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徽匠系列寻访」“笙”声不息卢家笙 卢家6代人的百年坚守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亳州市蒙城县乐土镇,有一处十几户人家全都做笙的村庄,当地人称“响庄”。相传清朝末年,北方人卢立安家于此,开始以自己的想法制笙。当时涡河北岸盛产的竹子,做笙管,找来枣用做笙斗,找来破锣做簧片。自此,他的后代将笙越做越好,在淮北地区远近闻名,吸引了很多吹笙者到这里来订做笙。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笙”声不息卢家笙 卢家6代人的百年坚守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笙”声不息卢家笙 卢家6代人的百年坚守

  一“笙”一世界

卢俊军是卢家笙的第6代传承人,从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笙,有时放学后就在一旁帮忙,渐渐习得一手制笙的好手艺。卢师傅最拿手的工艺是做拃笙和榻笙。拃笙,约15厘米长,笙片小而薄,声音清脆、悦耳;榻笙,是倍低音笙,笙管长约90厘米,簧片长约3厘米,很有使用价值,而这两种笙在我们国家基本上已经绝迹,只有卢俊军父子还能做。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笙”声不息卢家笙 卢家6代人的百年坚守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笙”声不息卢家笙 卢家6代人的百年坚守

通过卢师傅了解到,一把笙的制作差不多有100道工序,需要工期约3-4天。从选竹料开始,上锅蒸煮后再上火烤,晾干取直后才能做笙管。之后用檀木做笙斗,要求笙管对缝,管管节对节。最后用筒锣心分割做簧片。这么多道工序全部为手工作业,所以制笙已有30余年的卢师傅,手上已满是老茧。

  笙的灵魂是簧片

卢家笙在制作上,除了要求制笙人能掌握完整的制作工序外,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会吹笙。卢师傅说:“笙的灵魂是簧片。”经他手制作的簧片,薄如纸,簧面看不到缝,迎风簧搧动,所以颇受吹笙者的青睐。有时乐团来订笙,都会对卢家笙赞不绝口,卢师傅说,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所以一个合格的制笙人还要会吹笙,懂音乐,懂声调。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笙”声不息卢家笙 卢家6代人的百年坚守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笙”声不息卢家笙 卢家6代人的百年坚守

  边做边教边研究

卢师傅回忆早年的制笙生涯,直言制笙真的太苦了。不仅要自学音乐知识,还需要高于常人的刻苦和毅力,而制笙的过程又非常的乏味。但是即便如此,卢师傅仍是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习制笙,他说,这门手艺从自己曾祖父时就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包含了卢家人世世代代的心血和家族精神。现在自己的家族还有15人坚持在做卢家笙,自己也在积极的招收学生,希望能有规模地去传承笙的精髓,让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手艺。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笙”声不息卢家笙 卢家6代人的百年坚守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笙”声不息卢家笙 卢家6代人的百年坚守

「大国徽匠系列寻访」“笙”声不息卢家笙 卢家6代人的百年坚守

卢师傅现在每天的工作除了制笙和教学生以外,还会潜心研究如何将笙制作得更精良,达到一定的世界标准。一门手艺的传承与发展,除了工艺上的精益求精,还要求守艺人有一颗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工匠之心。(文/张露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