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被伏擊的軍隊路過險地都不會派偵查人員實地摸查?

啥都不會的作手

有網友問:為什麼被伏擊的軍隊路過險地都不會派偵查人員實地摸查? 一般來說,在行軍的時候,都會有前衛,後衛,側衛,在行軍的時候,指揮員會向前方,後衛和側面派遣偵察分隊。

一般前衛分隊和後衛分隊,都會沿著道路兩側前進,一方面便於發揚火力,另外也是避免對方的大範圍火力殺傷。但是,前衛分隊的活動距離一般都在本方的火力有效火力控制範圍之內。前衛分隊的主要責任是戰鬥預警。

伏擊戰也要看對手的整體狀況,比如在平型關,被伏擊的日軍屬於聯隊騾馬行李隊,兵站汽車隊和負責警戒的步兵隊這樣的單位。主要武器就是步機槍和擲彈筒,而且,武裝人員相對比較少。

這種運輸隊可以派出去的警戒兵力,火力掩護力量和反擊力量就會比較薄弱。而且,日軍當時沒有向兩側山地派出遠方警戒,伏擊戰開始以後,日軍警戒步兵也衝向夾道兩旁的高坡,企圖擴大防守陣地,但遭到山上設伏部隊的反擊而被多次打退。

畢竟這次伏擊戰我軍投入了2個旅的兵力,在武裝人員人數上遠遠超過了日軍。這也是這次伏擊戰成功的一個關鍵,戰鬥一開始就以濃密的火力對敵射擊,隨之優勢兵力從兩側橫衝下山的部隊,以大量的手榴彈投向敵陣,緊接著就是近戰衝殺。在這種情況下邊,日軍就是派出去1個,2個尖兵班,面對2個旅的衝擊也沒有用處。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長津湖戰役,美國陸戰1師被志願軍第9兵團包圍,當時,美軍首先以步兵逐次奪取道路兩側的要點,車輛縱隊在其掩護下沿道路前進。以一部利用夜暗突破伏擊部隊之間隙,實施越野機動。

為了不中斷火力支援,決定105毫米榴彈炮部隊梯次前進。即派105毫米榴彈炮連靠近先頭部隊前進。這支炮兵在行程中間隨時佔領發射陣地,對後續部隊進行掩護射擊,在其他炮兵部隊轉移期間不使掩護射擊出現空隙。

同時美軍運輸機開始不停頓的對行軍的美軍空投物資,並且出動海盜式攻擊機對整個行軍路程當中兩側山地進行空襲打擊。美軍擔任後衛的2個營,那怕是在夜間,也在前線航空控制人員協助下,指揮夜戰戰機,對距海軍陸戰營第一線200米以內對地面進行火箭彈突擊,阻止志願軍將其切割出來,包圍殲滅。

美軍前衛是第5團第3營,他們的任務是佔領道路兩側制高點後,美軍車隊再前進。車輛縱隊前進期間經常留下步兵佔領兩側制高點。因此,伏擊戰成功與否,除了看自己的投入,部署和組織,也要看對手的投入,兵力和武器情況。


深度軍事

伏擊戰,是戰爭中的一種高級的戰術。能否完成一次伏擊,或者取得一次伏擊的成功,處決太多條件,要求較高,不是那麼容易的。在眾多因素中,只要其中一環出現問題,伏擊就可能失敗。

如所問的問題中提出的疑問,就是其中一個能打破伏擊戰術的手段,即派出斥候,先行進行實地偵察、實地摸查。這樣,就可以將敵方的伏擊可能消彌於無形。所以,史上真正有記載的成功的伏擊戰例並不多,因為打伏擊的確有點難,因此史上有記載的伏擊戰,都是經典戰例,要上軍事教科書的。

如漢武帝初戰匈奴時,就曾想在邊關馬邑(今山西朔州)打匈奴人一個伏擊,匈奴人就派出了一支斥候,捉了一名邊關的漢軍士兵。結果,漢武帝準備了一年多,投入了大量軍力物力的馬邑伏擊計劃,一下子就廢了.……

那麼,八路軍的平型關為何卻能成功地打了日軍一個伏擊戰呢?最大的原因就是日軍被前面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養成了驕橫與盲目自大!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個戰例,平型關伏擊戰,是1937年9月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打的一場戰鬥(準確地說是整個大平型關戰役中其中的一場伏擊戰)。1937年底,日軍進擊山西,剛改編不久的八路軍奉命出擊日軍。八路軍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委羅榮桓率領下,決定在日軍進犯山西的路上打日軍的一個伏擊戰。

