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大学者、社会学家潘光旦有哪些有趣的言行?

我家在东北嘎啦

潘光旦先生是民国时的网红学者。

他的一生,身残志坚,充满传奇,在圈中地位又高,可称中国现代社会学、优生学、性心理学的开山,现今海内有名的社会学学者几乎都和他有渊源,所以讲民国学术旧闻,没有谁敢不谈他的。

他又是一个大怪人。一辈子特立独行,是非任我,言人难言,敢人不敢,做事狂飙突进,说话幽默无厘头,是民国教授中的著名段子手,是可入“现代世说新语”的人物,所以也留下很多让后世或津津乐道或愤懑侧目的趣事。

其人简介如下:生于1899年,江苏省宝山县(今属上海)罗店镇人,字仲昂,原名光亶,又名保同,笔名光旦,西名Quentin pan。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优生学家,文学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西南联大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等职。1967年6月10日,在被迫害致死。本愚依据一些学术文章、回忆录扒一些他的前言往事。


1,民国以来大学者,腿部有残疾,我所见有四人:新会梁思成、闽人翁独健、无锡许倬云,及宝山潘光旦。其中尤以老潘“身残志坚”的最牛逼。

1916年,他17岁,在清华,争强好胜跳高运动中不当导致右腿截肢。休学一年多,然后重新上学,继续开挂的人生。他想留学,考虑到中国留学生还没有残疾人出去的先例,他找过彼时清华代理校长严鹤龄咨询,没想到得到这样的回复:“不太好吧,美国人会以为我们中国两条腿的人不够多,把一条腿的都送出来了。”他不信邪,考取庚子赔款,据说是第一名,拖着残躯留美,主攻生物学、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单细胞生物学等等学问。

1926年,他归国,辗转于上海、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成为当时最知名教授之一。


2,起初,他装过假腿,但嫌麻烦,干脆架拐代步。他克服艰巨持续锻炼架拐走路,最后竟然奇迹般地行动敏捷,如常人一般,让当时医生瞠目结舌。课余学校郊游散步,几乎从不缺席。此外,他还热衷进行野外调查,喜欢登山。在一张校友调查表的“爱好”栏里,他填的居然是“旅行”。

(图:1941年清华大学校领导合影。左起:施嘉炀(工学院院长)、潘光旦(教务长)、陈岱孙(法学院院长)、梅贻琦(校长)、吴有训(理学院院长)、冯友兰(文学院院长)、叶企孙(研究委员主席)

他一度把书房定名为“胜残补阙斋”。“胜残”,就是要战胜残疾;“补阙”,即弥补缺陷。闻一多是他清华好友,为此特意送他一枚“胜残补阙斋藏”的印章。


3,他也有美满的婚姻。老潘外甥女张雪玲回忆说,“那一年,潘先生在清华因跳高受伤致残,回到家乡修养。原来订婚的对方得知后便解除了婚约。这时,他的一位表亲赵瑞云女士钦幕他的人品学问,自愿下嫁与他,这便是后来的潘师母”。“潘师母”即为赵瑞云女士,她可说是老潘一生的生活支柱。


4,留学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时,他拄拐上课,第一年曾摔跤七次,但到了第二年就只摔了两跤。1922年冬某日,他顶冒风雪上课,上楼时,有同行者看他只有一条左腿,以为是伤兵,动了恻隐之心,掏钱表示善意。潘光旦笑而不接,缓缓掏出袋子里的荣誉奖章,以证自己是在校大学生。那位仁心的美国人脸红,不停道歉。

(图:早期中国社会学几大巨头。左起:费孝通、孟吟、潘光旦、吴文藻)

5,他的优生学思想一直备受争议。他认为,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有优劣之分,一个人的能力是遗传问题,不会因教育而改变。中国民族的最大特性是忍耐力,这是逆选择的结果,这在闭关锁国的时代可利用挺过饥饿,但在开放的时代没有用武之地,以后的中国更需要的是血气和活力、敢于冒险、富于进取性的国民。因此,中国未来的希望取决于名门望族和精英教育,国家应该挖掘优秀的人,让他们早婚多育。而结婚要门当户对,不妨仔细盘查家族历史,优秀基因更能优生。


