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为什么要改北京为北平?

NicolasDandan

这个问题说简单很简单,中央政府行政部门一纸令下,北京改名北平。说复杂很复杂,牵涉到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等北方地方实力派的较量,所以还得从头说起。

1927年5月,日军为了阻扰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出兵山东济南并制造了“五卅惨案”。奉系张学良、杨宇霆等呼吁“停止内争,一致对外”。6月2日,张作霖通电退出北京,未料在返回沈阳途中遭到日本关东军暗算而身亡。

奉系军阀与冯玉祥势不两立,更倾向与恩怨不深的阎锡山接洽平津接收问题,北京外交团看法相似,担心冯玉祥曾受苏俄援助的背景“有共产色彩的疑虑”,较为接受更像“传统北方军人”的阎锡山。

冯玉祥表面上与世无争,私下悄悄电令韩复榘日夜兼程抢占北京。可惜事与愿违,掌握北京警政的地方维持会王士珍等人拒绝冯军入城。阎锡山在保定宣布就任京津卫戍司令,第3集团军成功接管北京、天津。

别看冯、阎在接收平津地盘的问题上存在矛盾,但在建都南京还是北京的问题上,立场高度一致,要求国民政府北迁。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在南京市党部发表演说:建都南京是孙总理一贯的主张,总理还要求将遗体安葬在南京;从陆地上看,南京似乎偏东,但若计算中国海域,南京则仍算适中;北京古城虽较整齐,但红墙黄瓦,不能成为革命新时代的首都。

地理学家白眉初不以为然,“从中国历史的史实说明,建都北京国运长久,建都南京国运短暂。历史上北京建都有八百多年,在此建都者,代代强盛;而南京地势低洼,不据国疆上游,夏天湿热,民风文弱,在历史上曾是六朝金粉之地,萎靡之气太重”。

是年底,张学良发表“易帜”通电,宣称服从三民主义,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南北双方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建都问题上争论数月,最终以掌握中央政府且得到两广地方实力派支持的蒋介石胜出。

1928年6月20日,北京正式改为北平(特别市),顾名思义就是北方已经平定。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又升为(行政)院辖市,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这一时期,北平虽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关键优势,拥有国立的北平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冯杰

北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被称为北平,一次是在明朝,一次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明朝初年,朱元璋封其第四子朱棣于北平府(即今北京所在地),1403年,朱棣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其后朱棣宣布迁都北京,顺天府因而也习称为北京。

与北京一同改名的还有直隶省,因为政治中心已经南移,所以直隶的名称自然也不能再存在,所以直隶省与北京一起被改名,直隶被改名为河北省。

由于《京报》非常畅销,所以南京国民政府很快就知道了《京报》上的情况,也采纳了《京报》的建议,最终决定改北京为北平。一直到解放军进入北京城之前,北京一直都被称为北平。不过,虽然行政区划上的名称改变了,但是北京城的人还是习惯上称呼北平为北京。1949年,北京的名称得以恢复。


青年史学家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随着朝代的更迭,前后共拥有六十多个正名和别称,是中外城市中历史名称最多的一个。其中,北京和北平这两个名词广为人知。那么北京在历史上为何又叫“北平”呢?这就要从明朝朱元璋说起了。

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农民大起义,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国,朱元璋兼并了起义军陈友谅、张士诚的势力之后,占领了江南半壁江山,并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帅师北伐。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年八月二日(9月12日),明军攻陷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于北平为燕王,以巩固北方的守卫,防御蒙古族的南犯。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燕王朱棣即位之后,鉴于威胁明王朝的主要危险仍然是来自塞外的蒙古族残余势力,首先迁都北平,并把北平改称北京,应天府为留都。明北京城的营建,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后延续了十五年之久。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朝亦在北京建都,也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并且实行旗民分居政策,也就是八旗居住内城,汉人和回民居住外城。

清朝的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变动,就连紫禁城在内,也只是对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增建工作。清朝一代在200余年间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西北郊“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和畅春园、圆明园。清代皇帝在这里观览山水,处理朝政,成为与北京城中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清代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这一带的园林有密切关系。有人称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双城”制,可谓不无道理。

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清朝覆灭。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1928年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逃回东北,北洋政府垮台。起初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仍称顺天府。1913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优秀的文化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1928年6月4日,北洋政府大帅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途中,在皇姑屯被炸死。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全权接收北京事务。阎锡山、白崇禧率军进驻北京后,南京国民政府于6月15日宣布“统一告成”。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陈立夫提出国民党首府在南京,北京不宜用京字,因改北京为北平,为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

