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到了危險的氣味:電車產業將面臨考驗!

嗅到了危險的氣味:電車產業將面臨考驗!

過節

這幾日,正是俄羅斯世界盃如火如荼燃起熊熊戰火之時,球賽如此精彩,引無數球迷通宵不眠。又恰逢父親節、端午節接踵而至,三天小長假真是不亦樂乎。天下太平,萬民各享其樂,幸哉,幸哉!然而此時此刻,筆者卻不合適宜地嗅到了危險的氣味。

前兩日,證監會相關負責人警示港股新上市的新經濟公司高估值泡沫,個別股票上市次日即跌破發行價,與發行時火爆認購形成強烈反差。另,特斯拉再次宣佈裁員9%計劃,馬斯克稱這又是一個艱難而又必要的決定。

特斯拉過去十五年沒有賺到一毛錢,反而燒掉了幾十億美元,居然創造了五百多億美元的市值,讓人亦愛、亦疑。還有美國升息步伐加快,新興市場阿根廷、土耳其等國貨幣大貶值。中美貿易紛爭峰不回、路不轉,反而雙方競推子彈上膛,行勢又趨洶洶。

風雲變幻的大勢,蛛絲馬跡的小情,讓人很不安啊!特別是新產業、新經濟的代表——電車產業將面臨考驗。

錢!錢!錢!

首先是資金的問題,錢不是以萬能的,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我們的電車產業似乎是一向不差錢的,投資進來燃燒的虛火旺旺啊!根據統計,截止目前已經落地的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超過200個,已公開的新能源汽車規劃產能合計超過2000萬輛,相關投入的資金規模達到萬億的規模。

萬里江山到處是新開的電車工業園,從老牌的汽車產業基地,到從未涉及過汽車產業鏈偏安一隅的小城市、小縣城,無不圈地建廠,豎牌插旗,上書豪言壯志“我們要造電車了”。全國上下彷彿一步跨入製造電車的DIY時代。真是一個有錢就任性的產業。

但問題在於,一切開始悄悄發生了變化。外有美國升息步伐加快,熱錢已經調轉了方向,湧向太平洋的東岸。內有政策制定者改鉉更張,逐步斷掉補貼的奶嘴。在此大背景下,聰明的人都會首先捂緊自己的錢袋子,如此,錢荒的幽靈將會如影隨行,任性燒錢的好日子可能要到頭了。

不過,凡事有利有弊。全行業勒緊褲腰帶過幾天窮日子,倒有可能擠掉一些泡沫。當初政策制定者的良苦用心是自由競爭,但實際效果中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無序竟爭。某些企業不顧自身客觀條件,挖空心思窮盡一切去爭奪有限的補貼、政策紅利,甚至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阻礙了行業健康發展。

當然,錢少就要想錢少的辦法,如果所有問題都能用錢解決,那就不是問題了。中興缺芯能用錢解決嗎?錢再多人家也不賣給你呀!十四億美元的罰款不是一個小數目,十四億中國人一人一美元,教訓沉痛啊。所以,今後併購重組或是一個方向。內部整合資源,優勝劣汰,把錢用在刀刃上才能熬過沒錢用的日子。

賺?賺?賺?

其實相較於對資金面的擔憂,筆者更擔心我們的電車產業競爭力的問題,尤其是在外部環境由寬鬆轉為收緊的情況下。電車業發展了這麼些年,為什麼還不賺錢,為什麼還要靠補貼才有銷量呢?就連一向情懷滿滿的馬斯克都表示雖然盈利不是特斯拉的驅動目標,但是隻有源源不斷的盈利才能實現可持續清潔能源替代這一最終目標。競爭力不強,沒有可靠、穩定、持續的盈利,何談電車產業的長久發展?

我們電車產業的門戶已然打開,特斯拉已宣佈在中國建廠。如果我們不快速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這大好河山將拱手讓於他人,亦或重走油車的老路,形成大而不強的局面,中興之痛猶在眼前啊!傳統油車製造企業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不少都建立了規模不等的汽車研究院,幾千乃至以萬計的工程師研發團隊,擁有相對完善的研發、生產製造、質量保障、供應鏈開發和管理體系,以及遍佈全國的銷售網絡,然相對於歐美日汽車強國還有相當的差距。

那些世界著名的跨國汽車零部件公司從每一臺國產車上拿走的利潤是相當可觀的。他們賺了大錢,還說這是公平競爭的結果,我們是地球村嘛,大家分工合作才是最有效率的。可現實卻不是這麼冠冕堂皇的。這些汽車強國,實際上以整車品牌製造公司為牽引,關鍵重要軟硬件零部件廠商為支點,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戰略聯盟,造成事實上的技術封鎖與壁壘。

我們的傳統油車學習、模仿了幾十年,仍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沒有掌握最關鍵的核心技術,徒為他人作嫁衣而已。所以我們的電車產業一定要吸取經驗教訓,苦煉內功,整車廠與零部件廠協調發展,分工合作,逐步形成全產業鏈的戰略聯盟。技術路徑上提倡正向開發為主,努力設計研發出讓消費者心動的電車。學習模仿固然穩妥、保險,然終究是吃別人的剩飯,不可持久,難以衝破束縛,形成自己的技術特色。唯有正向開發,自主創新才是王者之道。

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天下並不太平。沒有硝煙的產業競爭決定著上至國家民族,下至布衣百姓的前途命運。但願是筆者的鼻頭過於敏感,杞人憂天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