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不仅有紫砂文化,还有灿烂的均陶文化|记一位均陶大师

题记:他,以拇指为笔,以色泥为墨,用指尖微妙的力度赋予作品生命的气息,用创新作品来诠释对艺术语言的理解,立志用一辈子的时间从事均陶堆花的拇指艺术。

宜兴不仅有紫砂文化,还有灿烂的均陶文化|记一位均陶大师

— 李守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954年出生于上海;1958年随家人搬迁至宜兴定居;1971年进入宜兴均陶厂,师从张浩元;1982年进入陶校(现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学习;1984年完成无锡锡惠公园“九龙壁”项目制作;先后赴香港、台湾、韩国、美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致力推动宜兴均陶的传播。

回首青春·深情岁月系列(四)

李守才——堆塑时光的拇指艺术

文/盛素隐

初春的清晨,风里弥漫雨滴浸润泥土的芬芳,夹杂着淡淡的花草清新气息。车辆驶入宜兴均陶工艺厂的大门,地上堆放着硕大的均陶缸,阳光下释放着夺人眼球的光芒。一踏入李守才工作室,门口坐着一位憨态可掬的匠人,不修边幅的脸庞夹杂着汗水与泥浆,与想象中艺术家的样子有些出入,散发着邻家的老伯般的亲切感。

出生于上海的李守才对宜兴有着特殊的情感,5岁时就随父母迁居韵秀的江南小城,比起上海,宜兴更有家的味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渐逝的岁月,阳羡山水的灵气早已渗透进这个孩子的骨子里。

1970年,李守才从学校毕业。由于前几届学生下放农村,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人才,政府下达紧急通知,将70届学生分配至各大企业工作。受政策影响,李守才被分配至当时的红星厂(现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工作。

宜兴不仅有紫砂文化,还有灿烂的均陶文化|记一位均陶大师

李守才工作室堆花作品

1971年12月,李守才进厂工作。19岁的他当时身高仅有1米58,83斤的体重让他看上去格外瘦弱,常被人误认为职工子女。分配的工种是制作重达近180斤的洋坛,工作地点被安置在厂区外。室外的工作环境相当艰苦,风吹日晒丝毫没有让这瘦小的身躯打退堂鼓,做胚、晾晒、浇釉,忙得汗流浃背。经过的职工看到李守才搬运洋坛的场景,骨瘦如柴的身板与硕大沉重的洋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纷纷感叹:“这孩子真让人心疼,家长怎么舍得的呢?”一位厂办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主动在办公会议上反映李守才的情况。厂领导商议后,决定将李守才分配到出口陶车间的贴花组,跟随张浩元老艺人习艺。“憨厚、正直、踏实、话不多”是李守才对师父的印象,而今不修边幅的简朴工作生活方式,也是学徒时期受师父影响。

日复一日,李守才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当时出口陶车间主任顾顺元很欣赏他勤奋刻苦的那股子劲儿,觉得这小身板很有潜力,主动提出送他去陶瓷公司学习。1982年,李守才入陶校进修造型设计装饰。学业完成后便开始设计各式新品,不少创新作品在陶瓷公司内部评比中获奖。

宜兴不仅有紫砂文化,还有灿烂的均陶文化|记一位均陶大师

无锡锡惠公园“九龙壁”

1984年厂里接到一个大项目,宽27米、高4米的浮雕“九龙壁”制作。起初计划中,李守才被安排做副手。由于厂方无法满足均研所选派人员提出的各式条件,使得项目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焦急的厂方与企业领导协商后,询问李守才是否愿意把项目承担下来?“我可以的。”李守才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堆花出身的李守才全身心扎在项目里,琢磨浮雕艺术,整整7个月时间完成了一座彩陶烧制成的浮雕式巨壁。项目落成对均陶厂产生了极好的影响,当项目临近落款时,厂领导提出加盖“均陶工艺厂李守才制”的印章。李守才挥挥手拒绝了,他坚持荣誉是属于集体的只署厂名。该作现位于无锡锡惠公园,一度被媒体称为“四大九龙壁之一”,远远看去,九条彩龙在阳光下随着高低起伏的弥漫烟云,冉冉而腾,让人震撼。

