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講堂」第七講:絕句的構思(上)

——根據江南講記整理修訂

「詩詞講堂」第七講:絕句的構思(上)​​​

第七講:絕句的構思

絕句的章法與律詩章法有許多相同之處,都是起承轉合四個步驟。但也有許多不同。一般來說,律詩的起承轉合分別由一聯來承擔。而絕句是分別由一句來承擔。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轉,第四句合。

律詩的章法比較好把握,波瀾不需要太大,精彩之處一般體現在中間兩聯上,大開大闔,主要以鋪陳為主。比如溫庭筠的《蘇武廟》“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比如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比如杜甫的《登樓》“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都是如此。這些鋪陳,不一定都以氣勢取勝,但卻以氣韻取勝。出句和對句之間的開合、跳蕩,或綿綿蕩蕩,或驚心動魄。而絕句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詩詞講堂」第七講:絕句的構思(上)


絕句的精彩之處,更多的體現在整體的構思上。起承轉合之間,短短的四句話,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寫作內容、目的、意義。因為體裁小,不可能寫的那麼詳細,但也必須交代明白,這就需要很深的駕御語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構思。絕句必須在精妙構思的基礎之上,給人留下足夠的回味。想寫的內容當然是需要寫出來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設計安排,取材、剪裁頗費腦筋。寫細了,會浪費筆墨。寫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因此,必須抓住最精彩的一點展開。絕句之絕,就要體現在詩人的思力上。沒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構思,就不可能寫出經典的作品。

「詩詞講堂」第七講:絕句的構思(上)​​


絕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歸結起來,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平起、順承、跳轉、妙合。

平起,就是起頭的時候儘量心情平靜,不要一下筆就風起雲湧。那樣往往會後繼乏力。只要抓住問題的要害,輕輕地開了頭就可以了。順承,和律詩一樣,就是儘量承接得自然,緩緩地把感情向上推。跳轉,就是要儘量使轉折之筆盪開,造就波瀾。妙合,好比抖包袱。尾句一出,意旨明瞭,使人眼前一亮,須要人拍案叫絕。

「詩詞講堂」第七講:絕句的構思(上)​​



我們以杜牧的《赤壁》為例來說明一下。“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我們知道,赤壁是個古戰場,自古寫這個題材的很多,但我以為杜牧的這一首與眾多的同題材作品不同,有著極其經典巧妙的構思。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寫事件的起因,是因為撿到一塊廢鐵,這是一塊埋藏於沙土下面的折斷了的戟,是一種武器。承接句進一步交代說,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認出是前朝之物。至於具體是什麼時候的東西,作者沒有講,但因為題目裡交代了“赤壁”二字,我們知道是三國時期的。這樣,就順便扣上了赤壁古戰場這個題。第三句轉折,就是典型的跳轉,作者在這裡做了一個假設,假如東風不幫助周郎的話(會怎麼樣呢)?尾句合的甚為有意思,作者不說戰爭的結局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避重就輕地說二喬的命運。

「詩詞講堂」第七講:絕句的構思(上)


關於赤壁之戰的種種說法,我們不用在這裡詳加陳述,二喬的結局在這裡代指了戰爭的結局,這是詩這種文體所特有的方法。這裡不僅有象徵,而且有假設。全詩的技巧也主要體現在這裡。前文我們提到過關於技巧的問題,這裡的技巧是針對全篇而設立的,因此它是篇章的技巧,而不簡單地是修辭。關於技巧的問題我們留待日後再詳細討論,這裡只是順便提一下。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跳轉。東風句的出現,在我們初讀此詩的時候,你會覺得很突然。我們無論如何想象不到東風與廢戟的關係,似乎八竿子也打不著。而當我們讀完最後一句的時候,才明白它的妙用。這就是轉折的妙處,這就是波瀾。從撿拾廢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認前朝,進而想到東風,於是假設,最後妙結,這之間包含了作者的巧妙構思,令人歎服。——江南雨/文

下一講:絕句的構思(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