6,清华任教时,一次下雪,一小男孩见雪地上有奇怪的印迹,以为是稀奇动物,跟踪脚印,发现是老潘单腿拄拐杖留下的。小男孩怪他,“我在园里发现几次这种脚印,找了半死,原来是你啊!”老潘回家,把这事当笑话讲给家人听,还很夸奖那个小孩有寻根探底的劲。


7,老潘在西南联大演讲时,讲到孔子,他说,“对孔老夫子,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的”,说着,他下意识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腿,更正说,“刚讲错了,应该是四体投地”,引得学生们哈哈大笑。


8,老潘高度近视,达1200 度。每次看书时,鼻尖几乎贴着书。西南联大人说潘光旦教授从不“看”书,而是“闻”书。


9,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说老潘最大的嗜好就是好奇,还习惯恶作剧。他讲一事:西南联大时,他要验证人是最容易被观念所欺骗的,某日突发奇想,让家人一起,翻箱倒柜,掘地三尺,逮几只老鼠,煮掉,然后请隔壁几位好友教授吃饭。那些教授们对此肉赞不绝口,吃完老潘才告诉他们这是老鼠肉。那些教授个个不知所措。


10,吃老鼠肉也是因为当时抗战,教授们实在没得吃了。为此当时还上报了。老潘有个兄弟叫潘光炯,在重庆,是个银行家,听闻老哥吃鼠肉,十分难过,赶忙汇了一点钱去,叮嘱他买猪肉吃,并说日后生活紧张,可去电,绝对不能再如此,搞得全中国都骂他不照顾兄长。

(图:北京清华大学潘光旦故居)

11,老潘最早关注到农村人才外流问题。从1933年开始,老潘持续十几年,先后大量文章讨论乡土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之一,在于地方的凋敝与农村的衰落,而底蕴和症结所在,直接看是人才,间接看是教育。他说,假如农村中较有志力的人不断跑向城市,外县向省会跑,外省向首都和通商大埠跑,地方又怎能不凋敝,农村又怎能不衰败?

12,资中筠在《清华园里曾读书》讲到她读书时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潘光旦:“那时图书馆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馆长多为知名教授担……不记得在什么场合,潘先生在校生集合上讲话,其中讲到他抽查图书借出情况,发现最多的是“中文—白话—小说”(他说时每个词都顿一下,加重语气),说现在的学生得有多懒,光看小说不说,连文言、外文都不看,怎么得了。他说这段话时很激动。我没想到,潘先生管图书馆一直管到同学借书”。


13,1952年,他被打成右派,因为视力极差,有一只眼睛基本看不见,有人开玩笑打趣他:“你这个人,立场、观点都有问题。”他那时还幽默地回答,“我不但立场、观点有问题,我这方法还有的问题呢,我架的这两根拐杖都是美国货,所以方法也有问题。”


14,划为右派后,在民族大学校园里,小孩子们常追着他,叫他“大右派”,扔石头打他。他每次拄着拐杖,用手阻挡飞驰而来的石头,一面还是笑脸盈盈地对小孩们说,“别把我打坏了啊”。同年,他的夫人在忧谗畏讥中去世,他彻底被孤立了。

(图:田野考察中的潘光旦)

15,运动兴起时,老潘已是67岁老人。他常被命令在校园里拔草,拔草不是重活,用意是让他在夏天的毒日头下暴晒,更主要的是,这是示众的方式,好让来来往往的人可恣意侮辱他。拔草需要蹲下,潘只有一条腿不能蹲,请求给一个小板凳,不被准许,只能趴在地上干活。据说,他偶尔还没人看管时小声唱唱歌。


16,老潘去世前,向老友吐露心言,用“投降、屈服、活命、灭亡”来概括他的后半生,说是四个S。但从1951年开始,他的三个S的对策,不得已一再一再地使用,不断屈服和投降,最后用最后一个S结束了其他三个S,彻底自毁。


1967年6月 11日晚上,他情况不好,费孝通在场,将老师拥入怀中,泪水涟涟,哀叹:“日夕旁伺,无力拯救,凄风惨雨,徒呼奈何?"于是,潘光旦逐渐停止了呼吸,时年68岁。


写到这里,心情也黯然起来,就此作尾吧。

2018,6,17,午后闲敲

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三两篇文史八卦、生活随感、时政看法、影视评论等。所有关注、点赞,还有留言,都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