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的今天,你會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

165414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另一個問題:

十年後還有人記得王朔嗎?

想想十年後一定有人記得金庸,五十年、一百年也記得,應該還會更久………


十年後還有沒有人記得王朔?還真是不好說呀!

看看王朔怎麼評論金庸的:

“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初讀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情節重複,行文口羅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幹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就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擋橫兒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亂的深仇大恨,整個故事情節就靠這個推動著。

我認為金庸很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於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誤會。”
看王朔總結的倒也是,武打場面的套路的確好像大體上就是這樣子了。

但總覺得好像是王朔誤會了世界吧!

在報上連載的小說,當然囉嗦了。但人物個性的確鮮活、也頗具多樣性,能吸引不同次層的廣大讀者群,這樣的功力當然了得呀!

王朔的小說真是無法與大俠相比,他筆下的人物才是,貌似高冷翻來覆去都是同一類型的。大院孩子自帶優越感而已,王朔嘴臭!

王朔…………唉,真不知道該說他什麼了。

金庸的武俠世界能深入人心,能成為中國人甚至一些亞洲國家的各階層人民相互交流時的語言。嶽不群、令狐沖、喬峰、段譽、黃蓉、郭靖、東方不敗、韋小寶、滅絕師太、小龍女、楊過………,不用過多的語言說出一個名字就能讓我們心領神會。

唯有金庸!


阿丹151014015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10年過去,依然如是,我們看看1999年王朔怎麼看金庸的:

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初讀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情節重複,行文口羅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幹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就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擋橫兒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亂的深仇大恨,整個故事情節就靠這個推動著。

我認為金庸很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於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誤會。

武俠小說本來就是通俗文學,就金庸的影響力而言在武俠中首屈一指,夠得上武俠之代表,稱得上四大之列,談得上是社會現象。其實紅樓夢當時也就是個手抄本,通俗和經典本來就無矛盾可言。王朔出文集那時,也曾京城紙貴過,銷量比同時出的《追憶似水年華》好的多了,王朔那時也算一小俗,然而只火了一陣子,都還夠不上“四大俗”之列呢。(咱就是個俗人)

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為什麼是童話?看武俠和看言情一樣,是對感情(豪情和愛情)的宣洩。因為它們虛構了一個尚武的奇情世界,充滿了俠義恩仇和英雄主義。王朔說是歪曲了中國人的形象也是無可厚非,王朔在文藝評論中不當的引入了政治話語很不上道,同時也說明了他本人不愛看童話。(他早已經過了青春期了)

然而金庸對社會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在群眾中的生命力遠大於王朔,至少已三四十年不褪色,而且很可能持續下去。他的小說,對於沒看過24史,少看了些經史子集的朋友,可以提高他們的品味,增加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最重要的是,能潛移默化地對青年加強愛國主義和全民族團結的教育,這是十分有益的,和我國主流媒體的立場也是一致的,所以不缺人叫好。

至於文學上的地位,我不敢妄言。金庸小說是類型小說,只能放在類型小說的價值體系裡面評價,王朔說的很多缺點,有些是類型小說的構成要素,無法避免。不信可以看看中國十年來網絡文學的迅猛發展,王朔為何不分析一下版稅上億的唐家三少的《斗羅大陸》?

王朔和金庸相比更貼近主流一些。但金庸的作品對傳統的章回小說和武俠小說無疑是個前所未有的突破,把連載的通俗小說寫到這份上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然而王朔是個不懂武俠小說的人,而且文藝理論水平並不高,因此任何一個金庸的書迷都會找出王朔該文中各種槽點。

金大俠當年慨然回擊過,妙趣橫生,在此摘錄:

一、王朔先生髮表在《中國青年報》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對我小說的第一篇猛烈攻擊。我第一個反應是佛家的教導:必須“八風不動”,佛家的所謂“八風”,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一共八件事,順利成功是利, 失敗是衰,別人背後誹謗是毀、背後讚美是譽,當面讚美是稱,當面詈罵攻擊是譏,痛苦是苦,快樂是樂。佛家教導說,應當修養到遇八風中任何一風時情緒都不為所動......

