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今天,你会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

165414

看到这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

十年后还有人记得王朔吗?

想想十年后一定有人记得金庸,五十年、一百年也记得,应该还会更久………


十年后还有没有人记得王朔?还真是不好说呀!

看看王朔怎么评论金庸的: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

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情节重复,行文口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
看王朔总结的倒也是,武打场面的套路的确好像大体上就是这样子了。

但总觉得好像是王朔误会了世界吧!

在报上连载的小说,当然啰嗦了。但人物个性的确鲜活、也颇具多样性,能吸引不同次层的广大读者群,这样的功力当然了得呀!

王朔的小说真是无法与大侠相比,他笔下的人物才是,貌似高冷翻来复去都是同一类型的。大院孩子自带优越感而已,王朔嘴臭!

王朔…………唉,真不知道该说他什么了。

金庸的武侠世界能深入人心,能成为中国人甚至一些亚洲国家的各阶层人民相互交流时的语言。岳不群、令狐冲、乔峰、段誉、黄蓉、郭靖、东方不败、韦小宝、灭绝师太、小龙女、杨过………,不用过多的语言说出一个名字就能让我们心领神会。

唯有金庸!


阿丹151014015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10年过去,依然如是,我们看看1999年王朔怎么看金庸的: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

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情节重复,行文口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

武侠小说本来就是通俗文学,就金庸的影响力而言在武侠中首屈一指,够得上武侠之代表,称得上四大之列,谈得上是社会现象。其实红楼梦当时也就是个手抄本,通俗和经典本来就无矛盾可言。王朔出文集那时,也曾京城纸贵过,销量比同时出的《追忆似水年华》好的多了,王朔那时也算一小俗,然而只火了一阵子,都还够不上“四大俗”之列呢。(咱就是个俗人)

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为什么是童话?看武侠和看言情一样,是对感情(豪情和爱情)的宣泄。因为它们虚构了一个尚武的奇情世界,充满了侠义恩仇和英雄主义。王朔说是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也是无可厚非,王朔在文艺评论中不当的引入了政治话语很不上道,同时也说明了他本人不爱看童话。(他早已经过了青春期了)

然而金庸对社会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在群众中的生命力远大于王朔,至少已三四十年不褪色,而且很可能持续下去。他的小说,对于没看过24史,少看了些经史子集的朋友,可以提高他们的品味,增加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能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加强爱国主义和全民族团结的教育,这是十分有益的,和我国主流媒体的立场也是一致的,所以不缺人叫好。

至于文学上的地位,我不敢妄言。金庸小说是类型小说,只能放在类型小说的价值体系里面评价,王朔说的很多缺点,有些是类型小说的构成要素,无法避免。不信可以看看中国十年来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王朔为何不分析一下版税上亿的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

王朔和金庸相比更贴近主流一些。但金庸的作品对传统的章回小说和武侠小说无疑是个前所未有的突破,把连载的通俗小说写到这份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然而王朔是个不懂武侠小说的人,而且文艺理论水平并不高,因此任何一个金庸的书迷都会找出王朔该文中各种槽点。

金大侠当年慨然回击过,妙趣横生,在此摘录:

一、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佛家的所谓“八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 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詈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

二、“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

四、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的《 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

然而金大侠大可不必和王朔较真的,因为那反而成全了他:

07年王朔作客《可凡倾听》,再提起金庸,说:

“怎么你了,你就八风不动了,说明你还是动了,要不怎么感觉到风来了”,“我拔旗子,擒贼先擒王,谁也别冒充宗师,不允许,板砖伺候,冒充大师就啐你,因为你不是完人。”

这真是现实版的《我是流氓我怕\n谁》。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说过:“人们对一个作家的评价,需要100年才能达成一致。你必须先等他的那些有影响力的朋友死了,然后再等他的追随者都死了,才能对他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对我自身而言,金庸笔下的“乔峰”让我明白了男人的“义”,“令狐冲”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豪爽”,“赵敏”的脚踝被摸开启了我的情窦,“段誉”教会了我“痴与专”的重要,“杨过”让我相信了要坚持做独特的自己,更美妙的是每次阅读时心境进入小说世界的梦幻体验。

世界在变,而侠义的精神不会变——这就是持续的生命力。

我想,过一百年我还是会感谢儿时结识了金大侠和他笔下缤纷的武侠世界,而即便是那个垂垂老矣的时候,我依然不知道,也不会关心——王朔丫是谁。


这里有头条上最好看的武侠小说连载


远歌小说

从一个读者的观点说说看。

年少时,喜欢看金庸。也曾看过纯文学,喜欢卡夫卡,契诃夫,国内作家喜欢郁达夫,端木蕻良(现代作家,中学时喜欢他的短篇《雕鹗堡》),但是基本看不明白,基本属于装X,在女生跟前炫耀,多年后也记不住内容。从可读性来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入门低,可读性强,对于缺乏民族文化和文学基础的初级读者来说,非常适合。

