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瀏陽盛產煙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瀏陽還盛產手撕魚!

都知道瀏陽盛產煙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瀏陽還盛產手撕魚!

文章摘自巴陵的新書《食全酒美》,建議看到最後哦

熟識瀏陽,我是通過瀏陽蒸菜來了解的,其他一概不知。慢慢的,我瞭解到瀏陽有豆豉、菊花石、煙花,新中國建國時期還出不少將軍,被評為將軍縣。就因將軍,我更加關注瀏陽和瀏陽蒸菜了。

從開遍大街小巷的瀏陽蒸菜館來看,我隱隱感覺到它與瀏陽將軍有關,或者就是將軍們的童年飲食。為了瞭解瀏陽蒸菜,我還特地去過幾次瀏陽調查蒸菜,在瀏陽市中心的202飯店,吃過正宗地道的瀏陽蒸菜,第一次在那裡吃到了手撕魚。

聽一些瀏陽的朋友說:瞭解了瀏陽蒸菜,就認識了瀏陽的另一面。憑我這些年對瀏陽的瞭解,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認識瀏陽及瀏陽蒸菜與手撕魚:一是瀏陽的貧福要一分為二,因為豆豉、菊花石、煙花,瀏陽是富裕的,也還有些鄉鎮比較貧窮。

二是瀏陽的飲食,從蒸菜的辣味,可以感受到瀏陽菜的熱辣風味,卻不能認定只有瀏陽蒸菜辣和瀏陽都是辣菜。

三是瀏陽的將軍非常勇猛和成材的基礎與辣椒有關,並不影響他們的身體,每個瀏陽將軍體格都很強壯,也許蒸菜保存了菜的全部營養,為將軍打好了基礎。

瀏陽蒸菜,讓人奇怪的是什麼菜都可以上蒸籠,加點豆豉、油和辣椒粉,菜的味道就非常鮮美了,吸引了無數食客和力挺者。經過多次考察,我才發現瀏陽蒸菜不是瀏陽最高貴的菜種,瀏陽名菜應該是羊肉粉皮等。蒸菜是普通老百姓的美食,被列為下賤菜之一。

都知道瀏陽盛產煙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瀏陽還盛產手撕魚!

我去過瀏陽的幾個鄉鎮,發現比較貧窮的地方蒸菜特別流行,稍微富裕點的鄉鎮不太愛吃蒸菜。根據這一現象,我詢問過當地很多德高望重的長者,一種說法是偷懶或節省時間,瀏陽山多地多,土地比較貧瘠,要用很多的勞作時間才能養活自己,地主家給長工做飯菜,為了減少時間,把飯菜一切放在蒸籠上,隨時吃都是熱的。

另外一種說法是逃避戰爭,解放前,瀏陽東鄉的老百姓為了避免官府發現自家的哥老會兄弟,方便家人回家吃飯,把飯菜蒸在鍋裡;民國時期抓壯丁頻繁,婦女晚上蒸好一天的飯菜,讓男丁帶到山洞去吃,鹹辣口味是為了攜帶和下飯。

瀏陽蒸菜,有很多與魚有關的菜,我最喜歡吃的是手撕魚。手撕魚與其他魚蒸法不同,吃起來口味也特別,那誘人的魚香味和薰香味,特別刺激人。一碗手撕魚上桌,香味可以慢慢飄逸十多分鐘,足夠鉤起在座的食慾。

手撕魚經過蒸熟後,半乾的魚肉比全溼或全乾的魚肉更容易入味,肉質更緊促。吃著手撕魚,可以慢慢回味和細嚼品味,感受魚肉的韌性和彈力,充分滿足牙齒的嚼碎功能。細小的魚肉絲,也可以嚼上好一陣子。舌尖可以舔到鹹鹹的味道,嚼碎的魚肉絲通過喉嚨,感覺到明顯的滑膩和質地。

還有那辣椒粉的辣味,完全浸泡在魚肉裡,你想多吃都不行,只能每次吃一丁點,細細品味,嘴巴被辣得唆唆作響。吃塊小小的手撕魚塊,完全可以調動所有的味覺系統,吃完後還要回味不已。

手撕魚起源清代,嘉慶年間,湖南益陽有位名士在洞庭湖邊吃到手撕魚後,大發詩性,寫下“煙波浩渺洞庭水,十里飄香手撕魚”的詩句,手撕魚從此美名流傳。

手撕魚是湖南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區的一種野生魚,隨處可見,每個地方叫法不一,有摸沙機、滯夾腦、麻嫩子、紅須骨、千年嫩、麻嫩公等名,普通叫法是魚嫩子或嫩子魚。

嫩子魚經過焙烘,就成為火焙魚,火焙魚經溫水浸泡,撕碎成魚肉絲,就叫手撕魚,其實是一種魚,只是在不同時期有一個特殊的名字。

嫩子魚的嘴臉、鱗色、形態各異,卻有個特點:長不過數寸,大不過兩指,肉多刺少,膚色青嫩,腸肚不苦,難於長大,繁殖迅速、捕殺不盡,多留滯於水灣河灘,好跳躍。

瀏陽資源豐富,景色靈秀,境內溪河交錯,山塘密佈,繁衍了無窮無盡的嫩子魚,在清澈的泉水裡自由自在地遊蕩。

瀏陽焙烘火焙魚歷史悠久,肉質鮮美細嫩,甘甜可口,色澤鮮豔,成色自然,香味撲鼻,撕成條塊,剔去脊骨,加豆豉香油,味道鮮美,柔嫩無骨,臘香濃郁。

品味瀏陽手撕魚,不像乾硬的魚塊、鹽漬的鹹魚。焙得半乾半溼的火焙魚外黃內鮮,兼備活魚的鮮美和乾魚的清爽及鹹魚的鹹辣,味道複雜,非常適宜湖南人的口味,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毛主席從小喜歡吃火焙魚,進了中南海,還愛吃家鄉的火焙魚。毛主席也喜歡做手撕魚吃,或炸或蒸,都要辣辣的,就這樣,手撕魚更是名揚四海,還在美國的中餐館裡流行。在長沙,很多賓館、酒店都把火焙魚、手撕魚列為鎮店佳餚,招徠四方來客。

