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故事」當年我們在下四分村挖地道

「金昌故事」当年我们在下四分村挖地道

下四分村的戰備地道

一個沒有歷史積澱的地方,就像一個沒有往事的人,索然無味。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許多人喜愛家鄉的重要原因。如今的金川區寧遠堡鎮下四分村也不再是當年那個破破爛爛的小山村,她有了自己的文化積澱,有了自己相傳已久的精神氣質。她雖然淳樸,卻也在向世人淋漓盡致地展現她的獨特之美。

上小學的時候,我就讀的下四分小學,一度因為下大雨而將學校的茅草屋舍沖塌了,而那些被埋藏在地底下的戰備地道也隱約出現在了我們這群不諳世事的孩子們的眼前。

我們在地道口張望、觀察,感嘆於它的驚奇,驚詫於它的不可思議,甚至有些孩子還想要下去玩耍,結果被老師攔住了。我們搬進了新的校舍,老師也請來了村裡的老人給我們講述這個村莊的故事。

老爺爺說他上小學的那年,中蘇發生了珍寶島之戰,為了抵禦蘇軍的空襲,毛主席發出了“備戰備荒”和“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一夜間,很多地方都開始挖起了地道。

「金昌故事」当年我们在下四分村挖地道

當年全民動員挖地道

老爺爺說:“我們受電影《地道戰》的影響,在下四分村挖起了地道。我們挖的地道是在離教室幾步遠的操場邊上,就是你們看到的那些。先是由老師挖,然後就組織高年級的同學挖。我們這些低年級的孩子,就負責抬土,把挖出的土抬到操場的另一邊。當時大家都知道這是革命任務,做這些工作就是反帝反修,所以,家庭出身不好或差學生是不讓參加這樣的紅色勞動的,要提高警惕。我們當時也很有一種莊嚴的感覺,那地道里面可是秘密,要是讓壞人知道了,破壞了怎麼辦?

“我們每天下午下課後組織施工,男生下到坑道掘進作業,女生和低年級的學生在地面上手搖軲轆往上取土,大家井然有序,工程進展得安全順利。不幾天,地道就很深了。到了一定深度後,就開始向四面施工。地道大約1米寬,每隔幾米就拉一個燈泡,還要在地道的壁上挖些小洞,沒有電的時候,就在這小洞點上蠟燭。地道挖得深了遠了後,裡面明顯潮溼陰涼,可大家還是幹得滿頭大汗,一個個像是從土裡鑽出來似的。

“老師也和我們一起下到地道里挖,有時還帶一個大號的手電筒,等我們到了高年級的時候,才被允許到地道里參觀。地道里可真是不小,有的地方很寬敞,在主要通道邊上,是一間間的戰備教室,裡面有燈有小黑板還有小板凳,估計打仗時是要在這裡上課。但仗最終也沒有打起來,那時還真有點失望呢,這麼好的地道沒有用上。

“當時每個地道都有專人管理,我們經常要學習有關防止轟炸的知識,還經常演習,經常會聽到警報淒厲的叫聲。不論是在上課還是做什麼,只要我們聽到警報聲就要立刻下到地道中,這就是那時的逃生訓練。我們每次演習都和真的一樣,大家聽到警報聲一響,都跑到各自的地道口,全部快速進了地道。有一次演習,正好停了電,地道里漆黑一團,大家都有點害怕,低年級的孩子就開始哭,亂作一團,好在老師帶了手電筒,大家見到亮光才安靜下來。1976年後很少搞這樣的演習了,那些地道大多廢棄了,我們學校的地道在一次大雨中進了水,後來就沒有人管了。時間久了,那些地道也就被掩埋在地底下,更沒有人知道了。

「金昌故事」当年我们在下四分村挖地道

挖地道宣傳畫

“挖地道的日子已經遠去了,但想想當時人們昂揚的情緒和做法,還是感受到一種精神的力量,而當時的我們,感覺最有趣的就是在地道中玩了……”

聽了老爺爺的講述,我才知道,原來我的家鄉下四分村,還有這麼一段紅色的歷史,那裡曾經記錄著時代的智慧。如今這個村子已經改變了她本來的面貌。經過幾十年的洗禮,這裡已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這裡的小餐館也開了不少,每年夏天這裡都是避暑的聖地,涼爽愜意。而當時遺留下來的戰備地道,那7200米的地下長城,如今靜靜地躺著。雖然經過1987年特大洪水的洗劫,當年這些地道損毀嚴重,但仍有不少地段保護較好。(陳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