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各朝代茶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mllmtv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久遠,可以追溯到神農氏時代了。作為中國人,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從小我們就耳熟能詳了。而茶在《茶經》中記載寫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可以說明茶在神農氏時期就已經有了。

而這其中還有很多傳說。有傳說是神農在野外煮水做飯的時候,掛起了一陣風,鍋裡落進了幾片樹葉,之後神農發現水變得微黃,喝下去很提神,還很解渴,以神農的經驗斷定這是一種藥。所以至今如福鼎白茶都有入藥之用。


還有記載是在三國以前時期。因為巴蜀地區自古就被稱為是中國茶文化的搖籃。三國時期的華佗就在《食經》中記載“苦茶久食,益意思”也記錄了茶的藥用價值。


之後三國後期出現了,茶餅的製作和飲用的記載。隨後就到了南北朝時期,那時候已經開始被寫入詩詞歌賦之中。唐朝是更是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其中《茶經》就對茶文化做了深度的探究。


到了宋朝時期,茶儀還被規定成禮制。皇帝、大臣、平民用茶都被分為等級。結婚都要敬茶獻茶。民間甚至還有了鬥茶的現象出現。


明清時期茶文化大力發展,得到普及。此時的蒸、炒、烘等各類茶相繼出現。茶的飲用方法也多了起來。


到了現代國家更是大力發展茶文化,尤其是近幾年各種弘揚茶文化的社團比比皆是。


白茶珺


古時候、各朝各代的茶文化,會根據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有所差異。根據沖泡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唐宋的碾煎法和明代以後的瀹飲法。



唐宋·碾煎法

唐宋對茶煎煮的大致步驟是:烤茶→碾碎羅末→燒水至二沸加鹽調成鹹味→舀出一瓢水,用竹夾攪動並投入碾好篩過的茶煮茶→至三沸時,倒回剛舀出的水止沸育成湯花→分茶至茶碗飲茶。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時期對水質的要求及煮水的過程極為重視。


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雖然沒有提到當茶末倒入湯心後是否繼續擊拂攪動,但可以斷定其會繼續擊拂攪動,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讓茶末徹底有效、快速地溶解於湯中,片刻至三沸而獲得茶湯精華。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點中,雖然沒有像陸羽那樣詳細記錄煮茶的過程,但他們的煮茶方法是同屬一脈的碾煎法。而宋徽宗在全文的二十篇中以最大篇幅記錄擊拂點茶的過程,可見其對擊拂點茶的重視程度。在記述注湯擊拂的七個層次,細緻地分析每個步驟,給予茶人從中得到不同層次的感官體驗,同時也得到細膩而極致的藝術審美。


或許是源於這樣的感官體驗與藝術審美,這一點茶方法被浙江餘杭的徑山寺保留至今,不同的是北宋背如劍脊的筅則演變成了今天的花朵狀。點茶隨後又被日本人從徑山寺引入日本,成為日本的茶道。然而,日本引入點茶後不但沒有簡化程序,反而是挖掘發揮使整個泡茶過程長達四個小時。



明·瀹飲法

明代的瀹飲法,已不再像唐宋的碾煎法那樣繁瑣。明代不再搗爛和加工茶餅,而是做青,主要是炒青之後直接保存備用。飲用時將茶葉投入壺中或茶碗中,用開水沖泡。瀹飲法簡便異常,自然地替代了唐宋的碾煎之法。


朱權在《茶譜》點茶的記述可以看出,明代初期依舊保留了宋代擊拂攪動茶湯的做法,其文字記載進一步明確了,北宋中後期茶人在盞中(茶碗)擊拂,而非唐時的釜中擊拂的史實。這種盞中擊拂的方式也被徑山寺得以保留。文中首次提到的燲盞也就是今時的溫杯,不但涉及投茶量與湯量的合理匹配,還涉及了當時茶人用花蕾入茶的飲茶習慣。


許次紓在《茶疏》烹點中記述的壺泡法頗具獨特,先湯後茶,又不完全相同於所謂的上投法。他沒有延用唐宋的擊拂茶湯,而是先將茶湯傾倒至以瓷盂之內,隨即又將茶湯再倒回壺中。這樣用茶湯的倒騰自然對撞的沖泡方式,其目的是“用以動盪香韻,兼色不沉滯。”這種對撞方法可謂是馬來西亞的“拉茶”鼻祖,同樣也在港式奶茶中得以引用。除此之外許次紓還首次運用三呼吸來為烹湯計時,相當於今天的10秒悶湯。這樣的壺泡法在當時可謂是大膽創新了。


