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八谈:投资理财的理念

知行八谈:投资理财的理念

投资理财的理念(节选)

◆◆

1.

金钱面面观

金钱是什么?自古及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视之如粪土,有人视之如生命。

莎士比亚说:“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富兰克林说:“钱财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而只属于享用它的人。”

马克·吐温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感到世界上一切都生气勃勃、趣味无穷,那才需要钱财啊。老天爷为什么不把通常的过程颠倒一下,让多数人首先获得财富,慢慢把它花掉,然后让他们在不需要再有钱的时候,变成一个穷光蛋死去呢?”

鲁迅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知行八谈:投资理财的理念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对金钱的看法。但是不管如何看它,金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获取金钱是我们生存的手段,不是目的。人可以贫穷而幸福,也可以富有而幸福。人可以贫穷而痛苦,也可以富有而痛苦。如果金钱能代表快乐,世界上的穷人应该都痛不欲生,可事实上自杀的富人也屡见不鲜。

在现代社会中,金钱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有了钱,就可以得到物质享受,于是它就有了一种令人疯狂的魔力。在有的人眼里,金钱是万能的,只要有了钱,就会有一切。

钱不是万能的。我们的生活绝不是只要拥有高档的物品就一切美满了,因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享受,精神上的愉悦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更为重要。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青年甘愿放弃城市的优裕生活,到延安去睡土炕,吃小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许多侨居海外的科学家,舍弃洋房、汽车,回国住集体宿舍,骑自行车,薪金少了,物质生活水平降低了,却感到很幸福。

知行八谈:投资理财的理念

一个人即使有很多钱,精神世界如果是空虚的,或者生活并不自由,也不会有幸福,有时甚至万分痛苦。《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生长在一个门第显赫、极为富贵的封建官僚家庭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侈生活。按理说他是很幸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为封建礼教所禁锢,没有自由,并不幸福。古罗马皇帝尼禄富甲天下,他的富有、尊贵却导致他兽性大发,弑母戮师,甚至荒唐到火烧罗马城,最后众叛亲离,绝望自杀。

▍感悟小语>>>

钱,可以买到房子,却买不到家;可以买到婚姻,却买不到爱情;可以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可以买到医疗,却买不到健康。

2.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增广贤文》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不是坏东西,正人君子也希望拥有财富,但获得财富的方法,要符合道德和法律。

很多人渴望富有,但又不想付出。有这样一个寓言:有个人每天都在菩萨塑像前祷告,求菩萨保佑中大奖。时间长了,菩萨显灵了,对他说:你老让我保佑你中大奖,你总得买张彩票吧!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致富首先要有行动。如果光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付诸行动,怎么可能实现目标呢?

如果你想给世界上以正道致富的人找出一个共同点的话,你会发现,他们都热爱工作,并且他们的工作效率要比一般人高得多。努力工作、心无旁骛、充满激情是这类人的共同特征。如果你想和他们变得一样富有,就得付出同样艰辛的劳动。贫穷值得同情,但不值得赞美。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致富就要努力工作。思考是更高一级的劳动,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机会。有些人一心想成为富人,但是工作之余,整天上网玩游戏,呼朋唤友喝闲酒,从来不会有成为富人的机会。看到身边的人致富了,老说某某从前怎么怎么不如我之类的话,羡慕嫉妒恨,只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天道不公。

知行八谈:投资理财的理念

富人善于思考,从不轻易浪费机会。他们也看电视,也上网,也喝酒,但他们无时不在为致富寻找机会。他们总能把握先机,出奇制胜,趁机取财。他们所做的事,谁都有可能做到,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做。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人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一跃成了富人。

也有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走上邪路。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靠歪门邪道挣钱,活得不会踏实。据某贪官交代,随着自己财富的增加,越来越提心吊胆。白天看见警察就心慌,夜里睡觉不能听到警笛响,后来变得夜里听到狗叫就害怕。如此哪有幸福可言?财富再多又有何用?

理财需要付出劳动。财富不会自己找上门,任何人要想获得财富,必须付出努力。财富一方面来自辛勤的劳动,另一方面靠科学打理。

富有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许多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贫穷。他们不是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量力而为,也不通过投资理财增加自己的财富,却总是抱怨收入太低,其结果入不敷出,越来越穷。

如果换一种生活方式,量入为出,有计划地做一些积累和投资,成为富人只是时间问题。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每月存775 元,年收益率12%,60 年后这笔钱就能变成1 亿元。也许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收益率也达不到12%,但是积累百万元,总该没问题吧。只要坚持,谁都可能成为百万富翁。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生活富足是没有问题的。

2000 多年的封建官场中,有的官员贪婪成性,敛财无数,下场悲惨,如和珅;有的官员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清苦凄惨,如海瑞;有的官员为民请命,不贪不占,生活富足体面,如马丕瑶。第一类官员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第二类官员官德可嘉,百世传颂;第三类官员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不乏可借鉴之处。

晚清“百官楷模”马丕瑶,同治元年进士,历任山西平陆县令、贵州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广东巡抚等职。马丕瑶无论是做官还是做人都到了极致。为官,不仅清正廉洁而且敢作敢为,无论官大官小,对民亲,对友厚,疾恶如仇,勤政爱民,百姓称他“马青天”,皇上赞他“百官楷模”。“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是马丕瑶做人做官、治家教子的秘诀。

马丕瑶为子是个孝顺的儿子,为父是个称职的父亲,为友是个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挚友。马丕瑶不仅兴办实业,富甲一方,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被誉为“一门双进士,三代五俊杰”。他共有四子三女,多远见卓识,在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长子马吉森,开河南地方民族工业之先河,是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次子马吉樟,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湖北按察使、袁世凯总统府内史、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等职,不但思想新、学问深,而且品德高、书法好;女儿马青霞被光绪帝封为“一品诰命夫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国同盟会会员,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秘书,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美名。

知行八谈:投资理财的理念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世称“三绝”,“难得糊涂”流传至今。他出身书香门第,康熙五十五年(1716)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50 岁起先后任范县、潍县知县计12 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为官时对遭遇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引起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郑板桥辞官归家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靠卖画谋生。由于他非常旷放,仅凭借自己的喜好作画,对得来的润笔费也不打理,而是 “不废声色,所得润笔钱随手辄尽”。郑板桥晚年生活清苦,饱尝酸甜苦辣。

新时代,我们既要旗帜鲜明地高压反腐,坚持有贪必肃,“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也不希望官员都过苦行僧式的生活。如果一个官员连家人都养活不好,他可能是个好官,但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笔者所提倡的是廉洁自律、生活自足,即在做好官的同时,诚实劳动,合法理财,不贪不占,生活体面,追求做好官与居家幸福兼得与双赢。

▍感悟小语>>>

理财如怀孕,时间短了不显,时间长了就看出来了。

以上文字摘自刘士欣《知行八谈》第六篇

知行八谈:投资理财的理念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