二、“四大俗”之稱,聞之深自慚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龍先生、瓊瑤女士,我都認識,不意居然與之並列。不稱之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筆下留情。

四、王朔先生說他買了一部七冊的《天龍八部》,只看了一冊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臺灣版和內地三聯書店版的《 天龍八部》都只有五冊本一種,不知他買的七冊本是什麼地方出版的。

然而金大俠大可不必和王朔較真的,因為那反而成全了他:

07年王朔作客《可凡傾聽》,再提起金庸,說:

“怎麼你了,你就八風不動了,說明你還是動了,要不怎麼感覺到風來了”,“我拔旗子,擒賊先擒王,誰也別冒充宗師,不允許,板磚伺候,冒充大師就啐你,因為你不是完人。”

這真是現實版的《我是流氓我怕\n誰》。

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說過:“人們對一個作家的評價,需要100年才能達成一致。你必須先等他的那些有影響力的朋友死了,然後再等他的追隨者都死了,才能對他有一個公正的評價。”

對我自身而言,金庸筆下的“喬峰”讓我明白了男人的“義”,“令狐沖”讓我知道了什麼是“豪爽”,“趙敏”的腳踝被摸開啟了我的情竇,“段譽”教會了我“痴與專”的重要,“楊過”讓我相信了要堅持做獨特的自己,更美妙的是每次閱讀時心境進入小說世界的夢幻體驗。

世界在變,而俠義的精神不會變——這就是持續的生命力。

我想,過一百年我還是會感謝兒時結識了金大俠和他筆下繽紛的武俠世界,而即便是那個垂垂老矣的時候,我依然不知道,也不會關心——王朔丫是誰。


這裡有頭條上最好看的武俠小說連載


遠歌小說

從一個讀者的觀點說說看。

年少時,喜歡看金庸。也曾看過純文學,喜歡卡夫卡,契訶夫,國內作家喜歡郁達夫,端木蕻良(現代作家,中學時喜歡他的短篇《鵰鶚堡》),但是基本看不明白,基本屬於裝X,在女生跟前炫耀,多年後也記不住內容。從可讀性來看,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入門低,可讀性強,對於缺乏民族文化和文學基礎的初級讀者來說,非常適合。

讀金庸小說最後一本是天龍八部,高二時。十年後,已經參加工作5年,對於人生和文學有不一樣的認識。喜歡看川端康成(雪國,睡美人),春上春樹,國內作家喜歡看巴金,路遙,史鐵生。他們給我帶來對於人生的思考,更真實,更深刻,這是金庸小說,不具備的。相比較他們,金庸小說經不起推敲與考證,情節雖奇,卻難和情理,人物雖多,卻不免簡單。當然,這段時間工作忙,讀書的時間很少。

近兩年,又重新讀金庸,主要是看新修訂的版本,忽然又感興趣了,網上又找來了連載版看,說實在話,連載版更不連貫,如天龍八部裡的三善四惡,周芷若傳位張無忌等,新修版則過於偏向佛家說教。但是,仍從中收穫很多。對於金庸小說有了新的認識,不再著眼於情節和武功,看點更多了。看笑傲江湖的江湖紛爭,感慨於職場複雜,學會鬥智鬥勇,看天龍八部,不再執拗於民族偏見,學會包容不同意見。每每面臨不公時,看狄雲學會釋然,學會堅忍。

也曾看過王朔的小說,看上去很美,動物兇猛。對於人生的看法很深刻,也很有獨到見解。對於王朔金庸,我的看法是,領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文學裡的純文學與通俗文學,如同球類運動中的籃球與足球,不能拿科比對戰羅納爾多。王朔的小說在純文學裡,只能算一流,算不上拔尖,更夠不上大師,金庸在通俗文學領域,確是宗師。

最後說一下,讀書習文,有收穫就好,魚翅燕窩再好,也不能天天吃,包子饅頭扛餓,吃多了也想開開葷。背出師表,看到了鞠躬盡瘁,背陳情表,懂得了烏鳥私情。沒必要非得一比高下。


映雪生

朔爺作為資深的社會玩家,從一文不名走到今天確實不易。當年發表在主流媒體的幾篇小說曾經引起這個社會的震動,也引起軒然大波,從此王朔紅了,也從此成為是非纏繞的話題人物。王朔曾經怒懟媒體,近乎罵街,然而人們並不覺得有什麼錯,因為那些八卦媒體的節操路人皆知。但是懟到金大俠,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議論和不平。包括同樣作為一個金粉的我這樣的偽文學青年,也覺得朔爺的某些觀點有失公允。

和很多越老越平和圓滑的人不同,朔爺年紀越長反而言辭越激烈。豈非咄咄怪事?