读金庸小说最后一本是天龙八部,高二时。十年后,已经参加工作5年,对于人生和文学有不一样的认识。喜欢看川端康成(雪国,睡美人),春上春树,国内作家喜欢看巴金,路遥,史铁生。他们给我带来对于人生的思考,更真实,更深刻,这是金庸小说,不具备的。相比较他们,金庸小说经不起推敲与考证,情节虽奇,却难和情理,人物虽多,却不免简单。当然,这段时间工作忙,读书的时间很少。

近两年,又重新读金庸,主要是看新修订的版本,忽然又感兴趣了,网上又找来了连载版看,说实在话,连载版更不连贯,如天龙八部里的三善四恶,周芷若传位张无忌等,新修版则过于偏向佛家说教。但是,仍从中收获很多。对于金庸小说有了新的认识,不再着眼于情节和武功,看点更多了。看笑傲江湖的江湖纷争,感慨于职场复杂,学会斗智斗勇,看天龙八部,不再执拗于民族偏见,学会包容不同意见。每每面临不公时,看狄云学会释然,学会坚忍。

也曾看过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对于人生的看法很深刻,也很有独到见解。对于王朔金庸,我的看法是,领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文学里的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如同球类运动中的篮球与足球,不能拿科比对战罗纳尔多。王朔的小说在纯文学里,只能算一流,算不上拔尖,更够不上大师,金庸在通俗文学领域,确是宗师。

最后说一下,读书习文,有收获就好,鱼翅燕窝再好,也不能天天吃,包子馒头扛饿,吃多了也想开开荤。背出师表,看到了鞠躬尽瘁,背陈情表,懂得了乌鸟私情。没必要非得一比高下。


映雪生

朔爷作为资深的社会玩家,从一文不名走到今天确实不易。当年发表在主流媒体的几篇小说曾经引起这个社会的震动,也引起轩然大波,从此王朔红了,也从此成为是非缠绕的话题人物。王朔曾经怒怼媒体,近乎骂街,然而人们并不觉得有什么错,因为那些八卦媒体的节操路人皆知。但是怼到金大侠,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和不平。包括同样作为一个金粉的我这样的伪文学青年,也觉得朔爷的某些观点有失公允。

和很多越老越平和圆滑的人不同,朔爷年纪越长反而言辞越激烈。岂非咄咄怪事?

首先,朔爷为什么喜欢放炮?我觉得首先是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值得喷的人和事。朔爷生平信奉不装哲学,但是也夹杂着玩世不恭和对生活的狡黠和变通。从出道以来他就遭到主流的抨击和持续的批评,但是其天才的文学力量又使其拥有了一众粉丝的支持。所以朔爷自信,但又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这种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和对不公待遇的愤怒又造成了对外界的火力全开而造成误伤。在王朔看来,即使贵为大师,也别装。而且,他根本不觉得近现代中国文坛存在什么大师,当然,他是拿曹雪芹做标准衡量的。金庸就是他眼里不应该称为大师的大师,连带他的作品也必然遭到王朔的唾弃和不屑。我觉得,在这里,是不是文人相轻的传统文化起了一点点作用呢?

此外,还不得不分析一下地域因素。周立波曾经说过,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没法比,吃大蒜是香了自己臭了别人,喝咖啡是苦了自己把清香留给别人。这应该被看做江浙代表的南方人和北京代表的北方人天然的隔阂和嫌隙。王朔是地道的北京人,金庸是才气纵横的江南才子。也许在王朔眼里,你端着咖啡就是脱离了普通大众,我嚼着大蒜却是在品尝生活滋味。嗯,忽然想起立波和本山德纲也很难尿到一个壶里去。其实是中国太大,放在欧洲,就跟法国人嫌弃英国人土老帽一个样。

实事求是的说,作为两位大师的拥趸者,我觉得朔爷对金的看法还是有些偏见的成分。武侠文化就是制造一个成人的梦,这不可以么?这个世界不能没有批判者,不然他不会变得更好,同时这世界也需要歌颂者和造梦者,给人们一点信念和追求的勇气。


遨海行云

1

当年王朔吐槽金庸,说读了七卷本的《天龙八部》,第一本看完,第二本怎么也看不动了,觉得一道菜好不好吃不必全吃完,云云。


王朔写这文章时已经是上个世纪末了,金庸在大陆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了,当年我看《天龙八部》看的是是宝文堂版的黄皮小说。据说是盗版,但是质量真的很好,可惜现在一本也找不到了。


