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忘了初心,方能得始终”

概念溯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最近几年流行的话语,他的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做事情,若始终保持当初的信念,一定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至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的起源,有人说来自刘强东,当然是玩笑话。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大华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第十九卷:“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佛经认为,所谓“初心”、“初发心”就是自踏入佛门,心中所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求法向道之心、成佛利生之心,只有具备这种初心,大家才能成为同道之人,一起穿越生与死。

对于基督徒来说,初心指的是当初确实的信心,《圣经》约翰一书,第2章24节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份了。”表达的基本也是与佛经相似的意思。

为何“忘了初心,方能得始终”

“初心”总是要“放弃”的

今天的人也特别喜欢讲“不忘初心”。而事实上,“不忘初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甚至有时候,只有忘记曾经的初心,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始有终。因为,当初你发初心的时候,由于你当初自身能力的有限,你可以选择的范围并不大,所以比较容易坚持。而随着个人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机会也在增加。你会发现你要坚持当初的想法就很难了,为了坚持自己当初的选择所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所以“不忘初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这里的成本概念不是“会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人的行为并不受“会计成本”的影响,而是受“机会成本”的影响。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选择甲,就得放弃乙,而你放弃的乙就是你选择甲的成本,你放弃的东西的价值就是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坚守初心是有成本的,你选择坚持做当下这份公司的代价就是你放弃了许多本可以跳槽到其他单位的机会成本。

其实,我们年轻的时候花大量时间学习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找不同的工作,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哪个职业能够给我们带来最大收益,能满足我们自身的内心需求,同时付出的机会成本又是最小的。你今天所能选择的职业,只是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选择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职业范围。事实上,你无法决定自己的机会成本,你的成本是由别人决定的,是由你周围的环境决定的,是这个社会给予你的,你给自己设定的择业标准就是选择的机会成本,你的选择肯定是机会成本最低,兴趣最大,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中收益也最大的职业。

为何“忘了初心,方能得始终”

腾讯战略性选择“放弃”一些领域作为最高代价是正确的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同样需要战略性的放弃一些东西,不要想着什么都去做,如果那样的话,只会什么也做不成。我们党的历史上就有过“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既想“干得多”、又想“干得快”、还想“干得好”、最后又想“省钱”,说到底是不懂得“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的原理,事实上四者兼顾是根本做不到的。对于一个国家、企业来说,有时候要审时度势的放弃其他选择,坚守对自己最有利的、自己最擅长的。

腾讯最擅长的领域就是“社交”领域,为了社交领域放弃其他领域,这就是机会成本,放弃的其他领域就是最高代价,这种代价的付出是这个社会给予腾讯的,腾讯只是顺势而为而已。况且,腾讯的“资本+流量”策略并不是真正放弃这些领域,而是用投资使这些领域的佼佼者,使其成为自己的盟友。

而事实证明,腾讯该战略实现了其利益的最大化,目前腾讯市值已经高达3.89万亿,比上市初期市值增加了380多倍。其实,腾讯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做其他业务,只是最终都失败了而已,腾讯微薄、朋友圈、QQ聊天室都是其中失败的案例。腾讯花费巨大代价证明,尽管市场上的钱是赚不完的,但是“鹅厂”不是万能的,在许多细分领域自己的专业度是远远达不到的,必须放弃。对于腾讯而言,社交领域是腾讯立足的根基,而其他业务相对而言都是以社交为基础的流量留存与变现,战略性的放弃这些行业,用投资取而代之不失是一个最优策略。

为何“忘了初心,方能得始终”

总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都要有自己的取舍,只有忘了初心,才能最终坚守初心,而这个初心就是看清世界潮流,顺势而为,选择最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选择企业最适合的业务。只有这样,企业与个人才能够得到始与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