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家國情懷 矢志振興中華

涵养家国情怀 矢志振兴中华

龍舟競渡,粽米飄香。千百年來,端午節日與端午文化綿延不絕。“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道德精髓、現代價值和傳承理念,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過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系統的傳統文化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6月15日央視網)

又是一年端午時。“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呷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同其它我國其它傳統節日一樣,有著獨特的風俗,包粽子、飲雄黃、拴綵線、佩香囊、採艾草、賽龍舟,等等。端午節的出發點是仲夏入暑時節祛病強身,後來加入祭祀屈原的傳說,注入愛國主義精神,成為凝聚中華民族“根”與“魂”的獨特節日。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端午文化裡,個人記憶與家國情懷水乳交融。早在2300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發出了那聲著名的長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於探索、清正高潔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被千古傳頌。因為這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精神追求,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一定意義上說,端午節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家國情懷,傳承著愛國主義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習近平總書記就在許多場合對愛國主義作出過重要論述,並多次在講話中引用屈原的名句來闡述思想,寄意深遠。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繫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鬥。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受住無數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同中華民族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是密不可分的。而今,對於端午這樣一個傳統節日的代代傳承,端午節的節慶習俗不該是簡簡單單的吃喝玩樂,更需品味節日中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的味道,涵養家國情懷,自覺扛起歷史交給我們的重任,不斷積蓄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在實現中國夢中擔當有為,奮力前行。

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同樣也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更是對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今天,我們國家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越是接近這個目標,越需要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過端午更需我們涵養家國情懷,賡續家國情懷,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承擔起振興中華的責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鬥。如此13億多中國人凝心聚力,就能匯聚起勢不可擋的磅礴偉力,奏響民族復興的雄渾樂章,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中華巨輪必將勝利駛向充滿希望的美好明天,駛向光輝的勝利彼岸。(南方網羅建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