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丨脱贫攻坚 一户都不能落

延川丨脱贫攻坚 一户都不能落

●夜评会成为贫困户致富的“智囊库”

延川丨脱贫攻坚 一户都不能落

●关庄镇贺家河村贫困户惠国生热情地介绍大棚香菇种植情况

延川丨脱贫攻坚 一户都不能落

●光伏扶贫让致富有了新渠道

延川丨脱贫攻坚 一户都不能落

●养殖扶贫让乾坤湾镇碾畔村冯胜过上好光景

“草莓卖了三万六,小瓜卖了五千,还能卖一茬。”盛夏时节,延川县永坪镇聂家坪村,一排排温室大棚分布在道路沿线,村民们赶着中午到来前加紧在棚里面忙活着。刚走出大棚的呼友兰,在2016年就脱了贫,她对这项产业非常满意,“农村人没个干上的,一年全指着大棚的收入了。”

位于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延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163个行政村,总人口19.2万,农业人口达14.78万。其中,贫困村4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37户24499人,在册贫困户2868户8529人。

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更多的群众像呼友兰一样脱贫致富,延川县立足资源优势和县情实际,通过精准落实致富增收项目、基础改善项目,持续加强扶贫保障政策、队伍建设,注重扶贫扶志扶智增动力,强化造血治本、分类施策,推动今年全县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延川丨脱贫攻坚 一户都不能落

●爱心超市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A 渠道多,脱贫有门路

聂家坪村位于永坪镇东北方向12公里处,永延线横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十多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以红籽小瓜、草莓、西瓜为主的棚栽业,目前已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

“一个大棚一年两茬,一般冬棚种草莓,春棚种小瓜。”十一年前,呼友兰丈夫因事故去世后,她靠着种大棚供两个孩子上学。如今生活好了,她更是一心扑在大棚上,盼着早日给小儿子娶个媳妇。

从山塬到沟道,从黄河沿岸到乡村川道,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走进延川县,山地苹果、沿黄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等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

在杨家圪台镇稍道河村的一处葡萄园里,66岁的袁凤山正在忙着锄草。

“我就打算挣,没想过赔。”去年脱贫的他,如今信心更足,“我们老支书种了17年的葡萄,是最好的葡萄专家,政府还给每亩补贴1200元,这葡萄肯定能种好。”

“没有产业,致不了富。”2016年,在种植大户老支书张凤新的带领下,稍道河村发展葡萄达到120亩。张凤新说:“我们村在旅游沿线,葡萄不愁卖,并且品质好价格高,挂果后,每亩的收入怎么也得有2万块。”

空闲之余,袁凤山还通过公益性岗位招聘,当上了村上的护林员和保洁员,每年有8000元的收入。他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贫困户也要努力,靠自己的力量脱贫。”

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根据致贫原因、自然地理条件和贫困户实际情况,今年,延川县开发公益性岗位413个,续聘选聘163名生态护林员、346名集体林管护员,368名贫困群众与县域企业签订用工合同。

延川丨脱贫攻坚 一户都不能落

●关庄二八甲养殖合作社

B 想法活,增收有底气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延川县瞄准“三变”改革,充分发挥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及能人带动作用,让老百姓心里有了底。

每天上午10点,李志明都会骑着三轮车出现在聂家坪村原野生态养殖观光园内,准时给猪喂食。

2013年,担任村支部书记的高叶平通过土地流转办起了养猪场,并注册成立延川县原野养殖专业合作社。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高叶平让贫困户采取折资入股的方式,以2000元为一股,按照投入资金的50%保底分红,增加群众收入。

2016年,贫困户张开台跟着入了股。他说:“去年我分到了4000元,加上平时在合作社打工的工资,一年就有2万多元。”2017年,合作社向33户96人发放入股分红11万元。

吃完食的猪儿欢脱地奔跑着,或在山上或在水里,除了一个避雨棚和水塘,没有其他圈舍设施。高叶平说:“我们的猪都是散养,不仅成本低,而且肉质好,不管市场什么价,一年四季我们从来不降价,销量都不存在问题,村民收益有保证。”

在文安驿镇张家屯村,但见山地正在变台地种植苹果,川道修圈建棚搞养殖……去年以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招商联营和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先后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延川有限公司、延川世礼禽业有限责任公司、梁家河大山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养牛、养鸡、苹果大棚等产业,并针对不同受益群众制定了多样化合作模式,把村民手中的“散资源”变成了“活资本”。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也跟着富裕了,只要在村上的,都是一份土地三份收入。贫困户党智齐家流转土地8亩,加上村集体各种分红下来能达到6000元,再加上在果园打工赚下的近2万多元,一年下来最少也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

“老话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张家屯今年可算是翻身了。”张家屯村民张富平喜滋滋地说。

延川丨脱贫攻坚 一户都不能落

●刘马家圪塔村张智发勤劳汗水浇开幸福花

C 队伍强,致富有帮手

上佛腰村位于杨家圪坮镇政府东北23公里处,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山大沟深,自然条件差,苹果产业发展不均衡。在村居住发展产业人数较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不足,加之村与村之间分布分散,难以管理,要想实现脱贫致富难度很大。

2017年4月,延川县政协选派党组副书记曹耀明担任第一书记,并成立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进村入户开展工作。