1930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这一时期,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有相当的优势,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1937年七・七事变后,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

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将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为首都。


清風明月逍遥客

北平乃北方平定之意,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被炸死,当年北京尚在奉系掌控内,少帅张学良秘密返沈,从亡父手中接管东北军大权。

张学良是典型官二代,恶习不少但也是环境使然,虽张作霖生前有意扶植锻炼,但其阅厉和政治手腕远不及其父。日本对东北垂涎己非一日,这里是称霸大东亚的跳板。

而关内军阀混战西北冯玉祥,晋绥阎锡山,两广,四川也划地为牢,不足30岁的张学良纵观全国唯感国民党蒋介石才是雄才霸主,为避免被日本政府利用,于1928年底改旗易帜,挂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投靠国民政府旗中,从名义上助蒋统一了中国,也宣告了北洋政权的终结。

同年北京改称北平。


OUTMAN159416538


根据传统“京”就是国都,“京”有大、盛、久远之意。而当时在民国时期,首都在南京。所以在那个时候,改为北平。不过看历史中。北平和北京的称呼的话,北平要比北京出现的时间早6多年。

历史沿革

北平之名始于明。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为北京的名称。

后明成祖朱棣迁都,作为明朝的都城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司”,此为今名之始。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同年3月,袁世凯将临时政府迁至北京,北京再次成为首都。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北京,张作霖退回关外。后被日本关东军谋刺于皇姑屯,东北易帜,北洋政府结束运作。

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回迁南京。撤销京兆地方,改名为北平特别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相当于今日的直辖市。这一时期,北京虽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关键优势,拥有国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军占领,将北平改名为北京。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同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恢复原名北平。

为与中国共产党对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蒋中正命令于北平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傅作义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定,率中华民国国军25万守军投降,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进入北平市,并改称北京市,北平市走入历史。


尤物摄影

民国时期改北京为北平是希望北方和平安定,国民政府在一九二八年名义上统一全国后,首都在南京,为了降低北京的政治影响,变改名北平,希望通过改名,降低北京对全国的影响,使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向南京转移。北平一词,早在明初就有,明军收复元大都,设北平府,后来朱棣封地就在北平府,朱棣当了皇帝,定都北平,才改名北京,也是为了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移到北平府。民国建立定都南京,为了增加南京影响力,所以给北京改名,降低级别 。


大鱼工作室

从元朝开始,我国的首都就在北京和南京之间转移。

元朝称北京为大都。

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破大都,改名“北平府”,就是平定北方,希望北方安定的意思。

后来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于公元1403年改北平名北京。并于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直至民国时期。

民国分两个阶段,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8)和南京政府时期(1928-1949)

公元1928年,蒋介石北伐成功,效法朱元璋改北京为北平,意味着北方已经平定,民国的北京政府时期结束。

此外,因为南京政府首都在南京,北京便不宜再称“京”,这也是改名的原因之一。


定都南京的政权总是短暂的,北伐成功21年后委员长最终做了岛主。


心向青山

南京国民政府。因为他们的首都是南京市,所以北京市就必须要改名字咯。南京市历来就是短命的朝廷,从来没有例外。中华民国的首都?从一开始就有争议第一个是南京市,武汉市也承担过首都的责任。重庆市当过陪都。北京是中华民国北洋军政府的首都。混乱呐。短短不到40年的寿命的,中华民国政府出现了这么多的都城。也就注定了中华民国政府的短命。


爱看爱思考

北京在历史上有许多名字,蓟、燕、范阳,幽州等,辽朝升格为南京析津府,金朝为中都;元朝定为大都;明太祖改名为北平,寓意北方平定,封燕王朱棣于此地;永乐迁都后改名为京师顺天府,清朝沿用,俗称北京;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南京为首都;后蒋介石二次北伐,改北京为北平,要压制北方;新政协会议决定定都北平,改名为北京。


伊洛河畔看春秋

京:百科是这样定义的,国都或首都。京城,京师,京畿。顾名思意,中国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居住生活的地方被称做京。国无二都,新京城确立,旧京城改名。这个规矩延续了中华文明几千年。1911年民国建立,首都仍在北京,1928年首都南迁金陵,金陵改称南京,北京不再做首都,故改名北平特别市。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首都再次迁回北平,北平改称北京,而南京破例未改回金陵,概为让国人牢牢记住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