湖南最愛吃魚,有句俗話說:魚吃跳、魚吃小。湖南人又說吃小魚比大魚有營養。還有,長沙人認為吃魚聰明,所以長沙人的生活裡離不開魚,做生意的就說年年有魚,養家餬口的也要年年有餘(魚),大家都爭著吃魚。在一個家庭,過年過節的時候,大人要求小孩吃魚;在日常生活裡,火焙魚成了家常菜,普遍受民眾歡迎。

火焙魚的原料必須是河塘的野生嫩子魚,其他魚不行。嫩子魚容易撈捕,可以撒網、可以戽凼、可以安鑽籟、可以刮撈子、可以沉魚罾。

最有用的是沉魚罾,在魚罾裡放一坨糠飯,既米飯和粗糠捏成的誘餌。再在魚罾上壓幾塊石頭,在河灣或水塘裡沉一晚,嫩子魚就會擠到魚罾裡去吃食,再也跑不出來,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去取,提起魚罾,看到白花花的嫩子魚在魚罾裡跳。很多河沿人家,到了夏天,家裡的男孩最愛乾的就是沉魚罾、起魚罾,有很高的成就感。

焙烘嫩子魚,非常講究技巧,腸肚不要擠,否則焙烘出來的火焙魚就會“破相”。焙魚是細活兒,需要十足的細心,將平鍋洗淨,燒熱鍋底,塗上一層薄薄的茶油,將嫩子魚倒進鍋裡,勻勻攤開。

鍋熱油溫,魚翻彈幾次,周身都沾滿茶油,不再粘鍋。熄滅明火,鍋紅灶熱,熱氣蒸騰,待水氣漸漸散去,只聞到魚香撲鼻,就成功了一半。趁著鍋灶餘溫,再焙一陣,也間隔翻轉幾次。鍋涼後,魚也焙出來了。每條魚完整如初,不粘不爛、不焦不枯,油亮光滑、金光燦燦,魚香濃郁、腥香誘人。

嫩子魚經過焙烘,還只完成工作的一半,魚還只焙了半乾。冷卻後還要燻烤,常以穀殼、花生殼、桔子皮、木屑等物做燃料,用鋼絲篩蓋於桶筒之上,燃燒的煙霧慢慢燻烤,燻得魚冒油脂,魚鱗光色亮麗。燻烤後,火焙魚有七成幹,便於攜帶和收藏。

農民常提著火焙魚到城裡來賣,常在地上攤張幹荷葉或報紙,把火焙魚堆成一堆,喊個三五元錢一堆,從不用稱。也有挑著魚擔來回走動賣的,一般在菜市場或住宅區門口出現,很多火焙魚都被那些收購的老闆集中到一起,抬高市價,供給酒店賓館。

瀏陽蒸菜一般使用白色瓷碗,防止在高溫蒸煮下釉上彩花顏料裡的鉛會溶在菜裡或湯裡。那薄薄攤開的白瓷碗,手撕魚散在碗裡,看上去有些分量,其實比較少,就十幾塊,卻夠下一餐飯。

都知道瀏陽盛產煙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瀏陽還盛產手撕魚!

長沙有幾條美食街,以經營瀏陽蒸菜聞名,我喜歡去的是天心閣旁的福壽街,瀏陽蒸菜味道做得不錯,最拿手的是手撕魚,我到那裡吃飯,一定會點手撕魚。

在長沙河西,我就喜歡去望月湖旁的白沙液街,每到中午十二點或晚上六點,滿街都飄蕩著手撕魚的香味。我與妻子認識,就是在那條白沙液街吃瀏陽手撕魚。我在十里香吃過幾次,覺得味道不錯,帶妻子吃了一次,她覺得味道非常稀罕,婚後還常常懷念。我們結婚後幾年,結婚紀念日都要到那裡去吃手撕魚紀念魚絲愛情。

做瀏陽蒸菜,無一例外都要在餐館門口擺上幾個大煤爐,架著大鐵鍋,鍋上馬著五六層竹篾蒸籠或鋁蒸籠,切好的菜用碗盛好,加鹽、油、味精、辣椒粉、豆豉,整齊的排列在蒸籠裡,鍋裡的水燒開後,利用蒸汽蒸菜,菜蒸熟要兩個多小時,且從上面往下面熟。

到吃飯時間,客人到蒸籠邊點菜,服務員送來。蒸菜的臘味比較多,手撕魚是其主打。

做手撕魚,要把火焙魚用溫水浸泡兩半小時,就容易撕開撕碎,先撕成兩塊,再慢慢撕成小塊,要是蒸就上鍋。要炒可以切些辣椒,乾紅辣椒切段,鮮紅辣椒切片,油熟後爆香姜、蒜米,再炒鮮紅辣椒,手撕魚用油稍炸,加水燜一會既可出鍋。

手撕魚蒸臘肉是一道名菜,非常受食客的喜歡,臘肉切片煸幹後,與手撕魚一起上蒸籠蒸,油浸入魚肉,魚肉的薰香混合在臘肉香裡,香味更純,臘肉糯柔,兩者既不油膩也不幹硬。加上辣椒粉的調劑,辣香濃郁、食慾大開。

吃手撕魚,對於我,是一種揮之不去的記憶,也是吃不足的美食。


親,你吃過這個美食嗎?你還喜歡哪些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