<strong>


結束語

茶文化的演變是由複雜向簡便,厚重向小巧的發展過程。



鯤鵬茶社


我國古代茶文化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之下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時而興盛時而纖弱,時而高雅時而世俗。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變幻發展,茶文化的發展之路雖曲折坎坷,但茶文化仍在各朝代的更替過程中不斷地被傳承,並嬗變著新的形式。

  在我國,茶的應用可追溯到神農氏時期――唐代陸羽的《茶經》有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然而茶的發現和應用不能等同於茶文化的產生。“茶文化”的歷史始於被人們飲用之後超出其自然效應的範圍,逐漸演變出一種社會功用,並昇華成一種精神文化享受之後,正式萌芽於兩晉南北朝時期。

  1、兩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的萌芽

  茶開始發揮其社會功用並以一種文化的面貌出現,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然而,論其緣起,可追溯至漢代。

  秦漢以前處於發現和利用茶的階段。秦漢時期,茶作為風靡大江南北的重要商品而被廣泛傳播和飲用。漢代茶葉貿易的興盛將茶飲推向千家萬戶,而將茶提升為一種社會功用並以文化的角色出現,主要是漢代文人的功勞。

  飲茶自古為文人所好,漢代是我國第一個封建盛世,國力強盛,各民族文化大融合使得儒學、經學等各流派思想文化展現空前繁榮,各階層傑出的思想家、史學家、賦家與詞人不斷湧現。然而在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封建大一統的皇權專制制度之下,茶開始與儒家思想有了關聯,併成為文人追求“平等、仁愛”的精神知音。隨著文人飲茶之風的興起,飲茶亦因文人的氣質而逐漸變得更富有文化韻味,這也便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的萌芽做好了鋪墊。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廷腐敗,社會風氣奢糜。儒家提倡“儉”、“廉”以正身養性,而茶本身的清苦、質樸、自然的特質剛好與“儉”、“廉”的品德相一致,因此,有思想的政治家提出了“以茶養廉”以對抗奢糜之風。此時,飲茶已逐漸向一種提升人情操和精神境界的文化演變。以茶倡廉的做法開始受廉潔之士的喜愛。東晉陸納以茶待客、桓溫以茶代酒,是朝廷官員以茶養廉的典型代表;南朝齊武帝遺詔以茶祭祀並要求“天下貴賤,鹹等此制”的故事,正是帝王以茶表示簡樸的例子。自此,“以茶代酒”、“以茶養廉”一直是我們發揚廉潔、簡樸精神的優良作風。

  此外,南北朝時期,文化興盛,茶業興起,儒家、佛家、道家、清談家與玄學家之間的思想交融碰撞頻繁,然而各家皆少不了茶。隨著玄學和道教的興起,茶甚至已作為一種社會功用被廣泛引入宗教領域。南朝劉敬叔的《異苑》中曾提到剡縣陳務妻子以茶祭鬼魂的故事;陶弘景的《雜錄》中的“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寫的便是關於神仙飲茶以修養的故事。隨著茶與文化思想領域的關係日漸密切,茶文化亦隨之初現端倪。

2、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全盛時期,國家呈現空前盛世,經濟文化無比繁榮,國泰民安。我國茶業大興,飲茶習俗傳遍大江南北,舉國皆飲。這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其次,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還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


  唐代大興佛教,禪宗主張靜心、苦修和頓悟,茶之清苦於佛家坐禪悟道時產生的“止睡和靜氣凝神”等積極作用使得僧人飲茶成風。茶與禪宗精神聯繫日趨緊密,禪茶文化興起。唐代李鹹用的《謝僧寄茶》中以“空門少年初志堅,摘芳為藥除睡眼”描述了“以茶止睡”的功效;唐代封演的《封氏見聞記》卷六有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向仿效,遂成風俗。”由此可見,唐玄宗時茶已被佛家用於傳教,且茶與禪之間關係密切。

  唐代“茶聖”陸羽亦出生佛門,他將飲茶視為一種藝術行為與過程,創造了茶藝,並編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和茶文化專注《茶經》。《茶經》是茶文化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將“儒、釋、道”三教思想滲透於茶事的製作過程之中,融物質與精神為一體,以內容與形式結合的手法詮釋著茶文化的真諦。陸羽好友、著名茶人、詩僧皎然不僅以“九月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傳遞了自己對茶的情感,並道出了茶人超脫的精神品格以及茶與禪境之間的相通。此詩也是對陸羽《茶經》思想的詮釋。

  陸羽在《茶經》將茶事提升至精神層面,對茶人的品格和情操進行了定位,並提出將飲茶作為提升人精神品德和個人修養的手段,這為後世茶文化的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和研究依據。

  

