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帕爾戰役,10萬日軍死亡5.3萬人,日本戰後說出慘敗原因

首先,日本沒有不敢攻打印度一說,主要是日軍的作戰方向和側重問題,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和印度沒有即刻爆發武裝衝突,而是直至1944年3月至7月,才進行了英帕爾戰役,由於此役失敗,日軍東南亞戰區再無大規模進攻印度的能力和行動,因此,大多人印象裡日軍沒有進攻過印度。

英帕爾戰役,10萬日軍死亡5.3萬人,日本戰後說出慘敗原因

日軍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希望佔領英帕爾和科希馬等要地,進一步攻佔東印度地區。 日軍方面擔任此次進攻任務的是緬甸方面軍第15軍,由號稱“小東條”的日軍名將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配屬第15師團、第31師團、第33師團和第5飛行師團。英軍駐守英帕爾和科希馬等地區的是斯利姆將軍指揮的第14集團軍,下轄第4、第15和第33軍。

英帕爾戰役,10萬日軍死亡5.3萬人,日本戰後說出慘敗原因

日軍在發動進攻時約有10萬人,退出戰鬥時累計死亡失蹤53000餘人,並全線潰退至出發地。之所以之前一路凱歌的日軍緬甸方面軍在英帕爾慘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日軍高層忽視了在印度後勤保障,日軍在進攻前,無法準備足夠的後勤物資和彈藥,也沒有相應的計劃和準備,只能強調部隊要採用“就糧於敵”的傳統補給方式,依靠繳獲吃飯。擔任進攻任務的第15軍,直到向部隊下達展開命令時,原定的後勤保障計劃僅完成了18%。部隊出擊時,只攜帶了1—2周口糧、1.5—2個基數的彈.藥,牽了2萬餘匹馬、牛和象,數千只山羊。他們計劃用這些牲畜馱運物資併兼作食用,估計可支持一個月,至於隨後的後勤補給,只能指望“打下英帕爾,坐吃丘吉爾”了。

英帕爾戰役,10萬日軍死亡5.3萬人,日本戰後說出慘敗原因

英軍在戰後總結這場戰役時認為:“由於日軍對後勤物資需要的估計和補充不足,又片面低估英軍部隊戰鬥素質,導致了日軍的毀滅。”日軍在戰後總結這次場戰役失敗的教訓時也承認,此戰對後勤保障重視不夠是造成這場劫難的重要原因,他們在英帕爾打了一場“忽視後勤的無謀之戰”。 英帕爾會戰後,撤出戰鬥的15軍,已不再具有戰役兵團的戰鬥力了。盟軍在印緬戰場,從此轉入了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由於英帕爾會戰消耗了日軍駐緬方面軍主力部隊,致使日本在後來的為了消滅中國遠征軍制定的“斷”作戰計劃因為駐緬部隊無法提供足夠的兵力而失敗。

英帕爾戰役,10萬日軍死亡5.3萬人,日本戰後說出慘敗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