首先,朔爺為什麼喜歡放炮?我覺得首先是這個世界確實有很多值得噴的人和事。朔爺生平信奉不裝哲學,但是也夾雜著玩世不恭和對生活的狡黠和變通。從出道以來他就遭到主流的抨擊和持續的批評,但是其天才的文學力量又使其擁有了一眾粉絲的支持。所以朔爺自信,但又自我保護意識很強,這種自我保護意識的逐漸加強和對不公待遇的憤怒又造成了對外界的火力全開而造成誤傷。在王朔看來,即使貴為大師,也別裝。而且,他根本不覺得近現代中國文壇存在什麼大師,當然,他是拿曹雪芹做標準衡量的。金庸就是他眼裡不應該稱為大師的大師,連帶他的作品也必然遭到王朔的唾棄和不屑。我覺得,在這裡,是不是文人相輕的傳統文化起了一點點作用呢?

此外,還不得不分析一下地域因素。周立波曾經說過,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沒法比,吃大蒜是香了自己臭了別人,喝咖啡是苦了自己把清香留給別人。這應該被看做江浙代表的南方人和北京代表的北方人天然的隔閡和嫌隙。王朔是地道的北京人,金庸是才氣縱橫的江南才子。也許在王朔眼裡,你端著咖啡就是脫離了普通大眾,我嚼著大蒜卻是在品嚐生活滋味。嗯,忽然想起立波和本山德綱也很難尿到一個壺裡去。其實是中國太大,放在歐洲,就跟法國人嫌棄英國人土老帽一個樣。

實事求是的說,作為兩位大師的擁躉者,我覺得朔爺對金的看法還是有些偏見的成分。武俠文化就是製造一個成人的夢,這不可以麼?這個世界不能沒有批判者,不然他不會變得更好,同時這世界也需要歌頌者和造夢者,給人們一點信念和追求的勇氣。


遨海行雲

1

當年王朔吐槽金庸,說讀了七卷本的《天龍八部》,第一本看完,第二本怎麼也看不動了,覺得一道菜好不好吃不必全吃完,云云。


王朔寫這文章時已經是上個世紀末了,金庸在大陸已經流行了很多年了,當年我看《天龍八部》看的是是寶文堂版的黃皮小說。據說是盜版,但是質量真的很好,可惜現在一本也找不到了。


後來出的三聯版,算是金庸小說的經典版本。


但是不管是那個版本,金庸的《天龍八部》都是五卷本,從來沒出過七卷本,莫非王朔看的是什麼絕版秘本的金庸?我們都沒有看過。


其實看王朔的《我看金庸》,覺得他更多的是看的電視劇,而沒有真正看過金庸小說。


王朔成長於打倒一切的打個年代,所以對於一切舊的東西他都目為虛偽,由於成長於部隊大院,所以對於一切三環以外的人大約王朔都視為沒文化吧,所以他才說:金庸小說是香港四大俗之一。


而他認為不俗的東西:新時期文學,搖滾,北京電影學院的幾代師生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十年,這些年過去了,除了電影學院好像都在沒落,反而是金庸的小說這個最俗最沒勁的東西反而基業長青,這頗有反諷意味。


2


當年王朔吐槽金庸,其實也是他的低潮期。


王朔當紅時是在八九十年代,那時候他的小說寫一部紅一部,他的新京味小說甚至引領時代風潮。


那時候他是無暇吐槽金庸的,他正在忙著寫小說拍電視劇。



當年馮小剛和王朔混的時候,據說為了討好王朔,曾經背過所有王朔的作品。


而馮小剛電影中有著濃重的王朔的痕跡,尤其是他走紅的電影《甲方乙方》其實基本是王朔小說的翻版,之前葛優和張國立還拍過一部《頑主》和甲方乙方劇情很像。


甚至在王朔小說中寫過一個叫馮褲子的角色,據說是比照著當年的馮小剛寫的,導演葉京也是當年和王朔一塊玩的大院子弟,他拍攝《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時,專門找了個和馮小剛長得很像的人演馮褲子。


