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火炮比陸地的火炮厲害嗎?

用戶3708573182

要說艦炮,那毫無疑問,二戰時期的“大艦巨炮”觀念和粗壯的炮管之霸氣深入人心。那麼下面問題來了,艦炮真的比地炮厲害?

其實呢,艦炮也可以是地炮發展而來,上圖的火力支援艦上,就裝備了5座雙聯25管122毫米火箭發射器,雖然總體技術跨越不大,但是這畢竟是“艦炮”。\t二戰時期的艦炮,主炮往往都才有儘可能大的口徑,所以人工裝填就不能使用,需要自動裝彈機。然而美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卻幾乎從裝填,發射,退殼拋殼,再裝填都是自動化。這就造成戰列艦造價飆升。不過,可以視為第一代使用自動裝彈機的火炮。

如今的艦炮雖然口徑不大,往往在155毫米以下,屬於自動艦炮。最為著名的是“奧托”76毫米全自動艦炮,北約及除北約之外的一些小國都裝備有這種全自動艦炮。而中國臺灣地區的“海軍”,裝備的“成功級”護衛艦的艦體中後部就裝備有一門。中國目前在056系列輕型護衛艦,054系列中型護衛艦都裝備了H/PJ26型艦炮,該炮屬於俄羅斯生產的AK176M型艦炮的改進版。擁有對空首發命中的能力,最大射速達到了120發/分。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直接用淡水降溫,否則如此高的射速往往會讓炮膛產生極高的溫度。


浩漢防務論壇

這個問題分為幾方面:

先說常見的艦炮與陸炮對比

對於陸炮,不管是牽引式還是自行式,口徑多為203毫米以下,各國主力的遠程支援火炮口徑多為155毫米以下。受限於其平臺大小,一般以人力裝填或半自動裝填為主,沒有冷卻裝置,射速相對較慢,以半自動裝填的M109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為例,爆發射速為每分鐘八發,持續射速也就每分鐘3-4發甚至更低;即便是採用自動裝彈機的主戰坦克,如勒克萊爾,其120毫米坦克炮的射速也就是每分鐘12-15發。


而對於艦炮,由於其平臺較大,一方面可以採用大口徑火炮,例如火炮時代一水356毫米以上口徑的戰列艦主炮,大和的460毫米主炮炮彈重達1.4噸,遠非陸炮那些小管子可比。

另一方面,現代艦炮雖然口徑與陸炮相仿,但是由於平臺限制較小,可以採用自動裝彈機、水冷及長倍徑炮管等,其射速和威力遠非陸炮可比,例如歐美軍艦上常見的奧托76毫米艦炮射速高達每分鐘120發,我海軍130毫米主炮射速也高達每分鐘40發,且可以長時間保持。從第二和第三張圖的對比也可以看出,同樣是130毫米口徑火炮,陸炮和艦炮的體積差異有多大。


當然,也有極端情況

這世界上總不缺少極端情況,艦炮有大口徑,陸炮發起瘋來也不差。二戰時期的列車炮就是個典型,例如著名的古斯塔夫大炮/多拉大炮,口徑達到800毫米,全炮重1300噸,彈重4-7噸,射程38-47千米。

當然,口徑大歸大,實際效果就呵呵了。

還有天才布爾博士的”巴巴多斯大炮“,其將兩根戰列艦用的16英寸炮管頭尾對接並鏜大口徑,最終造出口徑424毫米、長36米的巨炮,以2100米/秒的初速、15000g的過載將190千克的炮彈打到180千米的太空,模擬計算表明,如果採用火箭增程彈,甚至可以將214公斤的增程彈打到2570千米以外。而其後續主持設計的火炮中,還包括口徑1000毫米的”巴格達大炮“,可惜,隨著其被刺殺,也就永遠消亡了。


深藍防務

目前也不是這個樣子的。

火炮的威力與自身重量成正比,由於陸地上運輸和移動的問題火炮很難做到很大。主要因為要考慮機動性的問題所以陸地上的炮有一個基本特性就是——拖得動。

相反在軍艦上,很容易將一門3連裝火炮做到4000噸以上。所以在軍艦上的大炮顯得很大,因此火炮威力很厲害。

而鉅艦大炮時代的時代是在二戰中後期出現的,在此之前真的不好說。

德國閃擊法國的時候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繞過了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法德邊境地區修建的一系列防禦要塞。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

是由大大小小的二十八個要塞組成綿延數百公里的防禦工事。說到大炮就會必然說到防禦要塞。防禦要塞主要主要負責區域性的點防禦扼守要衝對敵人的行進進行阻擋。

很簡單的一個事實要塞是固定的。因此在固定不動的要塞炮位上的火炮往往造的比同時代的艦炮還要巨大。

圖為1901年美國海岸要塞普遍裝備的M1890型305mm要塞炮。在同時期的各國艦隊所使用的艦炮尺寸並沒有達到305mm。

後期的海參崴要塞炮口徑則達到了350mm,射程35公里。也遠超當時艦炮的規格。

從二戰初期要塞炮的結構上來說和艦炮基本相同。也是採用了炮塔和下部的輸彈機結合的形式。

而且裝甲設施更加完備、儲彈量亦十分巨大。

只不過由於陸軍空軍的配合作戰以及陸軍機動性的不斷提高,要塞在戰爭中由於無法移動因此很多戰事中都採取繞過要塞的戰術方式,所以從越戰最後一次要塞戰以後要塞就漸漸的淡出了戰場陸續成為了一個個旅遊景點。

但要注意的是要塞炮尤其是海岸要塞炮基本上都強於普通艦炮。


軍武數據庫

是滴!!理論上艦炮可以做到無限大!!只要艦船能受得了!因為艦炮跟隨艦船一起移動,只考慮船的承受能力就可以了!

