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孩子不善良?――值得家長反思

大約十年前,我任五年級班主任,有一個階段,班裡丟東西的事件接二連三發生,我沒有鍥而不捨地追查,而是開了一次班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鼓勵孩子自己“擦汙點”――匿名在一張紙上寫自己的錯誤。起到了奇效,孩子們紛紛承認錯誤,並歸還偷拿的錢物,我感動得眼裡迸出淚花,孩子們也激動得流下眼淚,我還為此寫了一篇有關班主任的文章《心靈的汙點誰來擦》,獲得了獎勵,此後,學生犯錯,我屢用此法,效果也可以,但近兩年,我漸漸發現,這種辦法越來越不起作用了,孩子們“軟硬不吃”,“油鹽不進”,遞上來的紙條都寫著自己從未做過什麼壞事,或者避實就虛,只寫自己拿過媽媽的一兩元錢,吃過同桌的一顆糖等等。

人之初,性本善,到底是什麼原因致使孩子們難以感化?我根據較長時間的總結和分析,原因竟和家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有惡習的孩子家長大多這樣(列舉實例):

一、涉及利益――沒有底線
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孩子不善良?――值得家長反思

去年我們班有一個挺文靜的女孩子,不小心弄壞了別人的眼鏡,雖然沒有目擊者,但根據各種證據推斷就是她,我心平氣和地和她談了話,她很快地承認了錯誤,為了獎勵她的誠實,我送給她一個筆記本,孩子也如釋重負,可是當我把此事告訴家長提出賠償(2000元左右)之事時,家長說他要和孩子說幾句話,問問情況,幾分鐘後,家長理直氣壯地說不是他的孩子弄壞的,孩子是因為膽小才承認的,孩子站在家長後面,低下頭不敢說話,再問就開始哭,家長還振振有詞地說,老師您別再問了,孩子嚇出個好歹咱們都負不起責任。有家長撐腰,孩子又不承認,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這只是一個典型事例,但實際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只要涉及到金錢利益,家長就教給孩子說謊,完全沒有底線。

二、涉及面子――百般袒護​

老師只要一說孩子不好,家長就百般袒護,比如有個老師在班群裡公佈了經常不完成作業的名單(暫不討論該不該),家長覺得面子掛不住,馬上辯護:一個說自己把孩子帶出去玩了,孩子確實沒時間,一個說爺爺奶奶沒文化,不會檢查。反正沒一個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態度不端正。

三、溺愛孩子――失去原則
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孩子不善良?――值得家長反思

有個孩子在日記中的無心之語充分暴露了這一現象:……我被別的孩子打了,哭著回來,媽媽生氣地說:“你沒長手嗎,不會打他啊?!下次要是被人打哭了回來,我就把你打得哭出去……”在農村,愛孩子,不讓孩子吃虧,教唆孩子以牙還牙的家長不在少數。

四、指責孩子――自己犯錯​
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孩子不善良?――值得家長反思

讓孩子拾金不昧,自己撿到錢卻裝進口袋;讓孩子遵守交規,自己卻屢次闖紅燈;讓孩子別玩遊戲,自己卻抱著手機不放;讓孩子尊敬老人,自己卻對父母不敬……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要知道,父母的習慣和理念,父母的見識和格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品格,輻射著孩子的一生。

上樑不正下樑歪,父母不正直,還指望孩子光明磊落嗎?

為什麼孩子越來越難以感化,家長們真的應該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