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孩子養成討好型性格?

賴俊生

最近看了某育兒類的真人秀,裡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最調皮的孩子,也不是最幼小的孩子,而是裡面的“大哥哥”——五歲的辰辰,尊敬哥哥,謙讓弟弟,甚至在自己玩的正高興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把心愛的玩具讓給了弟弟,時時刻刻感謝哥哥們的照顧,表達對哥哥的喜愛之情,怎麼說呢,“乖”、“聽話”的程度,簡直不像一個五歲的孩子。我有時候看他“過分懂事”的時候,甚至會感到一絲心酸,這個孩子,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討好型性格吧。

但是,辰辰唯一的一次“哭泣”,是因為自己的睡衣找不到了,讓我覺得有點心疼的是,他不是因為自己“必須”穿那套睡衣才能入睡,而是找不到的話,“媽媽會批評我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討好型性格的養成,都是因為有一個“控制慾”強的家長,這樣的家長,很容易培養出一個“內攝動機”強的孩子,什麼意思呢?這種孩子,做事情是為了滿足家人或者別人的期望,看似做事非常積極主動,而實際上他追求的是別人的肯定,而不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缺乏自信,甚至會有自卑心理。

這種心理控制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長都在使用,有的是有意的,但更多的,也是更可怕的情況是,家長無意中採用了這種方法。

請各位爸爸媽媽回憶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說過以下幾句話: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就不領情呢?”

“寶寶,你再這樣做,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樣不是好孩子應該有的行為。”

“寶寶,你如果這麼自私,不願意把你的玩具給**玩,你就不會有好朋友了!”

有沒有覺得膝蓋中了一箭?

長此以往,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感受,只是一味地為了讓爸爸媽媽高興(亦或是少受懲罰與批評),會變得越來越失去了自我,貶低自我價值,自尊水平降低,產生自卑心理。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首先,規範要有,但是不能否定感受,家長要充分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高興就是高興,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必考慮“媽媽聽了這句話會高興嗎?”,而媽媽也要向孩子保證,不會因為這些感受,而覺得“寶寶是壞孩子,這樣是不對的”。

如果孩子的確是做錯事了,家長也要努力做到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在表達作為父母的看法和觀點。比如寶寶在幼兒園打了人,家長可以先了解前因後果之後,表示理解寶寶的感受:“哦,原來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你的玩具是嗎?當時你很生氣、很憤怒對不對?”等孩子的情緒宣洩完畢,家長可以繼續跟孩子交流:“我很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打人是不對的,有可能你和小夥伴都會受傷的。下次,如果還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叫老師來幫你解決好不好?”和孩子一起探討解決方法,這個過程相比劈頭蓋臉訓孩子一頓來說,當然更加複雜更加需要耐心,但是收效一定不會辜負你的努力。


壹父母

不要隨便打罵孩子,給他多一些鼓勵和關心愛護。多關注,但不控制他,培養他的自信心。

不對的地方,正確引導。一家人當中,他可以是朋友,是親人,不是你的敵人。儘量不要惡聲惡氣使喚他,拿他做出氣筒,當奴隸使喚。

不要因為他幼小沒攻擊性欺負他,讓他恐懼你。讓他感覺到爸爸媽媽愛他,而不是因為生了他,給他一條命就有恃無恐的身心傷害,辱罵。

如果父母有以上行為,小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他會習慣性討好父母,而且出社會也會習慣性遷就別人,同事,上司,愛人,忍受欺負。

有以上行為,碰到一些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不甘受氣和你對著幹的還好。如果一聲不吭,每天都很乖巧,父母說東不敢往西,不敢頂撞,不敢爆發,長大多半是討好別人的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