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端午节的由来

儿时问过母亲,为什么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在门枋上倒挂艾草、菖蒲,吃鹅吃苋菜,喝雄黄酒,有的地方还要赛龙舟呢?

母亲说,在门枋上倒挂艾草、菖蒲,跟张献忠剿四川有关。张献忠剿四川时,有一天,他着便装独自远出探察情况,沿途遇到许多携家带口奔走的人,其中有个手里牵着个岁数小的孩子、背上却背着个岁数大的孩子的妇女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问那妇女,大嫂,你慌慌张张地带着孩子跑什么?又为什么把大的背在背上让小的走路呢?妇女不知道面前的就是张献忠,说,大哥你还不知道吧,张献忠马上就要杀来了,我是在逃命。我手上牵的是自己的孩子,背上背的不知是谁丢弃的孩子。妇女提醒张献忠说,大哥,你有马,还不赶快跑得远远的!张献忠被妇女的善良感动了,于是说,张献忠是我的朋友,我看这样吧,你在门枋上倒挂一束艾草和菖蒲,到时候他看见门枋上有艾草和菖蒲,知道是你,就不会杀了。妇女把张献忠的话记住了,并且走到哪里就把秘密透露到哪里。等到张献忠剿过来,看见家家户户都倒挂着艾草、菖蒲,弄不清哪家是那妇女的,怕误杀人,便罢了手。至于喝雄黄酒,母亲还亲自手蘸雄黄酒涂抹在我额上、脸上、身上,是因为在这天喝了又涂抹了雄黄酒不生疮,不怕蚊叮虫咬,更不怕被蛇咬。从前有个人娶了个蛇妖变成的女人,被一个道行高深的和尚知道了。和尚掐指一算,在五月初五那天,蛇妖要吃那人,便叫那人偷偷喝下雄黄酒。到了那天,蛇妖闻到了雄黄酒的气味就心里发怵,不敢轻举妄动,那人也就保住了性命。母亲说,这天不但要吃苋菜,而且要吃尖叶子的红苋菜,才血气旺盛。至于吃鹅,是因为鹅嗓子好,吃啥补啥,吃了嗓子响亮。然而对于赛龙舟,母亲和一些老人都没说出个所以然,我也不便再问。

也说端午节的由来

我所了解的我们地方上端午节的情形,大抵就是这样。张献忠剿四川是否当真,迄今史家、学者们仍然众说纷纭,我自是不得而知。但我想,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张献忠,不会不知道滥杀无辜会引来什么后果。于是我怀疑这说法在流传中产生了谬误。而人娶蛇妖的故事,就是我长大以后所知道的许仙和白蛇的故事,母亲所说的情节与之有出入。母亲的话没有经过考证,不过人云亦云而已。至于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则是在我成人以后的事情了。我是屈原的崇拜者,敬重其人品,他的爱国之心一直在激励我奋进,叫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我喜爱文学,因而对他的诗歌也就格外亲近,至今还能背得《离骚》《九歌》等中的许多诗句。但是我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却并非为了纪念他,而是出于尊重我们民间的习俗。我早就对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之说产生过怀疑,因为我从来没有听到老人们说过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跟屈原有什么关系。如果真有关系,无论他们多么无知,也不至于没有一个人有所听闻。以前的平民百姓多为大老粗,恐怕连屈原的名字都没听到过,何来的纪念?他们只知道纪念他们的祖宗、前辈及其至亲至友。后来才知道,作为传统节日的端午节,并不像老人们说的那样复杂,也不同于自己的胡思乱想。原来,端午节始于中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而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却是众多,这里不便赘述,仅择其要简述于下:

也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二,源于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公元前770--前476年),名员,楚国人。其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当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加害于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因此而死。伍子胥本为忠良之臣,临死前对其邻舍说:“我死之后,将眼睛挖出悬挂于吴京之东门上,我要亲自看到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江浙一带纪念伍子胥之日。

其三,源于纪念孝女曹娥。该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东汉上虞人。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也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四,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毋庸质疑,几种传说都有积极意义,令人仰慕、慨叹,催人进取、更新。我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只能将诸种说法作个比较。相对而言,我认为古越民族图腾祭之说更贴近于事实本身。作为古代的一个美丽传说,无论它的年代距今多么久远,有一点却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古人的族群意识是相当强的,而且众所周知,搞个人崇拜是过了若干年以后的事。一种群体性的大型的重要活动的形成和固定,必须有利于族群的生存发展,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是首要因素。当时的人们,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各种条件又极其低下,这一切他们不是没有意识到;而与此同时,他们却并不小瞧自己,认为自己是非常高贵的,绝非那些太一般的俗类。想象抬高了他们的身价,而幻想则驱使他们为实现愿望作出积极的努力,并且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他们最低的也是最高的愿望就是部族的兴盛,龙的图腾。正因为这样,一种图腾活动生发、延续并扩展开来,久而久之,就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一个地方乃至整个个民族的某种习俗,原汁原味,魅力持久,如口香糖般耐嚼,回味无穷。但如果把习俗跟某个伟人联系起来,以提升其所谓的境界,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一包装,不仅改变了原味,而且是对习俗本身的不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