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八談:投資理財的理念

知行八談:投資理財的理念

投資理財的理念(節選)

◆◆

1.

金錢面面觀

金錢是什麼?自古及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視之如糞土,有人視之如生命。

莎士比亞說:“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只要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尊貴的,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富蘭克林說:“錢財並不屬於擁有它的人,而只屬於享用它的人。”

馬克·吐溫說:“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感到世界上一切都生氣勃勃、趣味無窮,那才需要錢財啊。老天爺為什麼不把通常的過程顛倒一下,讓多數人首先獲得財富,慢慢把它花掉,然後讓他們在不需要再有錢的時候,變成一個窮光蛋死去呢?”

魯迅說:“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飯前和飯後,也往往有些差別。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裡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後,再來聽他發議論。”

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則增其過。”

知行八談:投資理財的理念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對金錢的看法。但是不管如何看它,金錢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獲取金錢是我們生存的手段,不是目的。人可以貧窮而幸福,也可以富有而幸福。人可以貧窮而痛苦,也可以富有而痛苦。如果金錢能代表快樂,世界上的窮人應該都痛不欲生,可事實上自殺的富人也屢見不鮮。

在現代社會中,金錢滲透到人們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有了錢,就可以得到物質享受,於是它就有了一種令人瘋狂的魔力。在有的人眼裡,金錢是萬能的,只要有了錢,就會有一切。

錢不是萬能的。我們的生活絕不是隻要擁有高檔的物品就一切美滿了,因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質享受,精神上的愉悅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更為重要。抗日戰爭時期,許多青年甘願放棄城市的優裕生活,到延安去睡土炕,吃小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許多僑居海外的科學家,捨棄洋房、汽車,回國住集體宿舍,騎自行車,薪金少了,物質生活水平降低了,卻感到很幸福。

知行八談:投資理財的理念

一個人即使有很多錢,精神世界如果是空虛的,或者生活並不自由,也不會有幸福,有時甚至萬分痛苦。《紅樓夢》裡的賈寶玉生長在一個門第顯赫、極為富貴的封建官僚家庭裡,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奢侈生活。按理說他是很幸福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為封建禮教所禁錮,沒有自由,並不幸福。古羅馬皇帝尼祿富甲天下,他的富有、尊貴卻導致他獸性大發,弒母戮師,甚至荒唐到火燒羅馬城,最後眾叛親離,絕望自殺。

▍感悟小語>>>

錢,可以買到房子,卻買不到家;可以買到婚姻,卻買不到愛情;可以買到鐘錶,卻買不到時間;可以買到醫療,卻買不到健康。

2.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增廣賢文》中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錢不是壞東西,正人君子也希望擁有財富,但獲得財富的方法,要符合道德和法律。

很多人渴望富有,但又不想付出。有這樣一個寓言:有個人每天都在菩薩塑像前禱告,求菩薩保佑中大獎。時間長了,菩薩顯靈了,對他說:你老讓我保佑你中大獎,你總得買張彩票吧!這個寓言告訴我們,致富首先要有行動。如果光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付諸行動,怎麼可能實現目標呢?

如果你想給世界上以正道致富的人找出一個共同點的話,你會發現,他們都熱愛工作,並且他們的工作效率要比一般人高得多。努力工作、心無旁騖、充滿激情是這類人的共同特徵。如果你想和他們變得一樣富有,就得付出同樣艱辛的勞動。貧窮值得同情,但不值得讚美。天上不會掉餡餅,想致富就要努力工作。思考是更高一級的勞動,善於思考的人才能發現機會。有些人一心想成為富人,但是工作之餘,整天上網玩遊戲,呼朋喚友喝閒酒,從來不會有成為富人的機會。看到身邊的人致富了,老說某某從前怎麼怎麼不如我之類的話,羨慕嫉妒恨,只嘆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天道不公。

知行八談:投資理財的理念

富人善於思考,從不輕易浪費機會。他們也看電視,也上網,也喝酒,但他們無時不在為致富尋找機會。他們總能把握先機,出奇制勝,趁機取財。他們所做的事,誰都有可能做到,但是,大部分人都沒有做。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人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會,一躍成了富人。

也有人為了金錢,不擇手段,走上邪路。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靠歪門邪道掙錢,活得不會踏實。據某貪官交代,隨著自己財富的增加,越來越提心吊膽。白天看見警察就心慌,夜裡睡覺不能聽到警笛響,後來變得夜裡聽到狗叫就害怕。如此哪有幸福可言?財富再多又有何用?