同年,伯乐顾顺元建议李守才成立堆花特艺工作室,以李守才为代表的一批匠人立志将均陶堆花从日用陶器转向艺术品范畴。凭着自己“德艺双馨”的口碑,李守才成为了公认的均陶堆花领军人物。

1986年,宜兴陶瓷公司选派三名代表性人员前往香港的中艺公司陶瓷艺术展做现场技艺表演,弘扬宜兴紫砂制作、陶刻、堆花文化,当时均陶工艺厂被分配到8件作品名额。公平起见,厂方组织了一次创新评选,用作品实力良性竞争,由江苏省进出口公司派遣专家现场评选,以现场票数排名决定参展作品。等待的夜晚总是让人难以入眠,李守才心里有些忐忑,不知能否通过这次严峻的考验。第二天大伙都满心期待地等着结果公布,李守才也在其中,当听到自己有5件作品入选时,高兴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徐汉棠、谭泉海、李守才三个代表前往香港展览现场表演。8分钟的堆花电视直播后,接踵而来的是香港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李守才的知名度一下子提高了。

宜兴不仅有紫砂文化,还有灿烂的均陶文化|记一位均陶大师

宜兴不仅有紫砂文化,还有灿烂的均陶文化|记一位均陶大师

李守才工作室堆花作品

1987年,李守才被政府安排加入民主党派,“政协委员”、“ 人大代表”等光环接连不断,大量的采访报道让他有些疲惫。过多的荣誉总会让人有些迷茫,除了自身技艺的升华,李守才开始考虑均陶的发展与传承,培养均陶新生代力量的使命感在心中挥之不去。

传承之路,道阻且长。首批徒弟中个别已转行,但这并不能撼动李守才传承均陶的信念。为了培养均陶接班人,李守才甚至让女儿辞去银行的高薪工作,转业均陶。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政府及行业内前辈的共同努力下,现今宜兴均陶行业队伍已从原先的几十人扩壮大至三百多人。欣慰的是,其中26名被选拔列入正式艺徒,不少李守才的学生成为了支撑均陶发展的中间力量。

随着均陶艺术的传播,初出校园的青年投身均陶领域,拜入李守才门下成为不少学生的心愿。但李守才对入门徒弟的选拔有着自己的坚持,“三问”是他删选学生的基础面试题。

宜兴不仅有紫砂文化,还有灿烂的均陶文化|记一位均陶大师

左起:李守才、喻湘莲、荷兰贝哑特丽克丝女王、吴为山、李杨、李允石在苏州切磋陶艺

第一问:“你有没有时间观念?”

守时是一个人诚信的基本体现,这一点上李守才对晚辈的要求相当高,哪怕资历再老的徒弟,上班途中堵车晚到也会提前跟他报备。

第二问:“你想不想吃这碗饭?”

在他看来,发自内心的热爱才是坚持的原动力,他打趣说“几岁的小孩喜欢玩电脑,不用人教自学就能上手,进步也快。工作也是一样,徒弟要是没兴趣,师父天天盯着念叨也坐不住。”

第三问:“能坚持吗?”

由于均陶作品体积较大,一般情况下,制作一件作品就需要耗费一个多月的心血,一旦烧制失败重新制做,又要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李守才感叹:“以前不少学生入门没多久就放弃了,他们觉得均陶制作时间长,赚钱也没有紫砂挣的多。不少天资不错的孩子都放弃了,挺可惜的。”言语之中,有些失落。

提及“均陶的传承”,李守才有两点看法:一、“从艺者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二、“走个性创新道路,反对抄袭。”对于现在仍旧从事均陶艺术的徒弟们及自身,李守才说有“诚信做人,诚信作品”八个字足矣。

宜兴不仅有紫砂文化,还有灿烂的均陶文化|记一位均陶大师

腾飞 李守才制

如今,年逾花甲的李守才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仍旧坚守着均陶艺术的传承,令人惊叹的并不是他那神奇的大拇指,而是内心坚定不移的信念,一辈子坚持一门手艺的信念。

宜兴不仅有紫砂文化,还有灿烂的均陶文化|记一位均陶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