  此外,每一階段茶文化的發展皆離不開文人的推動作用,唐代亦不例外。

  唐代科舉制度嚴格,詩風鼎盛,一來飲茶可以止睡凝神,二來以茶代酒可提神助興、醒文思、促靈感。文人雅士的好茶,自然而然加深了茶與自然山水、文學藝術之間的聯繫,也便促進了茶的藝術和文化性質。唐《鳳翔退耕傳》中關於會試奉茶以提神的記載:“元和時,館客湯飲待學士者,煎麒麟草。” (據史料記載,詩中“麒麟草”為道家對“茶”的稱謂);唐代著名詩人盧仝的《七碗茶詩》以“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來形容飲茶助興的神奇功效。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文中將茶文化總結為“茶十德”,即:“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亦是對茶的文化功用的總結。

  隨著不斷被挖掘著更深的文化內涵,茶文化已被正式烙上民族文化的印記,被提升為一門文化學。

  3、宋代――茶文化的成熟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承上啟下的轉折時期。它於傳承唐代經濟文化的基礎上開拓演進,形成了足以與唐代文化並肩屹立的宋文化。繼唐之後,不論是政治、科學、思想還是文學藝術領域, 都閃耀出了奪目的光彩,宋代文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這也是後世常將唐宋文化並稱的緣由。清代蔣士銓曾對宋文化評價道: “唐宋皆偉人,各成一代詩。宋人生唐後,開闢真難為。”;近代歷史學家陳寅恪亦於《鄧廣銘序》中寫道:“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唐朝茶文化是由文人和僧侶引領發展的時代,在宋代則不然。在經濟文化大蓬勃發展的推動下,中國茶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不斷成熟,製茶技藝亦更加精湛。

  宋代,歷代皇帝、上流社會王侯將相、達官貴人嗜茶成風,宮廷飲茶成為新的風尚。每有宮廷會試或宴會,以茶宴客(如圖2――宋徽宗的《文會圖》所示);皇帝與群臣之間亦常以茶饋贈以示恩寵和友好。因此,宮廷飲茶成為宋代茶文化發展的最大推動力。

  

  宋徽宗趙佶甚嗜茶,並著有《大觀茶論》,其以“陰陽相濟,則茶之滋長得其宜”、“谷粟之於肌,絲�之於寒,雖庸人孺子皆知,常需而日用,不以歲時之遑遽而可以興廢也。至若茶之為物,善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之可得而知矣。沖淡簡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而好尚矣。”等段落分別論述了茶的知識以及茶與人的精神世界之間的關係。《大觀茶論》中所談及的“清”、“和”、“淡”、“簡”、“靜”不僅體現了宋徽宗本人的茶道思想,也是中國茶道精神內涵的最早概括。

  除此以外,民間“鬥茶”活動的盛行也對茶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鬥茶”,又為“茗戰”,是我國古代以競賽的形式集體品評茶品質優劣的一種活動,即人們常說的“品茗大會”(如圖3)。宋人唐庚在《鬥茶記》中關於“鬥茶”的記載:“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亦有相關記載:“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策之精,爭鑑別裁之。”由此可見,鬥茶多為文人志士以作消遣或是閒士鬥富的手段。

  

  茶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物質享受,更能滿足人的思想與精神需求。茶在宮廷內地位的不斷提升以及民間“鬥茶”活動的開展,使得茶文化不僅演變為宮廷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了民間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門特色。自此,舉國內外的產茶、製茶、烹茶技藝亦有了極大提升,茶文化得到了跨步發展。

  由此可見,自宋代開始,茶文化的性質開始逐漸從清雅高尚向世俗轉變。

  4、元明清時期――茶文化曲折發展

  宋代末年,受社會官僚的奢靡之風的影響,以團茶為主流。因團茶多追求外表的精緻與奢華,茶風便日漸脫離了茶文化追求樸實、自然意境的初衷,茶文化的精髓呈現敗落趨勢。

  至元代,豪放粗狂的蒙古族統一中原,北民南遷,南方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皆受到極大衝擊。我國傳統茶文化思想更是受到影響,幾乎呈現中斷的狀態。直至忽必烈時期,因其喜好並熱衷學習中原文化,飲茶文化才得以逐漸復甦。然而宋朝末年流傳的“團茶”製作工藝精細而繁瑣,被蒙古族人視為繁文縟節因而團茶地位亦逐漸被散茶替代。隨著散茶的發展,飲茶文化逐漸走向民間。

  明朝時期,製茶技藝空前發展。朱元璋出生草寇,重視民間疾苦,主張與民生息,而團茶生產過程過度精細會增加茶農的負擔,於是下令廢除了團茶進貢制度。朝廷都不好團茶了,民間自然就不會大量生產,這也就促進了散茶的大力發展,團茶的再度被棄使得團茶技藝開始隕落。明初的飽學之士多以茶雅志,如著名的“吳中四傑”,四人琴棋書畫無不精通的才子卻都不得志,皆好茶。唐寅的《事茗圖》、《烹茶畫卷》、《琴士圖卷》等都是其以茶雅志的傳世茶畫。