理財需要付出勞動。財富不會自己找上門,任何人要想獲得財富,必須付出努力。財富一方面來自辛勤的勞動,另一方面靠科學打理。

富有是一種生活方式,但許多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貧窮。他們不是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量力而為,也不通過投資理財增加自己的財富,卻總是抱怨收入太低,其結果入不敷出,越來越窮。

如果換一種生活方式,量入為出,有計劃地做一些積累和投資,成為富人只是時間問題。有人算過一筆賬,如果每月存775 元,年收益率12%,60 年後這筆錢就能變成1 億元。也許你沒有足夠的時間,收益率也達不到12%,但是積累百萬元,總該沒問題吧。只要堅持,誰都可能成為百萬富翁。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生活富足是沒有問題的。

2000 多年的封建官場中,有的官員貪婪成性,斂財無數,下場悲慘,如和珅;有的官員兩袖清風,一塵不染,清苦悽慘,如海瑞;有的官員為民請命,不貪不佔,生活富足體面,如馬丕瑤。第一類官員千夫所指,萬人唾棄;第二類官員官德可嘉,百世傳頌;第三類官員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不乏可借鑑之處。

晚清“百官楷模”馬丕瑤,同治元年進士,歷任山西平陸縣令、貴州按察使、廣西布政使、廣西巡撫、廣東巡撫等職。馬丕瑤無論是做官還是做人都到了極致。為官,不僅清正廉潔而且敢作敢為,無論官大官小,對民親,對友厚,疾惡如仇,勤政愛民,百姓稱他“馬青天”,皇上贊他“百官楷模”。“不愛錢,不徇情,我這裡空空洞洞;憑國法,憑天理,你何須曲曲彎彎”,是馬丕瑤做人做官、治家教子的秘訣。

馬丕瑤為子是個孝順的兒子,為父是個稱職的父親,為友是個敢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摯友。馬丕瑤不僅興辦實業,富甲一方,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被譽為“一門雙進士,三代五俊傑”。他共有四子三女,多遠見卓識,在近代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長子馬吉森,開河南地方民族工業之先河,是一位著名的企業家;次子馬吉樟,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湖北按察使、袁世凱總統府內史、北洋政府總統府秘書等職,不但思想新、學問深,而且品德高、書法好;女兒馬青霞被光緒帝封為“一品誥命夫人”,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中國同盟會會員,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秘書,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美名。

知行八談:投資理財的理念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詩、書、畫世稱“三絕”,“難得糊塗”流傳至今。他出身書香門第,康熙五十五年(1716)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50 歲起先後任範縣、濰縣知縣計12 年。“得志加澤於民”的思想,使得他在為官時對遭遇連年災荒的平民百姓採取了“開倉賑貸”“捐廉代輸”等舉措,引起貪官汙吏、惡豪劣紳的不滿,被貶官。鄭板橋辭官歸家時,“一肩明月,兩袖清風”,靠賣畫謀生。由於他非常曠放,僅憑藉自己的喜好作畫,對得來的潤筆費也不打理,而是 “不廢聲色,所得潤筆錢隨手輒盡”。鄭板橋晚年生活清苦,飽嘗酸甜苦辣。

新時代,我們既要旗幟鮮明地高壓反腐,堅持有貪必肅,“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也不希望官員都過苦行僧式的生活。如果一個官員連家人都養活不好,他可能是個好官,但絕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筆者所提倡的是廉潔自律、生活自足,即在做好官的同時,誠實勞動,合法理財,不貪不佔,生活體面,追求做好官與居家幸福兼得與雙贏。

▍感悟小語>>>

理財如懷孕,時間短了不顯,時間長了就看出來了。

以上文字摘自劉士欣《知行八談》第六篇

知行八談:投資理財的理念

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