為何林彪會決定打日軍一個伏擊呢?原因就是林彪看到小日本太猖獗了。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日軍一路南下,所遇抵抗,幾乎都是一觸即潰的,竟然所向無敵,席捲整個華北。所以,日軍進攻山西時,根本不把山西的中國軍隊放在眼裡,只是一味進攻推進,連基本的戰前準備都不要了,有時一支孤軍一天都竟敢向前推進一百多公里的!在平型關,被殲的日軍第五師團板垣徵四郎的一個運輸大隊,竟然也敢沒有重兵守護下單獨出現在雙方交戰區的前沿,而且連個先遣隊都不要,更不用說派出偵察兵開路了,可見日軍的驕橫自大。自然,下場就只有被殲滅了。要是日軍能派出一個偵察小隊先行,對行軍線路上可能的險地進行一次偵察,林彪的平型關伏擊戰就肯定打不成了。所謂驕兵必敗,說的就是這個。其後,八路軍也有幾次這樣成功的伏擊戰,小鬼子都是犯了這個錯誤。敢小瞧八路軍,就打得你長記性為止。

之後,八路軍又打了一場著名的伏擊戰---黃土嶺伏擊戰,此戰八路一舉擊斃了被小日本軍界稱為“名將之花”阿部中將,這是在中國戰場上斃命的軍銜最高的日軍將領。阿部規秀在日軍中很有些名氣,被譽為日軍山地戰的專家,對山地野戰很有一套,對伏擊戰自然很有研究,為麼他也中了埋伏而且斃命了呢?

1939年11月,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兵分三路向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進行“掃蕩”。“掃蕩”前期,阿部的主力就擺了個長蛇陣,日軍分隊分時進犯我根據地,隊伍拉得很長,但各個獨立的戰鬥部隊又緊密聯繫形成一個整體。且阿部規秀部在行軍中,不但派出先頭部隊,還在行軍路上兩山脊上也派出部隊搜索前進。可以說,排兵佈陣沒有一點破綻,不給你一點伏擊的機會。

但是八路軍更棋高一著,而且,八路軍更有勇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楊成武在日軍開始“掃蕩”時,就決定要在黃土嶺打阿部規秀一個伏擊。那麼如何將阿部引入伏擊圈呢?楊成武想了誘敵深入法。他先對阿部的另一路日軍打了一仗,讓阿部相信他的主力就在這裡,因為阿部的夢想就是想消滅晉察冀軍區八路軍的主力的。然後,楊成武放出了最厲害的一招,派出一支八路軍作誘餌---就是被八路軍稱為“狼誘子”的部隊。這支部隊在狙擊阿部時,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敢於以小打大、以弱擊強,致使阿部以為咬上八路軍主力,一路急追。前面的先頭部隊、兩邊的搜索也不要了,集中部隊就想一口吞下楊成武的主力。為此,八路軍這支“狼誘子”部隊傷亡了大半戰士。

人就是這樣,一有的貪慾,頭腦就會發熱,頭腦一發熱,離失敗就不遠了。於是,阿部就這樣,一頭撞進了楊成武一早布好的口袋裡。不過,即便如此,這次伏擊戰也不是百分百成功的伏擊戰。阿部果然還是能配得上“名將之花”的名號的,雖然上了當,陷入險境,但排兵佈陣也沒有大亂,竟然差點與楊成武打成了平手。但畢竟先手已失,所處地形落了下風,被楊成武瞄個正著,一炮要了他的狗命。

所以說,伏擊戰不好打的。被人打了伏擊,不是你太驕傲、就是財迷了心眼。可見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慾望、保持頭腦清醒,這對戰場指揮員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50後男人

一支部隊被伏擊不是無緣無故的,有的是自身原因,有的是對方原因。

自身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積勝之威,兵驕,自然淡化沿途偵查;一種是偵查能力確實弱,在戰場上基本是聾子

對方原因;部隊保密能力、隱蔽行軍能力都較強

我們就從案例來分析:

1、對偵查不重視

抗日戰爭開始後,國軍不說一觸即潰,也是屢戰屢敗,而且多以陣地防禦為主,作戰較為被動。日軍戰鬥力強悍,牢牢把握主動權,自然對行軍沿途偵查不太重視

基於這個特點:

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取得抗日戰爭以來第一個勝利。

劉伯承129師在七亙村兩次設伏。

(響堂鋪伏擊戰)

賀龍120師在雁門關伏擊日軍,擊斃數百,一度切斷日軍供給線。

新四軍在日佔區腹地韋崗伏擊日軍,半小時擊斃20餘人。

(衛崗戰鬥)

此類作戰就是攻敵所不備,集中優勢兵力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勝利。而且仔細研究八路軍從進入伏擊地點,到伏擊作戰,到脫離戰場等一系列操作,會發現這是動態伏擊,已經接近運動戰。

諸如響堂鋪、雁宿崖等都是經典的伏擊戰。

2、偵查能力弱

上面提到的是對方戰鬥力強,但兵驕,自然有可乘之機。另一種,其實更好伏擊。即對方偵查能力弱。我們來看戰例。

1948年2月,西北野戰軍攻擊宜川,西安綏靖主任胡宗南急令劉戡率29軍援救。2月28日,劉戡率部進入瓦子街,天降大雪,派出的偵察部隊入泥牛入海。在西野發動攻擊後,才發現進入包圍圈。自然全軍覆滅。

(宜川戰役)

1948年6-7月晉中戰役,閻錫山部近十萬人,對戰場控制基本等於無,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狀態,隨時被伏擊,分割。

(晉中戰役)

總結

在紅軍時期,我軍主力部隊就以擅長運動戰著稱,經常長途行軍突襲,或者快速行軍設伏。在達成作戰目標後,迅速脫離戰場。

這得益於我軍的革命目標與有效的軍事組織制度

在抗戰、解放戰爭中繼續發揮這一優勢,故而常常隱蔽行軍,使敵方不經意間進入我軍伏擊圈,而不是被動設伏等待。這應該就是戰爭藝術吧。

總而言之:不是敵人太無能,只是我軍太強悍。

參考文獻

汪朝光.從“七七”到“八一三”: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抗戰決策的醞釀和實現[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8,55(01):74-86+158-159.

汪朝光.《和與戰的抉擇:戰後國民黨的東北決策》[J].近代史研究,2017(01):27.

汪朝光.全面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的軍政機構改組[J].中州學刊,2015(11):128-134.

汪朝光.示形與決勝——國共全面內戰初期的山東戰場[J].軍事歷史研究,2015,29(02):57-75.

王人廣.平型關戰役與平型關出擊戰鬥[J].炎黃春秋,2014(01):40-46.

高鳳山.平型關之戰敵兵力使用及八路軍戰果考[J].軍事歷史研究,2013,27(01):69-78.

楊奎松.關於平型關戰鬥的史實重建問題[J].社會科學論壇,2006(01):21-50.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個人理解,勿噴。應該是不用,或者說沒必要,也有少部分大意的因素。當然,這個前提是建立在對雙方戰鬥力的評估的基礎上。

就拿您舉的平型關的例子來說吧。我軍一萬多,伏擊三千多人的運輸部隊,結果呢?殲敵一千多,自己傷亡一千多,繳獲了不少運輸的輜重。結果上看佔了便宜也不大。而平型關這樣的伏擊戰在抗戰中打了多少次呢?好像沒有很多次。

由此可見,軍事實力強的一方是不怕伏擊的,予其用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去進行偵查,不如節約人力和時間去完成任務。畢竟及時、迅速的完成任務,在戰略、戰役的角度看更加重要。


至尊寶1370207

抗戰初期的日軍打國軍打出了手感,在華北長驅直進,已經自認為皇軍神功附體,天下無敵,根本就沒有想到中國軍隊在敗退時,還能組織起來伏擊戰。

伏擊戰,要組織起來是一個很複雜的技術工作。


首先,需要要有一支敢戰之兵。因為伏擊戰都是近距接敵,如果沒有在氣勢上舍我其誰,伏擊戰往往會功虧一簣,最後反而可能會被對方反殺。

其次,需要知己知彼。伏擊戰要求情報蒐集工作非常嚴謹,如果在設伏地段,敵人沒有通過等於勞而無功,如果通過的是大部隊,伏兵吃不下,會被反殺。

再次,需要非常熟悉地形。埋伏對地形要求很高,山高、林密才能藏的了人。沒有一支數量相對可觀的伏兵,也起不到突然襲擊並且順勢擴大的戰果。

最後,需要有嚴格的紀律。伏擊戰隊紀律的嚴格程度,是各種作戰中最高的,在設伏過程中出現的任何一點紕漏都有可能造成前功盡棄,最後演變成攻堅戰,還可能被敵軍咬住,最後被敵方圍剿反殺。

在抗戰期間,能夠具備以上4點的,只有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少量的國軍,所以才能打的起來伏擊戰。


此外,再說說敵軍,行軍時,為何不在危險路段提前偵查?

