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2天閃電上會,說明了什麼問題?

小米12天閃電上會,說明了什麼問題?

小米IPO

小米從首次遞交CDR申請,到正式上會,前後僅僅經歷了12天的時間,再度刷新最快上會的高速度。

然而,就在今年以來,在成功過會乃至成功上市的獨角獸上市公司中,均以閃電上會的形式完成IPO插隊過程。其中,藥明康德從2月2日報送更新後的招股書申報稿,到3月27日的成功過會,僅僅耗用50天的時間。寧德時代從3月12日更新招股書,到今年4月4日成功過會,耗用了24天的時間。至於工業富聯的上會時間也僅僅36天。

由此可見,對於2018年,當屬獨角獸IPO的黃金時代,而但凡獨角獸企業的發行,似乎更可以獲得IPO快速通道的待遇,而從閃電上會、閃電過會,再到閃電拿到IPO核准批文,這也是今年以來A股獨角獸企業的真實寫照。如今,隨著小米再一次以更快的速度獲得閃電上會的機會,實際上也意味著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獨角獸巨無霸企業加快回歸A股市場,成為CDR新規後享受到獨角獸上市福利的企業。

實際上,從今年以來發行上市的獨角獸企業來看,基本上離不開募資規模大、閃電上會的特徵。其中,近期成功完成上市進程的工業富聯,其IPO募資規模達到271.2億元,而小米CDR募資規模可能會超過工業富聯,甚至達到300億元的水平。

由此可見,對於近期發行的獨角獸企業,其募資規模都是非常龐大,而對於市場而言,以往一週核准10至20億元的IPO募資規模,更多者一週核准50至60億元的IPO募資規模。但,隨著巨無霸獨角獸企業的加快回歸,未來單批次募資百億級別以上,也可能會是常態化的現象。由此一來,一個月下來,A股市場IPO募資規模可能就達到了數百億的級別,較以往常態化的IPO發行狀態高出數倍以上。

假如在牛市環境下,單月上百億乃至數百億的IPO募資規模,尚且合理,同期市場的承受能力也應該可以抵禦如此龐大的IPO募資需求。但是,在熊市環境下,尤其是在極度低迷的熊市環境下,卻大幅增加IPO募資規模,這無疑進一步打擊市場本已疲軟的承受能力,可抵禦風險的能力也因此驟然下降。

今年以來,市場加快獨角獸IPO的發行,並加快CDR新規、CDR交易細則的頒佈,實際上也迎合了新經濟的發展環境。與此同時,在港股市場加快引入新經濟企業的背景下,實際上也意在爭奪新經濟核心企業、龍頭企業,以增多市場自身的優質資源、提升市場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讓屬於我們自己的核心資源迴歸至自己市場的懷抱之中,不至於被海外市場爭搶。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獨角獸企業加快發行與上市的過程中,CDR交易細則也同步加快落地。其中,針對獨角獸董監高、大股東的減持要求,也作出了相應的約束限制,以完善獨角獸上市後的配套條件。

其中,對於創新企業未盈利前,董監高以及大股東不能夠減持,且同時需要強化信息披露以及風險揭示。對於創新企業不盈利相關高管不能減持的行為,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企業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同時通過強化減持約束,降低大股東及重要高管任性減持的風險,降低後續拋售壓力。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企業盈利,或許並不困難。有時候,對於一些企業而言,利用非經營性利潤或投資利潤填補虧損,進而提升企業扣非淨利潤的水平,這可能也會迅速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並間接規避了創新企業未盈利前不能減持的約束。此外,仍可能存在地方補貼或靈活的會計手段等策略,可以迅速扭轉虧損,乃至主業虧損局面,而對於國內上市公司而言,要實現迅速扭虧為盈不難,但實現持續性的扣非盈利,就頗顯困難。

除此以外,對於CDR交易細則的相關上市要求以及交易規則,實際上多數仍與A股市場存在相似之處,但不排除隨著獨角獸企業的加快發行與上市,未來CDR交易細則有望進一步完善,並進一步壓縮可能存在套利機會的空間。

引導獨角獸企業尤其是優質獨角獸企業的加快發行與上市,迎合新經濟時代的發展,這本身並無不妥。但,問題所在,就是在於以下這幾點問題。

其一、A股獨角獸企業迴歸上市缺乏持續有效的估值與定價體系,難免存在定價套利的問題。

其二、獨角獸加快上市,尤其是巨無霸獨角獸的迴歸上市,卻多以高募資規模的特徵迴歸,並未充分衡量市場自身的合理承受能力。

其三、獨角獸頻繁插隊,意在迎合新經濟時代,提升市場自身核心競爭力,但卻打擊了其餘中小企業的上市積極性,把更多上市機會分給了獨角獸企業,不利於市場的均衡發展。

其四、獨角獸企業的質地參差不齊,有的打著金融科技旗號,卻背地裡做著營銷的業務,非真正意義上的核心企業,而審核不嚴、任性放行,反而降低了市場的整體質量水平。

其五、市場需要有一個穩定有效公平的遊戲規則,不宜因一時衝動而改變了原有的規則,而獨角獸頻繁插隊,似乎打破了原來正常的IPO秩序。

其六、獨角獸後續減持問題,仍有待完善,而在股市高速IPO的同時,實際上也意味著限售股堰塞湖問題愈發明顯,如何更有效為限售股堰塞湖洩洪也是更為關鍵的問題。

最後,則是需要考慮股票市場的投資功能與融資功能的均衡發展,若持續處於失衡發展狀態,最終還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修復股市的投資信心,而以往IPO頻繁停發的經驗教訓,也確實需要加以注意。否則,若過度注重股市融資功能的定位,反而不利於股票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其自身的融資功能也會大打折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