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荐|跨越心灵的文化之旅——《妮萨》和《重访妮萨》

说起非洲昆人(昆族),知道的人并不多。

但说起《上帝也疯狂》这部电影,想来很多人被其中的土著逗得哈哈大笑,并不陌生。片中的土著,就是生活在喀拉哈里沙漠边缘的非洲昆人。

新书荐|跨越心灵的文化之旅——《妮萨》和《重访妮萨》

《上帝也疯狂》剧照

他们到达非洲已经有万年的历史,却并非黑人。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能够辨识几百种可以食用的植物,可以从沙上的足迹来辨识熟人,甚至看出猎物的大小及健康状况。

很多的研究者、人类学家都对他们充满了兴趣。为什么呢?《妮萨》的译者杨志老师说昆人“属于狩猎采集社会,如今采集狩猎社会已经消失殆尽,但万年前,却几乎是唯一的社会形态。可以说,研究昆人,就是研究人性最古老的一面”。

新书荐|跨越心灵的文化之旅——《妮萨》和《重访妮萨》

作者玛乔丽·肖斯塔克

到了1969年,新婚的玛乔丽·肖斯塔克和他的丈夫也加入到了这个项目中,来和昆人一起生活和工作。尽管玛乔丽去之前拿到了部分考察结果,从中了解了一些昆人的生活方式,但当她问起昆人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时,人类学家给出的答案却不尽相同。


玛乔丽觉得自己琢磨不透昆人,对昆人充满了疑问:

他们怎样看待自己、孩子和父母?

他们夫妻间有爱吗?

他们吃醋吗?

婚后还有爱情吗?

他们有什么梦想?

他们怎样对待自己的梦想?

他们怕老吗?怕死吗?

对玛乔丽来说,除了这些,昆族女人的生活也让她颇感兴趣。她说:“她们在这个跟我们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里怎么生活?如果她们的生活存在某种共性的话,我是不是能对其产生认同感?

带着这些疑问,玛乔丽在20多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学习昆人语言,入乡随俗,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她和妇女们聊天,了解作为女人,这个身份对昆族女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什么在她们的生命里又是最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玛乔丽前往非洲的时候,正是欧美世界兴起第二波妇女解放运动的时候,人们对于婚姻、对于性的传统价值观念正在发生质疑。而作为一名新婚女性,她对爱情、婚姻、性和身份也有着自己的困惑与挣扎。

新书荐|跨越心灵的文化之旅——《妮萨》和《重访妮萨》

请玛乔丽在做田野调查中

也许,正是她的推心置腹,让她找到了一位极佳的访谈对象——妮萨(化名)。她极其擅长讲故事,不仅用词精心,故事也跌宕起伏,涉及方方面面的生活。这些故事有时蕴含了人类生活最微妙也最复杂的经验,有时揭示了人皆有之的复杂情愫。玛乔丽被她的故事、她的才能深深打动,于是,与妮萨的15次录音深访,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一本人类学名著——《妮萨:一名昆族女子的生活与心声》。

新书荐|跨越心灵的文化之旅——《妮萨》和《重访妮萨》

978-7-300-23352-9

译者:杨志

定价:65.00元

在这些访谈中,妮萨向马乔丽清晰、生动地讲述了她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情感意义的事件:幼年时的断奶记忆,与其他孩童的第一次性游戏,新婚之夜的事情,母亲和子女的亡故,几段婚姻和数位情人的故事,对逐渐变老的感受,等等。此外,妮萨还坦率地披露了性行为的细节,以及受新情人所吸引的方式和原因等更为私密的事情。

新书荐|跨越心灵的文化之旅——《妮萨》和《重访妮萨》

玛乔丽与妮萨

《妮萨》出版后,在美国人类学界引起轰动,人们被玛乔丽和妮萨之间坦诚的关系打动,也获知了昆人个体间的互动方式及昆人社会的组织方式,了解了许多关于昆人童年、青少年和成年经验的新材料。玛乔丽对昆人女性境遇的探索,对他们喜怒哀乐的记录,不止让我们获悉了诸多宝贵的材料,也在其他民族内部引发共鸣。

《妮萨》译者杨志在译序《不容随风而逝》一文中提到,人类学家Blance Muratorio到南美亚马逊雨林调查,有土著妇女瞅见他的《妮萨》,请求译几段,结果听后大起共鸣,可见其成功。1994年11月,根据《妮萨》一书改编的话剧《我心依旧颤抖》(My Heart Is Still Shaking)在亚特兰大上演。

新书荐|跨越心灵的文化之旅——《妮萨》和《重访妮萨》

My Heart Is Still Shaking 剧照

新书荐|跨越心灵的文化之旅——《妮萨》和《重访妮萨》

978-7-300-23431-1

译者:邱金媛

定价:45.00元

在《妮萨》的译者杨志看来,《妮萨》是一本“饱含先锋意味的人类学著作,也是灌注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影响超出学界,比诸《无害之族》又后来居上,读者至今不衰”。

和《妮萨》的人类学民族志的写法不同的是,《重返妮萨》更像是一本游记,让人动容又引人入胜,通过这部游记,作者肖斯塔克直面自己生死的现实问题,而读者则通过两位女性的交往故事,看到了超越体质、种族、文化的友谊和人类的普同性。

《妮萨》及《重访妮萨》现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即将面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