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為什麼要改北京為北平?

NicolasDandan

這個問題說簡單很簡單,中央政府行政部門一紙令下,北京改名北平。說複雜很複雜,牽涉到蔣介石和馮玉祥、閻錫山等北方地方實力派的較量,所以還得從頭說起。

1927年5月,日軍為了阻擾南京國民政府北伐,出兵山東濟南並製造了“五卅慘案”。奉系張學良、楊宇霆等呼籲“停止內爭,一致對外”。6月2日,張作霖通電退出北京,未料在返回瀋陽途中遭到日本關東軍暗算而身亡。

奉系軍閥與馮玉祥勢不兩立,更傾向與恩怨不深的閻錫山接洽平津接收問題,北京外交團看法相似,擔心馮玉祥曾受蘇俄援助的背景“有共產色彩的疑慮”,較為接受更像“傳統北方軍人”的閻錫山。

馮玉祥表面上與世無爭,私下悄悄電令韓復榘日夜兼程搶佔北京。可惜事與願違,掌握北京警政的地方維持會王士珍等人拒絕馮軍入城。閻錫山在保定宣佈就任京津衛戍司令,第3集團軍成功接管北京、天津。

別看馮、閻在接收平津地盤的問題上存在矛盾,但在建都南京還是北京的問題上,立場高度一致,要求國民政府北遷。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在南京市黨部發表演說:建都南京是孫總理一貫的主張,總理還要求將遺體安葬在南京;從陸地上看,南京似乎偏東,但若計算中國海域,南京則仍算適中;北京古城雖較整齊,但紅牆黃瓦,不能成為革命新時代的首都。

地理學家白眉初不以為然,“從中國歷史的史實說明,建都北京國運長久,建都南京國運短暫。歷史上北京建都有八百多年,在此建都者,代代強盛;而南京地勢低窪,不據國疆上游,夏天溼熱,民風文弱,在歷史上曾是六朝金粉之地,萎靡之氣太重”。

是年底,張學良發表“易幟”通電,宣稱服從三民主義,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實現了全國統一。南北雙方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在建都問題上爭論數月,最終以掌握中央政府且得到兩廣地方實力派支持的蔣介石勝出。

1928年6月20日,北京正式改為北平(特別市),顧名思義就是北方已經平定。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又升為(行政)院轄市,相當於今天的直轄市。這一時期,北平雖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優勢,擁有國立的北平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馮傑

北京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次被稱為北平,一次是在明朝,一次是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明朝初年,朱元璋封其第四子朱棣於北平府(即今北京所在地),1403年,朱棣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其後朱棣宣佈遷都北京,順天府因而也習稱為北京。

與北京一同改名的還有直隸省,因為政治中心已經南移,所以直隸的名稱自然也不能再存在,所以直隸省與北京一起被改名,直隸被改名為河北省。

由於《京報》非常暢銷,所以南京國民政府很快就知道了《京報》上的情況,也採納了《京報》的建議,最終決定改北京為北平。一直到解放軍進入北京城之前,北京一直都被稱為北平。不過,雖然行政區劃上的名稱改變了,但是北京城的人還是習慣上稱呼北平為北京。1949年,北京的名稱得以恢復。


青年史學家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都,隨著朝代的更迭,前後共擁有六十多個正名和別稱,是中外城市中歷史名稱最多的一個。其中,北京和北平這兩個名詞廣為人知。那麼北京在歷史上為何又叫“北平”呢?這就要從明朝朱元璋說起了。

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統治者的農民大起義,如暴風驟雨席捲全國,朱元璋兼併了起義軍陳友諒、張士誠的勢力之後,佔領了江南半壁江山,並於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帥師北伐。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年八月二日(9月12日),明軍攻陷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於北平為燕王,以鞏固北方的守衛,防禦蒙古族的南犯。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燕王朱棣即位之後,鑑於威脅明王朝的主要危險仍然是來自塞外的蒙古族殘餘勢力,首先遷都北平,並把北平改稱北京,應天府為留都。明北京城的營建,從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後延續了十五年之久。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遷都北京。

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朝亦在北京建都,也稱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並且實行旗民分居政策,也就是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

清朝的統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沒有什麼變動,就連紫禁城在內,也只是對建築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範圍的改建、增建工作。清朝一代在200餘年間大規模地開發了北京西北郊的園林風景區,營建了規模空前、華麗非凡的離宮建築群。這就是通常所稱的西北郊“三山五園”,即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和暢春園、圓明園。清代皇帝在這裡觀覽山水,處理朝政,成為與北京城中紫禁城並重的另一個政治中心。清代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與這一帶的園林有密切關係。有人稱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雙城”制,可謂不無道理。

1911年,辛亥革命暴發,清朝覆滅。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1928年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逃回東北,北洋政府垮臺。起初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仍稱順天府。1913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優秀的文化教育機構,如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1928年6月4日,北洋政府大帥張作霖由北京退回瀋陽途中,在皇姑屯被炸死。同時,南京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全權接收北京事務。閻錫山、白崇禧率軍進駐北京後,南京國民政府於6月15日宣佈“統一告成”。6月20日宣佈改直隸省為河北省;陳立夫提出國民黨首府在南京,北京不宜用京字,因改北京為北平,為特別市,同時撤銷京兆地方。