日軍在抗戰初期和中期,士兵都是久經沙場,不會不懂的這些軍事常識,之所以經常走進八路軍的口袋陣,可以說的過去的理由有以下2個:

第一,輕敵。日軍真正當對手的,還是是國軍。雖然國軍仗打的不怎樣,但畢竟是國家正規軍隊,是在戰場上擺開陣勢,做沙盤推演,是軍校正規學習的作戰方式,日軍打出了畢業論文的水平和感覺。而八路軍呢,往往都是土經驗,如八路軍的主要戰術——游擊戰,八路軍將之發展成為一種戰略作戰方式,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日軍一開始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小打小鬧,經常以治安戰來稱呼與華北八路軍的作戰。直到派遣軍司令部年終報表統計數字出來,八路軍的零敲牛皮糖的作戰方式,竟然讓皇軍蒙受了這麼大的損失!從岡村寧次開始,才真正關注起這種作戰方式。但是即使日軍用了各種方式來對抗游擊戰,結果卻是讓八路軍的游擊戰更加爐火純青,成為現在世界各國游擊隊以弱勝強的主要戰術。

第二,日軍軍事作戰需要。日本軍隊在中國大陸的數量不是很多,作戰任務不少。即使有數量不少的偽軍幫忙,也顯得力有不逮,所以對機動性要求的非常高,行軍速度高於一切。在歷次會戰中,各地駐防的日本軍隊不斷地被調來調去,哪有時間去做偵查?即使日軍平時做好了地形的偵查工作,到真正要行軍的時候,保不齊偵察過的地形又冒出來一大堆抗日武裝。日本軍隊為了達到上司規定的到達戰場的時間要求,只好邊打邊撤,不敢戀戰,這也讓游擊戰的零敲牛皮糖的作戰方式得到戰果的體現。到後來,國軍不少將領專程到八路軍駐地學習游擊戰的打法。

游擊戰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都不按套路來,軍校教官也無能為力。


而知而行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題主的這個懷疑是有道理的,但所謂伏擊,打的就是出其不意,在敵人認為最沒有可能的時間、地點,給敵人以突然而猛烈的打擊。八路軍在敵後抗日戰場,力量隱蔽、行蹤不定,且熟悉地形,具備打伏擊戰的前提條件。

比如神頭嶺伏擊戰,八路軍採取“圍點打援”戰法,在神頭嶺設伏。日軍急於增援,路過神頭嶺時雖然派了尖兵探路,但八路軍嚴格執行戰場紀律,悄不作聲,放他們過去。甚至有日軍尖兵跑到路邊撒尿,還尿到了我伏擊戰士的頭上,都沒能發現有埋伏。

八路軍的伏擊做到了出其不意。等日軍主力全部進入伏擊圈,八路軍官兵從日軍腳下一躍而起,山溝裡瞬間喊殺震天。很多日軍還沒來得及反應,就“領了盒飯”。在狹長的溝谷裡,日軍重火器發揮不了作用,部隊也沒能組織有效抵抗,八路軍很快結束了戰鬥。

現場實地指揮員、129師386旅旅長陳賡在當天日記中這樣寫道:“敵人進至我伏擊圈內,我突躍而起,敵倉皇失措,來不及展開而戰,激戰兩小時,全部結束戰鬥,斃敵千餘,繳獲山積。”連日軍資料裡都承認:這次戰鬥是八路軍一流的伏擊戰。


兵說

我是武裝偵察兵出身,一般部隊要進行某場大演習,我們偵察排要提前找好野戰停車場,並摸清行軍路線是否安全,還要給步兵帶路……最後還要按照地形圖推出沙盤供首長們參考並下戰鬥決心……一般的敵軍埋伏不了我們部隊的……


三大紀律3

別說是險地,就是平地,按照作戰條例也必須派出偵查小分隊對部隊通過區域進行事先偵查的,日本人這種嚴格按照操典作戰的軍隊更是一絲不苟。這也是為什麼一支軍隊每天的前進距離只有一二十公里,因為大量的時間都要花在前進偵查上。