陸地火炮則不同,必須要跟隨部隊運動,太大口徑的火炮要專門修建鐵路,還要將大炮拆分,移動到目的地再組裝,才可以投入戰鬥!

1948年,遼瀋戰役開始,戰役的勝敗取決於塔山阻擊戰!國軍的重慶號巡洋艦參加戰鬥,大口徑的艦炮給解放軍造成極大傷害!

新中國成立後,一名四野的將軍看到已經起義的重慶號艦長桂永清,走上前就當胸打了一拳說道:當年你一發炮彈能打掉我一個排!

可見艦炮的威力!
赫赫有名的密蘇里戰艦,大口徑艦炮齊射,竟能讓這艘45000噸的戰艦平移3--5米!!!


陪老虎

一般情況下艦炮比陸炮厲害很多。主要原因是艦炮的口徑一般都比陸炮大,射程也比較遠,並且艦炮發射的大多數是具有穿甲和破甲能力的炮彈。因此,一對一對射的話艦炮基本上贏定了陸炮。如果能打成平手的話估計要口徑基本相同的2門或2門以上的陸炮才能抵住一門艦炮。由於艦炮有艦體作為移動平臺,所以以前的艦炮可以做得口徑儘量大(最大的可以達到400毫米以上),射程也儘可能遠,所以威力會做得很大。而陸炮由於要考慮火炮的機動性,所以口徑不可能做得很大,否則太笨重不好移動,因此陸炮一般不會超過155毫米。總而言之,以前的艦炮和陸炮的對比,艦炮的威力主要體現在口徑上 ,而不是數量上,陸炮的威力主要體現在數量上,而不是口徑上(當然少數固定的岸防炮和不一般的火箭炮可以例外)。陸炮打贏艦炮的例子就比如渡江作戰時解放軍陸岸炮群打癱長江上的英國巡洋艦炮等。現在由於發展了導彈等更先進的遠程轟炸武器,所以一般的大口徑艦炮和陸炮都退居二線了。現代艦炮的口徑更是大大縮小了,一般都是155毫米以下,但是都做成了射程遠威力大的速射炮來尼補口徑的不足。而陸炮基本上仍保持較大的口徑,但很多也做成了自行火炮方式來提高機動性。


商城維修藝術

分時間段的。

在沒有高質量空軍轟炸機之前陸地要塞炮可以不考慮機動問題,這時候陸炮碾艦炮,畢竟發射環境陸炮更好,雙方對轟陸炮能扛,艦炮挨一發就要完蛋(雖然艦炮是移動目標不好打但人要塞炮可以分散陣地)。

但大型轟炸機的出現讓要塞炮必須考慮機動,為了機動只能犧牲口徑。沒有代差的情況下,一戰(包括一戰)前陸炮碾艦炮,二戰開始艦炮碾陸炮。

話說大型轟炸機出現後艦炮陸炮都只能唱涼涼了,幹掉你的不是同行而是新事物這話對大口徑炮也一樣。


縱橫的百家

艦載火炮比陸地火炮厲害多了,現代軍艦上的火炮貌似口徑不大,一般就在100毫米上下,但準備時間短,持續時間長,射速驚人,幾乎能做到幾發炮彈落在同一個彈中點,功夫了得。

艦炮可以用於射擊水面、空中和岸上目標的火炮。既可用於射擊海上和岸上目標,還可用於攔 截飛機、導彈等來襲的空中目標。艦炮按口徑,分為大口徑艦炮(152 -406毫米)、中口徑艦炮(76-130毫米)和小口徑艦炮(20-57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飛機 和導彈迅速發展,大口徑艦炮的作用有所降低,但中、小口徑艦炮仍 繼續發展,小口徑艦炮成為攔截來襲導彈和低空飛機的有效末端防禦 武器。

現代艦炮多數為中、小口徑全封閉全自動艦炮。中口徑艦炮最 大射程12-28千米,單管發射率為45-90發/分,有的達120發/分;小 口徑艦炮最大射程為3-14千米,多管發射率可達3000-4000發/分。艦 炮普遍與火控系統連接使用,採用脫殼穿甲彈、近炸引信預製破片彈、 末段制導炮彈和火箭增程彈。

陸地上的火炮做不到如此高的射速,而艦炮因為有冷卻系統,所以可以持續高速射擊,有的還有專用火控雷達自動捕捉目標,自動射擊,自主化程度很高,打活動目標是他的拿手好戲,當然其造價不菲,陸地火炮差他一個數量級。


浩蕩揚子江

主要還是戰爭形態發生的改變,陸地上除了鐵路機動,沒有辦法承載這麼大的火炮,如果建要塞炮,那麼座標是死的,一旦開戰,首先就成為攻擊目標!

而戰列艦也已經被時代淘汰,其目前只能在己方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的前提下進行火力打擊支援任務


大李老李和小李1001

陸地的火炮口徑的大小與機動力成反比,口徑越大機動力越差。所以要在口徑和機動力之間找一個平衡點。所以陸地炮主流口徑為155毫米的,而艦載火炮有戰艦這個平臺,戰列艦主炮356毫米都很平常,大和號主炮46o毫米。陸地炮有著名的德國古斯塔夫巨炮,口徑8oo毫米,操作這門炮需要2ooo人,光準備工作要1個星期。實戰意義不大。所以說有實戰價值還是艦炮火力、威力大。


天河水鄉

再厲害的艦炮也轟不贏岸炮,艦炮口徑再大也彌補不了數量上的優勢,一艘軍艦最多也就十幾門火炮,而一個岸防炮陣地的數量少說幾十門,岸炮陣地多則五六個少則兩三個,你打人家一炮人家幾十炮打過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