1930年6月,北平被降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這一時期,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有相當的優勢,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1937年七・七事變後,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佔領,日偽政府於10月12日,將北平又改為北京。

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收復北京,日寇投降後,又改為北平。

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將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並確定北京為首都。


清風明月逍遙客

北平乃北方平定之意,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被炸死,當年北京尚在奉系掌控內,少帥張學良秘密返沈,從亡父手中接管東北軍大權。

張學良是典型官二代,惡習不少但也是環境使然,雖張作霖生前有意扶植鍛鍊,但其閱厲和政治手腕遠不及其父。日本對東北垂涎己非一日,這裡是稱霸大東亞的跳板。

而關內軍閥混戰西北馮玉祥,晉綏閻錫山,兩廣,四川也劃地為牢,不足30歲的張學良縱觀全國唯感國民黨蔣介石才是雄才霸主,為避免被日本政府利用,於1928年底改旗易幟,掛起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投靠國民政府旗中,從名義上助蔣統一了中國,也宣告了北洋政權的終結。

同年北京改稱北平。


OUTMAN159416538


根據傳統“京”就是國都,“京”有大、盛、久遠之意。而當時在民國時期,首都在南京。所以在那個時候,改為北平。不過看歷史中。北平和北京的稱呼的話,北平要比北京出現的時間早6多年。

歷史沿革

北平之名始於明。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安寧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為北京的名稱。

後明成祖朱棣遷都,作為明朝的都城於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名為北京,與南京對應,形成“兩京十三司”,此為今名之始。

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定都南京。同年3月,袁世凱將臨時政府遷至北京,北京再次成為首都。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北京,張作霖退回關外。後被日本關東軍謀刺於皇姑屯,東北易幟,北洋政府結束運作。

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回遷南京。撤銷京兆地方,改名為北平特別市。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這一時期,北京雖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優勢,擁有國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軍佔領,將北平改名為北京。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宣佈向同盟國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同年8月21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恢復原名北平。

為與中國共產黨對決,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蔣中正命令於北平成立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定,率中華民國國軍25萬守軍投降,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進入北平市,並改稱北京市,北平市走入歷史。


尤物攝影

民國時期改北京為北平是希望北方和平安定,國民政府在一九二八年名義上統一全國後,首都在南京,為了降低北京的政治影響,變改名北平,希望通過改名,降低北京對全國的影響,使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向南京轉移。北平一詞,早在明初就有,明軍收復元大都,設北平府,後來朱棣封地就在北平府,朱棣當了皇帝,定都北平,才改名北京,也是為了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移到北平府。民國建立定都南京,為了增加南京影響力,所以給北京改名,降低級別 。


大魚工作室

從元朝開始,我國的首都就在北京和南京之間轉移。

元朝稱北京為大都。

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破大都,改名“北平府”,就是平定北方,希望北方安定的意思。

後來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於公元1403年改北平名北京。並於公元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直至民國時期。

民國分兩個階段,北京政府時期(1912-1928)和南京政府時期(1928-1949)

公元1928年,蔣介石北伐成功,效法朱元璋改北京為北平,意味著北方已經平定,民國的北京政府時期結束。

此外,因為南京政府首都在南京,北京便不宜再稱“京”,這也是改名的原因之一。


定都南京的政權總是短暫的,北伐成功21年後委員長最終做了島主。


心向青山

南京國民政府。因為他們的首都是南京市,所以北京市就必須要改名字咯。南京市歷來就是短命的朝廷,從來沒有例外。中華民國的首都?從一開始就有爭議第一個是南京市,武漢市也承擔過首都的責任。重慶市當過陪都。北京是中華民國北洋軍政府的首都。混亂吶。短短不到40年的壽命的,中華民國政府出現了這麼多的都城。也就註定了中華民國政府的短命。


愛看愛思考

北京在歷史上有許多名字,薊、燕、范陽,幽州等,遼朝升格為南京析津府,金朝為中都;元朝定為大都;明太祖改名為北平,寓意北方平定,封燕王朱棣於此地;永樂遷都後改名為京師順天府,清朝沿用,俗稱北京;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以南京為首都;後蔣介石二次北伐,改北京為北平,要壓制北方;新政協會議決定定都北平,改名為北京。


伊洛河畔看春秋

京:百科是這樣定義的,國都或首都。京城,京師,京畿。顧名思意,中國曆朝歷代,最高統治者居住生活的地方被稱做京。國無二都,新京城確立,舊京城改名。這個規矩延續了中華文明幾千年。1911年民國建立,首都仍在北京,1928年首都南遷金陵,金陵改稱南京,北京不再做首都,故改名北平特別市。而1949年新中國成立,首都再次遷回北平,北平改稱北京,而南京破例未改回金陵,概為讓國人牢牢記住南京大屠殺那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