所以伏擊是個很難的操作,完全不像電視裡那樣一個山谷兩邊趴滿士兵對著山谷裡的敵人射擊,那種伏擊完全就是找死。

打伏擊,要麼讓部隊直接進入伏擊區域,但必須能騙過偵察兵;要麼讓部隊在伏擊區域之外,等敵人偵察兵過去再進入陣地;要麼能在敵人偵察兵示警前進入陣地發起攻擊。第一種要求隱蔽能力足夠強,第二種要求卡時間特別準,第三種要求跑的足夠快。哪種都不好做到。

一般打伏擊都要預判敵人動向甚至敵人偵察兵的活動路線,把伏擊主力放在敵人偵察範圍之外。伏擊區域內只能留下少量人員監視敵人動向並在發起伏擊時搶佔有利地形拖住敵人,等待伏擊主力快速到位。這段時間是伏擊成敗的關鍵,敵人可以乘包圍圈沒合攏殺出去,也可以搶佔高地固守待援,如果敵人指揮官不猶豫,基本伏擊就失敗了。

所以每一場伏擊勝利的背後,都有著精確的計算,強大的執行力和足夠的運氣。失敗的伏擊一大堆,成功的伏擊戰十中無一。抗日戰爭打了八年,大小戰鬥數以萬計,抽門子打冷槍不算,成功的伏擊戰屈指可數。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伏擊這件事兒,說是平型關伏擊戰,倒不如說是林彪打的一個漂亮的包圍戰。

平型關戰役

看下面的圖,

343旅和685團去到關廟,

686團在石灰溝,115師駐地攻擊中間的敵人。

344旅,687團,去斷後。

這是大概的兵力部署。

這時候的日本是在增兵平型關。

9月23日:敵於昨夜以來,忽奇襲國民黨軍平型關陣地,現正激戰中,第115師即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但須控制一部於靈丘以南,保障自己之左側。

林彪接到的命令是阻擊這些日軍。

這時候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較量。你晚了日本人就到達了。你太早了日本人就會發覺。

所以115師出發的時間大多是在24日24點。343旅於24時出發進入白崖臺一線埋伏陣地,第344旅隨後跟進。

你說這之前日本人知不知道有人要阻擊他們,肯定知道,但是你不能因為知道有人阻擊就不增兵吧!

在這些埋伏部隊出兵之前,115師的獨立團就已經開打了。

24日清晨,楊成武即率獨立團以急行軍速度向腰站前進,於中午抵達陣地,前哨陣地已與靈丘方向開來的日軍先頭小股部隊接觸,雙方展開交火。

獨立團24日下午趕到山下白羊鋪時,日軍第9旅團第11聯隊的主力已經佔領了腰站(驛馬嶺)山頂的隘口。25日凌晨(埋伏部隊出擊的時間),淶源城又開來了日軍的一個聯隊。

這種情況下你能說,日本人不知道有人阻擊他,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靈丘,淶源這裡都有日本人的大部隊,他們要出發到平型關增援!獨立團就是在這裡阻擊日軍的進一步增援!

明知道有阻擊也要增援。這是命令!增兵是有持續時間的,淶源城又開來了日軍的一個聯隊。目的不還是向平型關增兵!

而平型關大捷開戰的時間25日清晨7時,平型關大捷的主戰場—喬溝伏擊戰打響。

出擊的部隊是685團、686團、687團,看上面的行軍路線圖和出發時間。

從出發到開打僅僅7個小時。9月25日清晨經過一夜的風雨行軍,115師按照預定時間趕到了伏擊陣地。

這幾乎是同一時間到達。開玩笑,這時候的日軍已經被包圍了!只能打!

打起來是不是就不行呢,也不是啊,靈丘和淶源是有重兵的。可以快速出擊,不過獨立團在驛馬嶺阻擊了淶源的日軍,687團可以阻擊來自靈丘的日軍。

這時候的情形是,靈丘和淶源和出發平型關的部隊被切成了三段。


就算你實地摸查,兩個小時時間,你摸什麼?去早了那裡根本就沒有人,115師的出發時間和日軍的出發時間是差不多的!!!!