经走访调研,第一书记、包扶单位与村“两委”班子商议,让村集体托管流转撂荒失管果园,按收益商定不同比例进行分红。

贫困户刘随生家里有16亩果园,由于缺乏劳动力、管理粗放,多年来,效益一直跟不上。眼看着果园年年赚不上钱,今年,刘随生把其中6亩果园流转到村集体代管。刘随生说:“这样有精力好好管理了,苹果的产量和效益就能上去,流转出去的还能分红。”

做给贫困群众看、领着贫困群众干。

走进段家圪塔行政村,新建的226个拱棚内,黄瓜、辣子、茄子……长得正盛,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延伸到每个自然村,文化广场、休闲器材、公共厕所、太阳能路灯分布有序,村民们都在忙碌着。

“他们队有知识有想法,不仅给我们拓宽了发展思路,还积极协调项目,给村上带来了希望。”在段爱国看来,这帮“外人”心里装的都是老百姓的事。“在村上待的时间比家里都多,给我们办了不少事,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前村上就通了电,现在水入户、路通村,村容村貌变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延川丨脱贫攻坚 一户都不能落

●关庄镇十甲村村民胡月身开心地抱起自家棚内的鸭子

D 保障足,生活有靠山

延川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437户24499人,其中因病致贫、返贫3385户10205人,占贫困总户数和总人口数的40.1%和41.7%。疾病已经成为延川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一开始不敢看,心里知道肯定得花一大笔钱。”当年丈夫住院时花费的50万元医药费,让黄桂英心有余悸。她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只能报9万元,也就是我们兄弟姊妹多,四处借,才勉强凑够。”

在积极开展健康扶贫的同时,延川县还持续加强教育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社会扶贫,全面做好贫困群众的生活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延川丨脱贫攻坚 一户都不能落

E 基础实,生产有支撑

在永坪镇永兴园易地移民安置点,一栋栋单元楼整齐划一,装修队伍来来回回忙碌着。贫困户王强强和妻子把一桶桶搅拌好的水泥往楼上提,汗水不断地从额头渗出,但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家的房子在五楼,去年就交钥匙了,现在天暖了,就赶紧装修好,想早点住进去。”王强强原本住在关庄镇杨家坪村,2013年的强降雨,让老家的窑洞成了危窑,又赶上两个孩子上学,索性就在永坪镇上租了个房子,一边打工,一边供孩子上学。

“真好,住在自家的楼房里,娃娃上学安心,我在镇上打工也方便。”王强强的新房是个两居室,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水、电、气、暖一应俱全。

同样,2013年的强降雨,让关庄镇岔口村村民惠光明的窑洞裂了缝,可是苦于经济拮据,一直没有维修,长期住在儿子的窑洞里。今年,享受危房改造补贴的惠光明赶紧凑了钱,将窑洞重新进行了加固维修。站在亮堂、整洁的窑洞里,惠光明边拧开接在瓮上的水龙头边说:“这全是沾了公家的光,不仅住得好了,水也通到了家里,厕所都是新修的。”

在杨家圪台镇梁家塬村,64岁的冯振斌正沿着村里的主巷道认真地清扫着。

“我没事就过来打扫打扫。以前是没人管,现在有人管,环境好了,住着也舒服。”冯振斌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因为孩子上学,常年在外打工。2016年,最小的孩子也上大学了,他便回到村上种果树,并兼职干起了村里的保洁员。

“我们村以前可不是这样。柴禾乱堆乱放,垃圾也到处扔。”站在崭新的通村道路上,梁家塬村党支部书记梁和平说,沿着果树种植区修建了生产生活道路,不仅出行方便了,苹果的销售和价格也好了。

延川丨脱贫攻坚 一户都不能落

●关庄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

F 信心増,发展有活力

“各项好政策都送到农村,水电设施都送上门。广场修得平又平,老年人看见喜在心……”6月6日,延川县贾家坪镇曲溪交村,一场新颖的文化惠民演出正在进行,利用快板把扶贫政策“说”出来,让群众听得津津有味。

扶贫先得扶志和智。为了充分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延川县以“四好教育”为统揽,“饮水思源、增光添彩”教育为主线,通过“四好教育”“评优树模”“爱心超市”“红黑榜”“夜评会”“红白理事会”等形式,用力扭转群众“想争抢”的穷想法,转变“等靠要”的懒思想,摒弃“攀比奢”的旧观念,让贫困群众主动脱贫。

“在欠则沟坝地有地的农户,愿意种的就自己种,不愿种的就流转到集体;大棚要改造,周围都不要种东西……”在段家圪塔村的夜评会上,经过商讨,这几件事被定了下来。

夜评会是延川县借鉴“讲习所”、夜校的形式,不拘泥时间地点,不固定人数形式,白天或晚上、田间院落或会议室均可组织召开,可以是学习会、讲评会、表彰会,也可是培训会、座谈会、故事会。

“县上要求各村一周至少召开一次夜评会,我们村一般都是晚上开,白天农民都在大棚里忙着,根本顾不上。”第一书记张大龙说,“通过各项扶贫扶志扶智的举措,农村的风气好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都提高了。”

2003年,聂家坪村就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提倡喜事简办,不铺张浪费,不大操大办,不互相攀比。经过多年发展,村子形成了生前敬老尽孝、去世后葬礼从简等多项良好村风,村民从思想观念上有了较大转变,把心思都放在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上,村子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延川县扶贫办主任高焕武说,农村等靠要思想严重,扶志扶智就显得尤为重要,软扶贫带动硬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

延川丨脱贫攻坚 一户都不能落

●延川县大棚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