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孩子不善良?――值得家长反思

大约十年前,我任五年级班主任,有一个阶段,班里丢东西的事件接二连三发生,我没有锲而不舍地追查,而是开了一次班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孩子自己“擦污点”――匿名在一张纸上写自己的错误。起到了奇效,孩子们纷纷承认错误,并归还偷拿的钱物,我感动得眼里迸出泪花,孩子们也激动得流下眼泪,我还为此写了一篇有关班主任的文章《心灵的污点谁来擦》,获得了奖励,此后,学生犯错,我屡用此法,效果也可以,但近两年,我渐渐发现,这种办法越来越不起作用了,孩子们“软硬不吃”,“油盐不进”,递上来的纸条都写着自己从未做过什么坏事,或者避实就虚,只写自己拿过妈妈的一两元钱,吃过同桌的一颗糖等等。

人之初,性本善,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孩子们难以感化?我根据较长时间的总结和分析,原因竟和家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恶习的孩子家长大多这样(列举实例):

一、涉及利益――没有底线
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孩子不善良?――值得家长反思

去年我们班有一个挺文静的女孩子,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眼镜,虽然没有目击者,但根据各种证据推断就是她,我心平气和地和她谈了话,她很快地承认了错误,为了奖励她的诚实,我送给她一个笔记本,孩子也如释重负,可是当我把此事告诉家长提出赔偿(2000元左右)之事时,家长说他要和孩子说几句话,问问情况,几分钟后,家长理直气壮地说不是他的孩子弄坏的,孩子是因为胆小才承认的,孩子站在家长后面,低下头不敢说话,再问就开始哭,家长还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您别再问了,孩子吓出个好歹咱们都负不起责任。有家长撑腰,孩子又不承认,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这只是一个典型事例,但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只要涉及到金钱利益,家长就教给孩子说谎,完全没有底线。

二、涉及面子――百般袒护​

老师只要一说孩子不好,家长就百般袒护,比如有个老师在班群里公布了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名单(暂不讨论该不该),家长觉得面子挂不住,马上辩护:一个说自己把孩子带出去玩了,孩子确实没时间,一个说爷爷奶奶没文化,不会检查。反正没一个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态度不端正。

三、溺爱孩子――失去原则
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孩子不善良?――值得家长反思

有个孩子在日记中的无心之语充分暴露了这一现象:……我被别的孩子打了,哭着回来,妈妈生气地说:“你没长手吗,不会打他啊?!下次要是被人打哭了回来,我就把你打得哭出去……”在农村,爱孩子,不让孩子吃亏,教唆孩子以牙还牙的家长不在少数。

四、指责孩子――自己犯错​
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孩子不善良?――值得家长反思

让孩子拾金不昧,自己捡到钱却装进口袋;让孩子遵守交规,自己却屡次闯红灯;让孩子别玩游戏,自己却抱着手机不放;让孩子尊敬老人,自己却对父母不敬……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知道,父母的习惯和理念,父母的见识和格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格,辐射着孩子的一生。

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不正直,还指望孩子光明磊落吗?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难以感化,家长们真的应该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