后来出的三联版,算是金庸小说的经典版本。


但是不管是那个版本,金庸的《天龙八部》都是五卷本,从来没出过七卷本,莫非王朔看的是什么绝版秘本的金庸?我们都没有看过。


其实看王朔的《我看金庸》,觉得他更多的是看的电视剧,而没有真正看过金庸小说。


王朔成长于打倒一切的打个年代,所以对于一切旧的东西他都目为虚伪,由于成长于部队大院,所以对于一切三环以外的人大约王朔都视为没文化吧,所以他才说:金庸小说是香港四大俗之一。


而他认为不俗的东西: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这些年过去了,除了电影学院好像都在没落,反而是金庸的小说这个最俗最没劲的东西反而基业长青,这颇有反讽意味。


2


当年王朔吐槽金庸,其实也是他的低潮期。


王朔当红时是在八九十年代,那时候他的小说写一部红一部,他的新京味小说甚至引领时代风潮。


那时候他是无暇吐槽金庸的,他正在忙着写小说拍电视剧。



当年冯小刚和王朔混的时候,据说为了讨好王朔,曾经背过所有王朔的作品。


而冯小刚电影中有着浓重的王朔的痕迹,尤其是他走红的电影《甲方乙方》其实基本是王朔小说的翻版,之前葛优和张国立还拍过一部《顽主》和甲方乙方剧情很像。


甚至在王朔小说中写过一个叫冯裤子的角色,据说是比照着当年的冯小刚写的,导演叶京也是当年和王朔一块玩的大院子弟,他拍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时,专门找了个和冯小刚长得很像的人演冯裤子。


到了1999年左右,王朔明显有了过气的迹象,小说写作已经进入了瓶颈期,而作品吐槽金庸,鲁迅,老舍让他在那一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余波甚至延续到了如今。


其实面对王朔的吐槽,金庸很慌,他当年还没有今日的地位,他对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很在意,尤其王朔又是纯文学圈里的,好像比通俗小说圈里的金庸地位略高。


对于王朔的吐槽其实金庸不理就对了,自然有很多金迷替他说话,但是金庸偏偏回应了,话里话外还有点示弱:


“我曾对王朔的小说给予过好评王朔与我不会有个人恩怨”


后来他的朋友张五常写了篇《我也看金庸》,帮助金庸说话,张五常后来说金庸对他这篇文章的反应:



可见金庸对这事的在乎。


3


今天,金庸依旧是巨擘。


而王朔的小说已经很久没人提了,高晓松说他现在关门研究禅宗。


当年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的王朔,不知道过了十八年,对金庸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观呢?


=======完=======


文:薛白袍

薛白袍

八方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从来文人总相笑,以为己有才!不过找亮点,炒作卖酸菜。不然世上谁知晓,老子何门派?一首词道罢,什么都说明白了。不过意犹未尽,啰嗦之人总想多说几句。十年前王朔趁着名声大噪想找些人来怼,可找什么人呢?总不能找些无名之辈来怼吧?他搜肠刮肚猛然想到了当时红遍大陆港澳台的四大天王、琼瑶、金庸等,他们个个比之他的名气大的不知多少。王朔不过写了几部小说拍成了电视,着实红了几年。不过也就是文学艺术影视圈内,和四大天王、琼瑶、金庸他们的名气深入到街头巷尾山沟农村的普通百姓家比,王朔直到现在其实人早把他忘了。今日不提,九零后也没几人知晓,提了也是没几人了解。所以他借着当时的名气信口开河胡言乱语讥讽他们。没想他们理也不理他,只有金庸大侠人老火旺,中了他的奸计,跟他怼了一场。于是就有了当时轰动全国的开撕大戏。八方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就是他们论战的名句。用力怼,终于有大侠接招,金庸来个降龙十八掌打得王朔口吐鲜血,几乎晕了过去、、、、、、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王朔也许经历那场大战还未缓过气来,如今可能正在闭关修炼,迟早还想想出一招化解降龙十八掌的绝招,一雪前耻、、、、、、


东方大狂侠

首先说王朔,当年读王朔时,简直可谓是疯狂!那笔锋,那深度,那后现代哲学!什么词好就用什么词,崇拜的五体投地!感觉就是现今的大文豪!永远记得他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谁!而今,虽然他寂静了,但还有很多他的追随者活跃在主流媒体上。痞子文学!也许在上世纪末代表中国年轻人思想。而王朔流毒,一直延续在现在很多流行文学上!

