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徽匠系列寻访」蒙城守艺人陈宝玉的“壶”途人生

 “庄周故里,逍遥蒙城”的文化名片已逐渐为众人周知,在蒙城北大街的胡同深处,有一位手工锡包壶的守艺人,从他自父辈处学习这门老手艺,至今已有20余年。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炉子,以及一摞工具,便是他全部的工作台。锡包壶是一项传统工艺,相传于嘉庆道光年间由文人朱石梅首创,而目前在全省范围内,仅在蒙城仍有传承。“紫砂作胎,壶身包锡,以玉点缀”,原本有破损的紫砂壶被包裹上锡制外衣后,都成了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蒙城守艺人陈宝玉的“壶”途人生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蒙城守艺人陈宝玉的“壶”途人生

80后陈宝玉是手工锡包壶的第四代传承人,从记事起他的“壶”途人生便开始了。陈父是一位铁匠,也是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从小看着父亲在闲暇时间专心地做着锡包壶,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让陈宝玉也深深地喜欢上了锡包壶,后来跟着父亲系统学习,慢慢地便传承下了这门手艺。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蒙城守艺人陈宝玉的“壶”途人生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蒙城守艺人陈宝玉的“壶”途人生

在陈师傅的工作间里,整齐的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茶壶,有的是他从市场上淘回来的破损品,有的是茶壶收藏者送来请他帮忙修补的。陈师傅说,这些茶壶就像是自己的宝藏,有的时候包起壶来,常常忘记时间。数年前在一把茶壶快包完的时候,因为突然而来的灵感,甚至半夜还爬起来敲敲打打,看到原本破损的紫砂壶,在自己的手中,不仅恢复了实用价值,更添了一份美观,他就打心眼里说不出的开心。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蒙城守艺人陈宝玉的“壶”途人生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蒙城守艺人陈宝玉的“壶”途人生

陈师傅说,别看一把茶壶不大,从拿到壶开始,构思、下料、裁剪、敲打成型、镶面、焊接、打磨……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三十多道工序。包好一把普通大小的茶壶差不多需要4天时间,工艺复杂的甚至可达到半月之久。而这些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尤其是要将锡片镶嵌到易碎的紫砂壶上时,眼力和手力的轻重就十分重要,很考验手艺人的耐心。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蒙城守艺人陈宝玉的“壶”途人生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蒙城守艺人陈宝玉的“壶”途人生

锡包壶上锡片的花纹也不尽相同,陈师傅说,在选择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如中国结、蝙蝠、年年有鱼、莲花盘、铜钱等基础上,还加入了新颖的蒙城元素,比如庄周梦蝶的故事,当地的景点嵇康亭、万佛塔等。这样当手工锡包壶在走出去时,也成了蒙城的一项文化名片。除此之外,陈师傅还在锡包壶的壶嘴,把手和壶盖等细节上也做了创新处理,让原本废弃的旧壶仍然能恢复茶器最原始的喝茶功能。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蒙城守艺人陈宝玉的“壶”途人生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蒙城守艺人陈宝玉的“壶”途人生

“其实我想过放弃,但后来想这毕竟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消失太可惜了。”采访过程中,陈宝玉坦诚说,差不多在自己小孩刚出生时,因为生活等压力,曾几次想要放弃。在那个年代,手工锡包壶是一项很冷门的手艺,没有太多人关注,直到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宣传帮助下,才自己度过了难关。陈师傅说,自己的家庭对传承的理解有闭塞,他是父亲唯一的传人,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不管是因为儿时的喜爱,还是作为传承人的责任,如何让这门老手艺的明天发展得更好成了陈师傅思考最多的问题。(文/张露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