皇城里哪朝哪代少过争权夺利的事?

又有人说这是当时写匾额的人故意去掉的,因为门字被挂那么高,没钩比有钩要好看的多。

也有人说门有两扇,左右对称则稳固,寓意江山稳固。

四、门字本无错,惶惶的都是人心

其实看汉字的演变史,从甲骨文到篆书和隶书,门字原本就没有那一钩,都是左右对称的。直到行书的写法中,行笔连带着最后的竖笔末尾出现了钩,之后楷书写法固化了门字这个钩。至此可见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没有钩算不得是错字。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一个错字,为何历代皇帝不改正它?

门字有钩无钩都不是错,演变出这种种的故事传说,只是在彰显那些妄图皇权永固之人内心的惴惴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