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泉河流域:淒涼的大美,滄桑的前世

象泉河流域見證著西藏古文明的傳奇:璀璨的象雄文明在這裡發端,迎來盛世的古格王朝卻在這裡神秘消失,大海般遼闊的札達土林呈現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託林寺“108塔”在朝聖者虔誠的目光中傲然挺立……

象泉河又稱朗欽藏布,位於西藏阿里境內,因其源頭形狀與象鼻相似而得此雅稱。它發源於岡仁波齊神山腳下,源頭海拔5300米,由大小18條河流匯集而成,全長309公里,在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後匯入印度河。

象泉河流域:淒涼的大美,滄桑的前世

象泉河最大的成就,是在札達地區衝出了一塊芳草鮮美、物產豐富的肥沃土地——象泉河谷,也被稱為“阿里的糧倉”。象泉河谷是阿里地區主要的農牧區,以放養藏綿羊、犛牛為主,主要種植青稞、豌豆和春小麥。

或許正是因為象泉河的恩惠,它成為了當地人心目中的“神河”。在阿里,關於它的傳說也廣為流傳,比如藏傳佛經中就描述道:“岡仁波齊峰四周分別臥著雄獅、白象、駿馬和孔雀四大神獸,它們因不忍看到阿里地區連年遭受旱災,就從口中源源不斷地噴出泉水予以解救,最後形成了現今的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這些激流流過山澗峽谷和廣袤平原,匯入浩瀚的大海……”現今,關於象泉河的傳說被刻在了當地許多佛寺的壁畫上,供後人瞻仰。

札達土林、託林寺

靜立在象泉河畔的遠古憂思

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重要的古代文明發祥地,儘管曾經的輝煌已成記憶,但那淒涼的美感,仍令每一個過客難以忘懷。

地理學家認為,象泉河如同一條“生命之藤”,讓阿里地區充滿了生機。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札達縣——因為象泉河的哺育,這塊被岩石環繞的蠻荒之地,竟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札達在藏語中意為“下游有草的地方”,是象泉河流域最著名的觀景臺,同時,也是阿里地區藏族民間歌舞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該地盛行的“古格旋”舞已經有1000多年曆史。

象泉河流域:淒涼的大美,滄桑的前世

最能詮釋札達之美的景色,是土林溝。

進入土林溝,人們會被眼前如大海一般遼闊的土林世界震懾:高聳的土林在驕陽下酷似一座座古堡和碉樓,一派蒼茫而焦枯的景象。100多萬年前的扎達土林是個寬500多公里的大湖,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水面下沉,原先湖盆中的黃土被風雨長年累月地侵蝕和沖刷,最終形成了這片氣勢磅礴的天然土林雕塑群。現今的土林之下,全是密集的褶皺和溝壑,只要下一場暴雨,這條綿延30多公里的土林溝馬上會變成一條“河流”,成為扎達縣城的“護城河”。

穿過土林溝,“袖珍”的札達縣城即刻呈現在眼前。這座小城空曠而安詳,沿著光禿禿的土街一直走,很快就能看到託林廣場上那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象雕塑,雕塑旁的託林寺,就是阿里地區人們的朝聖聖地。

11世紀初,託林寺由古格王益西沃主持修建,是西藏最早的寺廟之一。由於當時統治者的大力興佛,這裡成為了整個阿里地區的佛教中心。完好時的託林寺由迦薩殿、白殿、十八羅漢殿、米勒佛殿、護法神殿、阿底峽殿、仁欽桑布譯師殿以及眾多僧舍、佛塔林構成,規模宏大。

象泉河流域:淒涼的大美,滄桑的前世

令人遺憾的是,幾百年來,因為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託林寺昔日的恢弘格局已經很難窺見。目前,寺廟的外圍沿象泉河畔僅殘存著108座土質佛塔,被稱為“108塔”。據當地人介紹,該寺初建時,佛塔達到了500餘座,後因象泉河漲水造成坡地坍塌,大部分佛塔被毀。現今,為了挽留住這座歷經千年滄桑的古寺,1996年,託林寺已經被列為了“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駐有專人維護……


文:鍾雯(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