到了1999年左右,王朔明顯有了過氣的跡象,小說寫作已經進入了瓶頸期,而作品吐槽金庸,魯迅,老舍讓他在那一年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餘波甚至延續到了如今。


其實面對王朔的吐槽,金庸很慌,他當年還沒有今日的地位,他對別人對自己作品的評價很在意,尤其王朔又是純文學圈裡的,好像比通俗小說圈裡的金庸地位略高。


對於王朔的吐槽其實金庸不理就對了,自然有很多金迷替他說話,但是金庸偏偏回應了,話裡話外還有點示弱:


“我曾對王朔的小說給予過好評王朔與我不會有個人恩怨”


後來他的朋友張五常寫了篇《我也看金庸》,幫助金庸說話,張五常後來說金庸對他這篇文章的反應:



可見金庸對這事的在乎。


3


今天,金庸依舊是巨擘。


而王朔的小說已經很久沒人提了,高曉松說他現在關門研究禪宗。


當年對傳統文化不屑一顧的王朔,不知道過了十八年,對金庸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觀呢?


=======完=======


文:薛白袍

薛白袍

八方吹不動,一屁過江來。從來文人總相笑,以為己有才!不過找亮點,炒作賣酸菜。不然世上誰知曉,老子何門派?一首詞道罷,什麼都說明白了。不過意猶未盡,囉嗦之人總想多說幾句。十年前王朔趁著名聲大噪想找些人來懟,可找什麼人呢?總不能找些無名之輩來懟吧?他搜腸刮肚猛然想到了當時紅遍大陸港澳臺的四大天王、瓊瑤、金庸等,他們個個比之他的名氣大的不知多少。王朔不過寫了幾部小說拍成了電視,著實紅了幾年。不過也就是文學藝術影視圈內,和四大天王、瓊瑤、金庸他們的名氣深入到街頭巷尾山溝農村的普通百姓家比,王朔直到現在其實人早把他忘了。今日不提,九零後也沒幾人知曉,提了也是沒幾人瞭解。所以他藉著當時的名氣信口開河胡言亂語譏諷他們。沒想他們理也不理他,只有金庸大俠人老火旺,中了他的奸計,跟他懟了一場。於是就有了當時轟動全國的開撕大戲。八方吹不動,一屁過江來就是他們論戰的名句。用力懟,終於有大俠接招,金庸來個降龍十八掌打得王朔口吐鮮血,幾乎暈了過去、、、、、、須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王朔也許經歷那場大戰還未緩過氣來,如今可能正在閉關修煉,遲早還想想出一招化解降龍十八掌的絕招,一雪前恥、、、、、、


東方大狂俠

首先說王朔,當年讀王朔時,簡直可謂是瘋狂!那筆鋒,那深度,那後現代哲學!什麼詞好就用什麼詞,崇拜的五體投地!感覺就是現今的大文豪!永遠記得他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誰!而今,雖然他寂靜了,但還有很多他的追隨者活躍在主流媒體上。痞子文學!也許在上世紀末代表中國年輕人思想。而王朔流毒,一直延續在現在很多流行文學上!

而金庸的所有武俠作品,我都看過兩遍以上。經典就是經典,誰也不能否定!也許再過一百年,我相信金庸小說還會留存,還會有人看。畢竟是武俠小說的巔峰!但我的偶像王朔就難說了。畢竟他代表著那一段特殊時期年輕人的彷徨和無奈。過了那一代,也許就沒人能看的懂了。但他會永存,因為他寫出了那代人的孤獨和芳華。

王朔對金庸的評價,我認為是符合那個年代的思維。沒有正確,也沒有錯誤。所有年輕人都看金庸,可以說是高中必修課!但大部分人都沒拿他當真,更沒人說“我要當郭靖”。反而王朔的小說是文藝青年必讀的入門教程,更多人都學著頑主說話,幹著我是流氓我拍誰的事。因此,對於我們這一代看過王朔文集的人來說,王朔貶低金庸,再正常不過了。因為,他就是那樣!