而金庸的所有武侠作品,我都看过两遍以上。经典就是经典,谁也不能否定!也许再过一百年,我相信金庸小说还会留存,还会有人看。毕竟是武侠小说的巅峰!但我的偶像王朔就难说了。毕竟他代表着那一段特殊时期年轻人的彷徨和无奈。过了那一代,也许就没人能看的懂了。但他会永存,因为他写出了那代人的孤独和芳华。

王朔对金庸的评价,我认为是符合那个年代的思维。没有正确,也没有错误。所有年轻人都看金庸,可以说是高中必修课!但大部分人都没拿他当真,更没人说“我要当郭靖”。反而王朔的小说是文艺青年必读的入门教程,更多人都学着顽主说话,干着我是流氓我拍谁的事。因此,对于我们这一代看过王朔文集的人来说,王朔贬低金庸,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他就是那样!


王晓强30

王朔不喜欢,不代表大众不喜欢,更加不代表高深文化层次的不喜欢。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曾对金庸赞誉有加,认为金庸写小说的水平,在古往今来都是少有的大家,所以冯其庸去世的时候,金庸还特地送了花圈。

金庸的小说已经超出了武侠小说的范畴,只能在金庸小说里看到打打杀杀只能说明自己的境界很低,正如一个人站在二楼往下看满地都是垃圾灰尘,可当站在摩天大楼上往下看,仙云雾海,气象万千。



读金庸的小说正是如此,正如练“天山折梅手”这套武功是永远也学不完的,金庸的小说是看不烦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在小说中看到的现象也就“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个人觉得读金庸小说只看出打打杀杀只能是中学生的水平。像读红楼梦,只读出宝黛爱情或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爱情悲剧小说,那认知基本上也就是中学生的水平。只是不知道王朔中学毕业了没。当然在那个年代没上过什么学,就出来写小说骗钱的人着实不少。


青埂峰下的鬼话

王朔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存在。算是一奇葩。

本来,在我的心目中,王朔应该没有资格评价金庸的,但是他就是评论了,还专门写了一篇《我看金庸》。

说实话,当时看过,也就笑笑,觉得王朔有胆量,有点“无知者无畏”的意思。

王朔当年批金庸,连带着把琼瑶,成龙还有“四大天王”一竿子给扫了。

我们该如何看待金庸和他的武侠小说?

大家都知道,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这个很贴切。金庸就是写这种童话的宗师。在这方面,没有深厚的文学,历史,思想,民俗功底,是写不出来的。既然是童话,我们要看的绝不是什么高深的立意,深邃的思想,还有严谨的推论,看武侠小说就是一种成人的幻想,一种宣泄。当然,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是很有一些启发性的。他对人物的定位,或忠义,或侠义,或机敏,或残忍都会给我们深刻的印象,郭靖,杨过,令狐冲,乔峰这些人物已经深入人心,就是不太喜欢武侠小说的人,也是耳熟能详。

王朔是一个有着相当强的“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的确,在大院生活成长的经历,让他有机会看到一些正经社会背后一些不正经的东西。“我是流氓我怕谁”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就是大院文化的那种目空一切的高贵感。

王朔是个文化人,也是一个有文化的“痞子”,他当年倡导的“痞子文学”,着实有一些“粉丝”,看完他的小说,你会有一种如负重释的感觉——比我坏的人还挺多,做“痞子”不用有负罪感。随着年龄的增大,王朔“爱谁谁”的“痞气”与日俱增,再评论什么事的时候,基本上就剩“骂街了”,而且是理直气壮的“骂你怎么了,就骂了,怎么了?”


步武堂

自古文人皆相轻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自古以来文人皆是相轻的。王朔在《我看金庸》里将金庸小说喷了个彻底,金庸在回文中落落大方、但同时也巧妙得嘲讽了他一下。所以文人相轻,甚至不惜全盘否定,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一个金庸小说的拥趸,我觉得王朔的观点有失偏颇。什么“旧白话小说的俗套”、什么“大侠的正义旗帜都是恶心的扯淡”、什么“俗套的因果报应行文套路”、什么“抄袭《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我觉得他所说的都太过火了。

武侠小说属于“狗肉上不了台面”的通俗文学,我上大学的时候,虽然专业课教材里也为武侠小说留下了一席之地,但是专业课老师压根不屑于一讲。诚然,金庸比不上经典的“鲁、郭、老、巴、曹”,但是他的作品还是能给许多人带来欢乐、带来进步、带来教化,我觉得这就够了。



和声构成交响,斑斓组合繁华

《中国青年报》在刊登王朔的《我看金庸》时,也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一、文学批评只要能自圆其说,便但说无妨;二、只有广泛的文学讨论,才能重振文学的声威。我是认同《中国青年报》的看法的。



所以你问我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我誓死捍卫王朔发言的权力,但我不赞同他的观点。不过我希望有更多更有价值的文学讨论,这样才可以将文化发扬光大!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