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帶之外會不會存在未知的大行星?你怎麼看?

還是搖骰子吧

先說說柯伊伯帶,這是一個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在太陽系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單位)之外的黃道面附近。關於柯伊伯帶的預言最初(20世紀50年代)是由愛爾蘭裔天文學家艾吉沃斯提出,傑拉德·柯伊伯發展了該觀點。

最初並不叫做柯伊伯帶,因為在那個時候的天文觀測的技術有限,對於海王星軌道之外的那麼遠的地方觀測起來都是有心無力,所以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一些在柯伊伯帶天體之後,才認識到在海王星之外這一區域確實還有很多的太陽系天體,於是才有了柯伊伯帶這個叫法。

1992年,人們找到了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1992 QB1。1992 QB1的直徑只有200公里左右,距太陽的平均距離為43個天文單位,公轉週期為291年。到現在已有上千個柯伊伯帶天體被發現,直徑從數千米到上千公里不等。體積比較大也比較有名的柯伊伯帶天體有冥王星(直徑2370千米),鬩神星(直徑2326千米),鳥神星(直徑1500~1900千米)、妊神星等等,目前在柯伊伯帶發現的最大天體直徑都不到2500公里,比我們的月球(直徑3476千米)都小得多。有人會說,質量小但數量眾多,如果將柯伊伯帶這些天體加起來,質量會有多大呢?說出來也許不是你的期望值,根據目前的觀測推算的結果,所有柯伊伯帶天體的總質量只是地球質量的1/10左右,和火星的質量差不多。不過比起小行星帶所有天體總質量還是大了一百倍左右,因為小行星帶所有的小行星和矮行星加到一起,質量也只有地球的千分之一左右。

所以對於目前給定的柯伊伯帶範圍,就是距離太陽30~100天文單位這個環帶,存在大行星的可能性不大。不過近幾年也有一些科學家們認為柯伊伯帶的外側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這顆行星的質量大約十倍於地球質量,如果這顆行星被發現的話,那麼柯伊伯帶天體的總質量就可以改寫一下了。

在柯伊伯帶之外,一個更為遙遠的世界會不會存在著大行星呢?

也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荷蘭天文學家簡·亨德里克·奧爾特在提出,在距離太陽約50,000~100,000個天文單位的球殼狀地帶,有一個包圍著太陽系的球體雲團,有數以萬億計的彗星存在,這些彗星是太陽系形成時的殘留物,我們現在把這一廣袤的地區就叫奧爾特雲。奧爾特雲是彗星更遙遠的故鄉,這些彗星的軌道雜亂無章,並非都在行星軌道的平面裡。在這片區域溫度從不超過零下240℃,更容易讓冰晶等天體融匯成長,也有可能“培養”出更大的行星。一些科學家相信,所有奧爾特雲彗星的總質量,會是地球的5至100倍。

不過到目前為止,奧爾特雲理論僅是假設,尚無直接的觀測證據。但在2003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塞德娜(週期長達10500)目前被懷疑是來自奧爾特雲的天體,它的發現就如1992 QBl證實柯伊伯帶一樣,也許將證實關於奧爾特雲的假設。也許在有了更強大的觀測設備之後,太陽系邊界那些秘密就會逐漸的被揭開。


清明的星空

柯伊伯帶是我們地球人類發現在圍繞太陽旋轉的最遠距離之外存在著大小不一的宇宙天體物質,由於這些物質距離太陽引力作用最邊緣地帶沒有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形成不了類似九大行星一樣的大型球體,只能孤孤單單的在太陽系邊緣形成巨大的圓形結構,但這個世界按照我們人類的思維想像也是不可思議的範圍,我們的太陽按照正常思維方式可以肯定說它是提前誕生之後才一步步的誕生了圍繞著它旋轉的九大行星以及每一個行星周圍的衛星,每一個行星誕生之後陸續誕生了圍繞著它旋轉的一個或者多個衛星的誕生,但這都是在太陽強有力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如果太陽自己不旋轉的話,也許就不會存在著這麼多行星的誕生以及都在圍著它旋轉的九大行星,為什麼這九大行星幾乎都在一個平行面上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平行宇宙,這就是太陽的旋轉方式決定的,星系也是如此,每一個星系的中心旋轉方向是如何運作的整體星系大同小異都是平行方式在宇宙中旋轉,柯伊伯帶並不是在沒有任何作用的條件下存在於宇宙之中,它是我們太陽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裡是無數的宇宙最早期的物質存在的鐵證,究竟是什麼物質構成也許有一天我們人類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乘坐宇宙飛船到了那個地方一定會有一個明確答覆。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