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鄉野讀書人怎樣瞭解朝廷的官職制度?

李亞東

這是《古今源流至流》講“軍事制度”的部分,喜歡軍事可以去看看喲!以前考科舉,那真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間萬象的。


這是《唐六典》中講“戶部”的內容,詳細地列明的戶部的官員編制,尚書也就部長一人,侍郎也就是副部長二人,郎中,也就是司長二人,員外郎也就是副司長二人,主事相當於科長,有四人,這些都是“官”,是公務員編制的,後面令史、書令史只是打雜的,相當於編制外的勞務人員。


另外除了讀書以外,古代在鄉村中還會定期舉行“鄉飲酒禮”,就是找當地有學問的人來主持宴會,期間退休官員和在任官員以及政府的辦事人員、讀書人、村民等等都要來參加,中間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宣讀朝廷的律令,而朝廷的律令中也許多是跟官制有關的,參加這樣活動,也大概可以知道朝廷的官職有哪些。


只愛潘多拉

簡單說,古時候鄉野讀書人並不很瞭解朝廷的職官制度!他們瞭解一些,主要渠道依據具體時代而不同。但大致有以下幾種渠道

(1)各種國家文書及其衍生:張榜的告示、石刻,後來甚至有邸報新聞這樣的通訊方式;

(2)漢以來的居官圖、升官圖等遊戲;

(3)歌謠、詩文以及後來的戲曲小說等;

(4)通俗類的知識書,比如中古的類書、宋以來應試備考的小書。

(5)直接與地方官員來往。


1

先說一下他們並不非常瞭解。

我們知道《水滸傳》影響很大,其中關於宋代職官的內容,有不少疏漏。比如宋江最後當了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宋代州一級行政單位其實並沒有安撫使這個差遣。宋代的官制本身就很複雜,普通讀書人、聽書人不瞭解也很正常。

往前推一些,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很難了解當下職官制度中的微妙之處。比如,我們知道尚書省六部,吏部因為是管人事的,所以比較厲害,魏晉以來,吏部尚書其實就比其他各部尚書尊貴,比如從工部尚書遷吏部尚書,就是升了。但到了帝國的偏遠地區,大家未必知道、也未必認可這樣制度安排。

這其實和我們今天一樣的,普通人對國家制度的瞭解很有限。以前有個節目採訪了現在的美國人,發現他們大多數都不知道總統其實不是直接選舉出來的……

2

我們今天對國家制度有所瞭解,主要是因為看新聞。宋以後,邸報越來越發達,這就是當時的新聞報紙。尤其到了清朝,很容易買到,足不出戶,就可以瞭解國家的人事調動。

但宋及以前,這樣的信息渠道還不發達。但畢竟國家的政令要下達,相關的文件通過榜文等形式到達地方,大家對當下制度就能有直接的瞭解。

這其中尤其重要的媒介是各種石刻。我們知道古代地方上有各種石碑,現在去很多地方旅遊還可以看到。這既是一種政治景觀也是一種傳遞資訊的方式。死去名人的神道碑豎在地方上,大家就能看到他的升官途經。官員還有德政碑,大家也可以因此知道他具體的官銜和之前的履歷。還有,朝廷給一個廟

賜額、或者冊封一個地方神,有一個制書,這個文書刻石了以後就站在廟門口,大家來廟會的時候就能看到——這種文書的最後就有一大堆官銜。

古代的好奇寶寶認真看了,就能掌握一些職官信息。

3

我們今天很多人,知道師長、旅長、團長、營長這樣的序列,不是因為新聞電視,主要是因為軍棋。古代也是,各種升官類小遊戲很發達。現在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明代升官圖,類似的遊戲漢代就有了。下圖是出土漢簡中的官職類小遊戲:

不過,就像今天的遊戲、網絡小說之類的,這裡面的職官制度很多是不對的——上文中我們已經看到《水滸傳》中連宋江招安以後的官職都搞不對……這不僅僅是鄉野讀書人學習、瞭解職官制度了,而是他們在參與想象職官制度。

4

比如我們今天想要了解國家制度,大概不會真的買一些大部頭的書來看,首先會上網搜一搜百科啦、問答網站之類的。古代普通讀書人,如果家裡條件不太好,要找到一套《通典》之類的制度書都會比較困難;官宦人家即使家裡有這樣的書,很多時候也懶得看。於是他們就會看更加通俗、有用的工具書。

中古時期,類書就很重要。這些書不是告訴你職官制度是怎麼運作的,而是告訴你各種典故。你要寫個詩,要對仗,馬上可以用起來。唐的吏部選,宋代的科舉,就有策論部分,會考各種時政問題。白居易就寫過這樣的一道模擬題:水災了,怎麼辦?再舉個宋代的真題:歷代夷狄都是個問題,現在怎麼辦最好?(1082年)要回答這些問題,對國家制度必須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所以實際上官宦人家有很大的優勢,畢竟可以直接問家裡人。普通考生要有所瞭解,那怎麼辦呢?就可以買教輔,報名補習班。我們知道永嘉師傅,在當時就是黃岡一樣的存在,他們出了一個書,孝宗賜名八面鋒,後來以永嘉先生八面鋒刊刻大賣——簡單說就是不管什麼考試文章,永嘉先生教你寫。

有了這些信息渠道,普通的讀書人至少有一些機會考中。當然真的要了解當時官職制度,就要靠自己摸爬滾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