  

  明末清初,茶文化發展鼎盛,逐漸由民間飲茶文化演變出茶俗與茶禮。隨著封建科舉制度的推行和朝堂的腐敗,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對現實失去信心和希望,喜歡飲茶以明志,市民泡茶館的嗜好使得茶館演變為各行各業好茶之人的聚集地,茶館文化是清代社會形勢的真實寫照與濃縮,茶館文化開始發展至高潮。然而,此時的茶文化僅限於閒玩且日漸市民化,原先茶人飲茶的高潔情操與理論精髓亦逐漸被拋棄。

  清朝末年,國家飽受帝國主義摧殘,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民不聊生。茶文化從文人引領的時代徹底地結束,飲茶主體由文人向平民轉化。在此時期,中國傳統的茶道精神和製茶技藝不斷衰退,茶文化精髓自此隕落。然而,正因如此,也便有了民間“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著名說法,我國茶文化開始正式走向千家萬戶。隨著茶與人們生活的日趨緊密,茶文化的主要精神開始被茶俗文化替代。飲茶、賞戲、會友等“茶館文化”大興。

  由此可見,元明清時期,我國茶文化總體呈現曲折發展態勢,茶文化的性質由文人茶向百姓茶演變、特徵由“雅”轉變為“俗”。隨著清末國家的衰敗,傳統茶文化精髓亦隨之日漸纖弱。


礤牙下


相傳茶起源於神農氏,距今四千多年,華夏文明有多久遠,茶文化基本就有多長遠,中國人對茶的應用早於文字、瓷器、絲綢,茶和中國人已相伴了四千多年,茶貫穿於整個華夏文明,可當之無愧稱為華夏之飲和民族之飲。

但中國人最先發現茶和應用茶不是以飲品的方式出現,而是以藥物的形式被發現,後又演變成一種食物(現雲南、福建一些地方還保留食茶的習慣),直到唐朝。隨著國力強盛,物質日趨豐富,文化空前繁榮,茶才正式成為一種飲品走入大眾生活,上自達官顯貴,下自百姓莫不趨之,到了宋朝更是把飲茶之風推到極至,北宋皇帝趙徽宗甚至還寫了本《大觀茶論》,不過唐、宋兩代飲茶方式複雜,花樣繁多,所以在茶文化裡就有了唐烹、宋點的飲茶方式,到了明朝,朱元璋推行勵行節約之政,飲茶方式被簡化,以散茶沖泡飲用,這種飲用方式一直流傳至今。



清揚茶話


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在西漢中期,茶已被當作飲料。到兩晉南北朝時期,飲茶習俗已傳播到國內大部分地區。唐代茶葉消費的興盛,極大的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中唐以後茶成為 “舉國之飲”,陸羽《茶經》的問世標誌著中華茶文化的形成。到了宋元時期,茶葉的生產和貿易空前發展,茶館業的興盛。茶具也有了長足的發展。茶詩,茶詞曲,茶事小說等在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明代是中國茶業發展和變革的重要時期,也是茶文化發展的又一鼎盛時期。清代中華茶文化走向曲折與衰弱。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茶產業持續快速的發展,古老的中華茶文化得到了弘揚和發展。自漢唐時代開始,中華茶文化開始對外傳播,並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方式相融合,衍生各國的茶文化。


娟子茶


1,萌芽於兩晉南北朝,(這時茶處於發現利用階段)

2,漢代,茶葉貿易開始興盛,從而將茶提升為一種社會功用並以文化的角色出現

3,唐代,國家經濟文化繁榮,國泰民安,佛教大興,為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陸羽的《茶經》為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與依據

4,宋代,“宮廷飲茶”“鬥茶”的出現,使茶文化日趨成熟

5,到了元明清,茶文化曲折發展,走向民間


Q7yan


感謝提問,手打原創。相傳茶葉起源於神農,茶葉的最先展現方式並不是飲用而是藥用價值,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從藥用價值演變成食用價值,又發展為飲用, 唐朝主要是團餅茶,以煮茶法為主,宋朝龍鳳團茶,以點茶發為主,明清散茶以撮泡茶為主。





汲志斌


不過紅茶從中國傳到歐洲大陸的時候,出現過一種把茶葉煮過之後,倒掉茶水加入細鹽,吃茶葉。肯定別有一番風味。


Juff2


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就有了,古時候茶最初是用來治病的,最開始都叫吃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