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徽匠系列尋訪」蒙城守藝人陳寶玉的“壺”途人生

 “莊周故里,逍遙蒙城”的文化名片已逐漸為眾人周知,在蒙城北大街的衚衕深處,有一位手工錫包壺的守藝人,從他自父輩處學習這門老手藝,至今已有20餘年。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爐子,以及一摞工具,便是他全部的工作臺。錫包壺是一項傳統工藝,相傳於嘉慶道光年間由文人朱石梅首創,而目前在全省範圍內,僅在蒙城仍有傳承。“紫砂作胎,壺身包錫,以玉點綴”,原本有破損的紫砂壺被包裹上錫制外衣後,都成了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大國徽匠系列尋訪」蒙城守藝人陳寶玉的“壺”途人生

「大國徽匠系列尋訪」蒙城守藝人陳寶玉的“壺”途人生

80後陳寶玉是手工錫包壺的第四代傳承人,從記事起他的“壺”途人生便開始了。陳父是一位鐵匠,也是對他影響最為深遠的人,從小看著父親在閒暇時間專心地做著錫包壺,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讓陳寶玉也深深地喜歡上了錫包壺,後來跟著父親系統學習,慢慢地便傳承下了這門手藝。

「大國徽匠系列尋訪」蒙城守藝人陳寶玉的“壺”途人生

「大國徽匠系列尋訪」蒙城守藝人陳寶玉的“壺”途人生

在陳師傅的工作間裡,整齊的擺放著大大小小的茶壺,有的是他從市場上淘回來的破損品,有的是茶壺收藏者送來請他幫忙修補的。陳師傅說,這些茶壺就像是自己的寶藏,有的時候包起壺來,常常忘記時間。數年前在一把茶壺快包完的時候,因為突然而來的靈感,甚至半夜還爬起來敲敲打打,看到原本破損的紫砂壺,在自己的手中,不僅恢復了實用價值,更添了一份美觀,他就打心眼裡說不出的開心。

「大國徽匠系列尋訪」蒙城守藝人陳寶玉的“壺”途人生

「大國徽匠系列尋訪」蒙城守藝人陳寶玉的“壺”途人生

陳師傅說,別看一把茶壺不大,從拿到壺開始,構思、下料、裁剪、敲打成型、鑲面、焊接、打磨……前前後後差不多有三十多道工序。包好一把普通大小的茶壺差不多需要4天時間,工藝複雜的甚至可達到半月之久。而這些工序都是純手工完成,尤其是要將錫片鑲嵌到易碎的紫砂壺上時,眼力和手力的輕重就十分重要,很考驗手藝人的耐心。

「大國徽匠系列尋訪」蒙城守藝人陳寶玉的“壺”途人生

「大國徽匠系列尋訪」蒙城守藝人陳寶玉的“壺”途人生

錫包壺上錫片的花紋也不盡相同,陳師傅說,在選擇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如中國結、蝙蝠、年年有魚、蓮花盤、銅錢等基礎上,還加入了新穎的蒙城元素,比如莊周夢蝶的故事,當地的景點嵇康亭、萬佛塔等。這樣當手工錫包壺在走出去時,也成了蒙城的一項文化名片。除此之外,陳師傅還在錫包壺的壺嘴,把手和壺蓋等細節上也做了創新處理,讓原本廢棄的舊壺仍然能恢復茶器最原始的喝茶功能。

「大國徽匠系列尋訪」蒙城守藝人陳寶玉的“壺”途人生

「大國徽匠系列尋訪」蒙城守藝人陳寶玉的“壺”途人生

“其實我想過放棄,但後來想這畢竟是祖輩傳下來的手藝,消失太可惜了。”採訪過程中,陳寶玉坦誠說,差不多在自己小孩剛出生時,因為生活等壓力,曾幾次想要放棄。在那個年代,手工錫包壺是一項很冷門的手藝,沒有太多人關注,直到後來在當地政府的宣傳幫助下,才自己度過了難關。陳師傅說,自己的家庭對傳承的理解有閉塞,他是父親唯一的傳人,現在會這門手藝的人已經不多。不管是因為兒時的喜愛,還是作為傳承人的責任,如何讓這門老手藝的明天發展得更好成了陳師傅思考最多的問題。(文/張露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