這是林彪根據日軍的進攻時間計劃好的,而日軍增援平型關是一定要做的,因為要拿下平型關。

所以你看平型關大捷說是埋伏,其實是林彪利用地形打的一場遭遇戰。他的目的是打援,同樣的,他的獨立團也是要打援。


以上

目西


目西

孫子兵法說得好:″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因此使說,"一個常勝將軍,或是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或是因地制宜,審時度勢,都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必要因素!

所以說,"兵者,詭道也!

在抗日戰爭中,由於敵強我弱的因素,才使日軍形成了驕兵的態勢。由於抗戰初期,國民政府與日軍展開的大規模的陣地戰與運動戰,對於弱勢一方的國民政府,遭受了重大的傷亡代價與慘重的損失!所以當時的日軍認為中國軍隊已成強弩之末,虛弱的不堪一擊,因此使日軍犯了孤軍深入的狂望,自大,歇斯底里的情緒之中,才使日軍在沒有後繼部隊沒有接濟的情況下,敢於大膽的冒進,因此也嚐到了驕兵必敗的苦果!

然而,這種代價,又是我們當時必須要付出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以時間換空間的戰略目標!

而伏擊戰又分為主動伏擊戰和倉促伏擊戰兩種。

主動伏擊戰:"就是通常選擇在有山川,懸崖,絕壁,或是陡峭的山丘地帶!這些地帶不僅有利於伏擊部隊的埋伏,同時也可利用限制敵軍的隱蔽,以及機動,利用障眼物設置在敵軍可能增援的道路,以及我軍火力難以控制的地區的火力死角!

我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伏擊戰都是主動伏擊戰,而林彪元帥就是伏擊戰高手中的高手!在此介紹一下林彪元帥的幾個經典伏擊戰例,由於篇幅的因素,詳細內容不再贅述!

一:龍崗伏擊戰。

經典原因:是中國工農紅軍建立後殲敵最多,戰果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紅軍以游擊戰為主向運動戰為主轉變過程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二:黃陂草臺崗伏擊戰。

經典原因:首創了紅軍大兵團的伏擊先例,也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打的最大一場伏擊戰!

三:平型關大捷。

經典原因:是八路軍開赴抗日戰爭前線後的第一仗,並且取得了全國全面抗戰以來無勝績的突破!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出了中國人的抗戰決心,更打出了共產黨和八路軍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威望與威信!極大的鼓舞了全國軍民的士氣,並且狠狠的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倉促伏擊戰:

倉促伏擊戰的成功取決於伏擊部隊是否率先發現敵軍,並且有效的通知後續部隊。

經典戰例,"巴克曼之角"伏擊戰!

1944年7月27日,巴克曼車組駕駛著千辛萬苦修理好的424"黑豹"坦克去追趕已經先期撤走的連隊。當巴克曼的車組行駛到勒洛雷小鎮的村口時,一群步兵和後勤人員如看見"救星"一樣,把車組圍了起來。步兵向巴克曼報告了美軍的大批坦克正沿著公路向庫唐斯開進。

當機立斷的巴克曼核實完情報的準確性後,讓步兵和後勤人員立刻撤走後,單車來到勒洛雷村口設防,決定以犧牲個人為代價換取大部隊的安全撤退。在巴克曼的坦克剛剛隱蔽好之後,美軍的坦克便迅猛的開了過來。

戰爭的結果是,巴克曼的車組不僅炸燬了一輛美軍的彈藥運輸車,更是擊毀了美軍九輛"謝爾曼"坦克,以及美軍的許多軍用車輛,然而巴克曼卻幸運的在美軍猛烈的空中炮火和地面炮火下帶領巴克曼車組全身而退。並且成功的打亂了美軍搶先攻佔庫唐斯的計劃,而且為德軍的大部隊安全後撤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7月28日,巴克曼車組拖著兩輛喪失動力的豹式坦克艱難險阻的來到庫唐斯以後,城內的巷戰已經開始!巴克曼等人只好繞道美軍的防禦陣地後撤,中途又遭到美軍的轟炸,巴克曼本人小腿受傷,彈藥裝填手也負傷。

7月30日,這支德軍小部隊將兩輛燃料用盡的豹式坦克炸燬後,徒步行軍回到自已的陣地。並且在8月5日與″帝國師"的第二裝甲團第四連會合。

巴克曼也因"巴克曼之角"的戰鬥,被授予騎士鐵十字勳章一枚,並在此榮譽的基礎上,在9月5日獲得了佩劍的殊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