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淮北平原農耕文化基因!民俗守護者李玉龍七年搜尋1500件舊物

作為一名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李玉龍對農村使用的傳統農具很感興趣。

尋覓淮北平原農耕文化基因!民俗守護者李玉龍七年搜尋1500件舊物

淮北平原農民使用的耕地工具

2010年的一天,李玉龍到一個村子走訪時,聽到幾個孩子在背誦課文,“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你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好奇之下,李玉龍問道。幾個孩子聞言紛紛點頭,但是,誰也不清楚木蘭織布時所用織機的樣子。

“小時候母親織布到深夜,‘唧唧唧唧’的織布聲就是我的催眠曲,老人家辛勤織布的畫面讓我終身難忘,心存感恩。”李玉龍心裡頓時“咯噔”一下。

尋覓淮北平原農耕文化基因!民俗守護者李玉龍七年搜尋1500件舊物

頂子床

據介紹,我市地處淮北平原,農耕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然而,隨著近幾十年來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傳統的民俗和農耕生產生活方式漸行漸遠,甚至出現了斷層。

“當暑理絺服,持寄與行人。”“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李玉龍認為,這個斷層的存在不僅讓我們的很多古詩詞變得難以理解,而且讓艱苦奮鬥、勤勞樸實等農耕文化的精髓無法傳承。

為此,李玉龍自掏腰包2萬多元,利用閒暇時間走西村串東村,發現木犁、獨輪車等老物件就購買下來,保護收藏。

尋覓淮北平原農耕文化基因!民俗守護者李玉龍七年搜尋1500件舊物

木質大車以前是重要的運輸工具

李玉龍的搜尋工作得到太和縣三堂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他們決定建設一個以平原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搶救性地收集、存留和展示傳統農耕民俗文化遺物。

尋覓淮北平原農耕文化基因!民俗守護者李玉龍七年搜尋1500件舊物

2014年三堂鎮民俗農耕文化博物館建成,當時有展品300多件。

博物館建成後,李玉龍的心越來越緊迫。據介紹,淮北平原的農耕用具或民俗器具多為木質或陶瓷製品,十分容易毀壞。

由於近幾十年來農村和農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民俗農耕文化用具失去了應有的作用,被農民長期遺棄在院落或老屋中,風吹日曬雨淋蟲蛀,很多物品已經湮滅在時間的長河裡。

尋覓淮北平原農耕文化基因!民俗守護者李玉龍七年搜尋1500件舊物

淮海戰役時淮北地區農民給解放軍運送補給就是用這種車子,當時叫做紅車。

目前三堂鎮民俗農耕文化博物館收藏的民俗農耕舊物件已達1500餘件,較為完整地勾勒出近百年來淮北平原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發展軌跡。

尋覓淮北平原農耕文化基因!民俗守護者李玉龍七年搜尋1500件舊物

尋覓淮北平原農耕文化基因!民俗守護者李玉龍七年搜尋1500件舊物

尋覓淮北平原農耕文化基因!民俗守護者李玉龍七年搜尋1500件舊物

尋覓淮北平原農耕文化基因!民俗守護者李玉龍七年搜尋1500件舊物

尋覓淮北平原農耕文化基因!民俗守護者李玉龍七年搜尋1500件舊物

李玉龍和同事利用節假日、雙休日等,將博物館免費向社會開放,三年時間兩萬人來博物館尋根。(記錄者 曹亞偉 方克奎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