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六盤水: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機會

「貴州日報」六盤水: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機會

貴州日報2018年06月13日:01版一版頭條新聞

北盤江畔,邊遠的水城縣野鍾鄉發射村。

羅甲淵、羅斌印、羅斌玉三兄弟最能感受到教育的溫度,日子再苦都沒有放棄學習的他們,一個博士畢業、一個碩士畢業,雙雙找到理想工作;一個博士在讀,即將到奧地利交流學習。

因為教育,羅氏三兄弟走出了大山,走上了更高的舞臺。

“一座城市的底色是文化,文化的基礎是教育。”在六盤水市委書記王忠看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核心在於教育,只有教育才能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機會。

一曲“趕超歌”,唱響教育均衡新樂章

福利東路,12畝商業地塊,“變”成了水城縣第六幼兒園;

塔山社區,7畝商業地塊,“變”成了水城縣第八幼兒園;

誠信路,50畝商業地塊,“變”成了水城縣第六小學;

……

在很多地方都千方百計想把教育用地轉為商業項目的時候,短短一年時間,水城縣卻將商業價值超過6億元的城中心區402畝“黃金地塊”全部“轉”為教育用地,並投入17.2億元,新建中小學(幼兒園)14所。

從收入6億元,到支出17.2億元,一出一進,看似水城縣“損失”了23個億,但在六盤水市委常委、水城縣委書記張志祥看來,這是一筆“贏得未來”的買賣,教育是一個地方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曾經一段時間,六盤水教育面臨“人滿為患”的現實困難。據統計,2017年,六盤水有大班額班級4090個、佔總班額的43.9%,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額班級811個。

“擠”,是前些年六盤水許多家長心裡的“痛”——每次走進教室,都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孩子,從前面的講臺一直坐到後面的黑板。

為了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和城區學校大班額等突出矛盾,六盤水啟動並實施了中心城區“退高進初進小”計劃,即在城郊建設高中教育城,將高中集中外遷,城區的學校騰出來辦小學和初中,以解決城區“大班額”和入園、入學難等問題。

2017年,高中教育城正式建成,同年8月,六盤水市第四中學、六盤水市第五中學、六盤水市第十中學高中部遷入開課,有力地緩解了中心城區教育“擠”的現狀。

破題“大班額”,切口雖小,療效良好。

為進一步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提升基礎教育發展水平,六盤水提出“三年攻堅”方案,重點聚焦“三大目標”。

實施“12355”教師隊伍引培工程,引進各類緊缺人才1000名,新培養省市級教學名師200名、市級民班主任300名、省市級名校長50名、省市縣級骨幹教師5000名。

實施“715”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三個學段,大手筆投入136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715所,規劃建築面積406萬平方米。

確保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5%、85%、98%、95%以上,基本消除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

一個“大禮包”,燃起教育改革新希望

新增6.4億元目標考核獎,並不是一個小數字。

於全市29902名教師而言,人均年度目標考核獎勵超過2萬元,六盤水的這一大手筆,在全省率先實現了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本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教師榮譽感和獲得感顯著增強。

六盤水市二十中老師徐鴻琳,任教近十年的他第一次領到22000元目標考核獎。“這是市委、市政府的‘大禮包’,更是對我們教師最大的認可。”很長時間,徐鴻琳心裡都是暖洋洋的。

目標考核獎,獎出了對教師的尊重與認可,更獎出了對教育改革的信心和決心。

在六盤水市教育局局長王際明看來,要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核心在於教育優先戰略,它不僅僅體現在教育經費支持上,更體現在教育改革的縝密佈局中。

圍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這個目標,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六盤水大刀闊斧推進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40項改革任務環環相扣,有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核心要義只有一個——激發教育優先發展動力。

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推進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逐步取消校長行政級別和學校行政化管理模式,放寬校長在學校管理方面的人權、事權和財權,激發校長管理學校活力。啟動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試點,加快教師由“學校人”向“系統人”轉變,教師管理有“編制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

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紮實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紮實推進相關試點工作,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擴大學校在招生、人事、財務、教學、學術、對外合作等方面權限。建立多元評價體系,積極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教育評估。

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按照“積極鼓勵、優化服務、正確引導、依法監管”的方針,在民辦學校享有充分辦學自主權基礎上,依法指導、服務和管理,不斷規範民辦教育的辦學行為。嚴格落實市、縣財政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政策,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教育領域舉辦學校或者投入項目建設。

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探索“學程分段、方向分流、分類培養”模式,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道德建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一筆“扶貧賬”,阻斷代際傳遞新使命

李大妹,水城縣比德鎮黃草村苗寨組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去年考上浙江財經大學,一時在村子裡成為美談。

就讀高中期間,儘管家境貧困,但在政府和學校的支持下,她不僅學費得到了減免,還獲得了相應的生活補貼,可以一心一意撲在學習上。

良好的教育,意味著美好的未來。

窮山村的孩子也能上大學,村裡許多人家紛紛把在外打工的孩子“攆”回校園,希望通過教育改變貧困落後的面貌。

在六盤水,從上到下,都有一筆清清楚楚的“扶貧賬”。

於決策層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讓更多貧困家庭孩子通過接受良好教育擺脫貧困、改變命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於群眾來說:考上大學,以後就有幸福生活,窮是暫時的,只要孩子讀書出息,就一定能夠摘掉貧困“帽子”。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需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完整接受教育。

為此,六盤水聚焦教育精準扶貧促進教育公平——

解決輟學、失學問題,按照“三避免、一落實”要求,確保到2020年,小學、初中輟學率分別控制在0.5%和1.5%以內;

全面落實各項資助政策,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享受從小學到大學、從入學到畢業的全程資助,堅決避免因學致貧、因學返貧;

全面推進農村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讓農村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能夠穩定就業摘窮帽。

教育,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這個“寒門”,不僅僅單指農村,更包括了城鎮低收入困難群體。

“我不用擔心孫子讀不起書了,我要讓他上大學,甚至讀研究生。”日前,家住鐘山區杉樹林社區官寨居委的王忠秀老人因為市裡出臺的一個教育政策笑得合不攏嘴。

69歲的王忠秀是城市低保戶,窮了一輩子的她,為讓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沒少吃苦。

今年1月份出臺《六盤水市城鎮低收入困難群體脫困幫扶教育資助實施細則》,徹底解開了老人的“心結”。

《實施細則》明確,給予生活並居住在城鎮以及在城鎮居住半年以上且持有居住證的六類困難家庭人員,學前教育資助每年500到800元;義務教育寄宿生生活費補助小學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普通高中教育、中職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都有相應的資助標準。

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剛表示,教育是不能夠被耽擱的,六盤水要以教育“播種”未來,堅決阻斷代際貧困,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