王曉強30

王朔不喜歡,不代表大眾不喜歡,更加不代表高深文化層次的不喜歡。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曾對金庸讚譽有加,認為金庸寫小說的水平,在古往今來都是少有的大家,所以馮其庸去世的時候,金庸還特地送了花圈。

金庸的小說已經超出了武俠小說的範疇,只能在金庸小說裡看到打打殺殺只能說明自己的境界很低,正如一個人站在二樓往下看滿地都是垃圾灰塵,可當站在摩天大樓上往下看,仙雲霧海,氣象萬千。



讀金庸的小說正是如此,正如練“天山折梅手”這套武功是永遠也學不完的,金庸的小說是看不煩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在小說中看到的現象也就“遠近高低各不同”


我個人覺得讀金庸小說只看出打打殺殺只能是中學生的水平。像讀紅樓夢,只讀出寶黛愛情或者認為紅樓夢是一部愛情悲劇小說,那認知基本上也就是中學生的水平。只是不知道王朔中學畢業了沒。當然在那個年代沒上過什麼學,就出來寫小說騙錢的人著實不少。


青埂峰下的鬼話

王朔是一個非常另類的存在。算是一奇葩。

本來,在我的心目中,王朔應該沒有資格評價金庸的,但是他就是評論了,還專門寫了一篇《我看金庸》。

說實話,當時看過,也就笑笑,覺得王朔有膽量,有點“無知者無畏”的意思。

王朔當年批金庸,連帶著把瓊瑤,成龍還有“四大天王”一竿子給掃了。

我們該如何看待金庸和他的武俠小說?

大家都知道,武俠小說是成人的童話,這個很貼切。金庸就是寫這種童話的宗師。在這方面,沒有深厚的文學,歷史,思想,民俗功底,是寫不出來的。既然是童話,我們要看的絕不是什麼高深的立意,深邃的思想,還有嚴謹的推論,看武俠小說就是一種成人的幻想,一種宣洩。當然,金庸的武俠小說還是很有一些啟發性的。他對人物的定位,或忠義,或俠義,或機敏,或殘忍都會給我們深刻的印象,郭靖,楊過,令狐沖,喬峰這些人物已經深入人心,就是不太喜歡武俠小說的人,也是耳熟能詳。

王朔是一個有著相當強的“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的確,在大院生活成長的經歷,讓他有機會看到一些正經社會背後一些不正經的東西。“我是流氓我怕誰”就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就是大院文化的那種目空一切的高貴感。

王朔是個文化人,也是一個有文化的“痞子”,他當年倡導的“痞子文學”,著實有一些“粉絲”,看完他的小說,你會有一種如負重釋的感覺——比我壞的人還挺多,做“痞子”不用有負罪感。隨著年齡的增大,王朔“愛誰誰”的“痞氣”與日俱增,再評論什麼事的時候,基本上就剩“罵街了”,而且是理直氣壯的“罵你怎麼了,就罵了,怎麼了?”


步武堂

自古文人皆相輕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自古以來文人皆是相輕的。王朔在《我看金庸》裡將金庸小說噴了個徹底,金庸在迴文中落落大方、但同時也巧妙得嘲諷了他一下。所以文人相輕,甚至不惜全盤否定,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作為一個金庸小說的擁躉,我覺得王朔的觀點有失偏頗。什麼“舊白話小說的俗套”、什麼“大俠的正義旗幟都是噁心的扯淡”、什麼“俗套的因果報應行文套路”、什麼“抄襲《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等,我覺得他所說的都太過火了。

武俠小說屬於“狗肉上不了檯面”的通俗文學,我上大學的時候,雖然專業課教材裡也為武俠小說留下了一席之地,但是專業課老師壓根不屑於一講。誠然,金庸比不上經典的“魯、郭、老、巴、曹”,但是他的作品還是能給許多人帶來歡樂、帶來進步、帶來教化,我覺得這就夠了。



和聲構成交響,斑斕組合繁華

《中國青年報》在刊登王朔的《我看金庸》時,也寫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一、文學批評只要能自圓其說,便但說無妨;二、只有廣泛的文學討論,才能重振文學的聲威。我是認同《中國青年報》的看法的。



所以你問我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我誓死捍衛王朔發言的權力,但我不贊同他的觀點。不過我希望有更多更有價值的文學討論,這樣才可以將文化發揚光大!

歡迎大家各抒己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