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追贬章惇,为何“海内称快”?

聊聊关于宋朝的那些事

章惇是北宋变法派,由王安石提拔起来,可以说是当时行政能力第一人。在新旧党争时代,章惇掌权时确实严厉打击过旧党,但只能说是权臣,不能说是奸臣。况且在宋哲宗病逝后,章惇是反对立宋徽宗的。如果能听从章惇的建议,或让章惇执掌宰相十年,北宋是不至于灭亡的。

而《宋史》却将这样一个治世能臣写入了《奸臣传》。《宋史》是由元朝编修,成书比较仓促,大部分采用了宋朝的史书资料。而南宋末年理学已经开始占据主流,而理学的祖师,如二程等人都是旧党,自然会对新党的章惇大加声讨。北宋灭亡,臣子们往往对君主掩过饰非,把责任推到奸臣身上,第一大奸臣就是蔡京。蔡京本是一个投机分子,在新党旧党中左右摇摆,投机取巧。蔡京曾经把章惇也列入了元佑党人碑。蔡京看到宋徽宗想恢复父兄变法,就假装变法,其实是敛财争宠。所以南宋的无知文人就把北宋灭亡的原因看作是变法导致的,把章惇列为奸臣。

(赵构)手诏曰:"惇诋诬宣仁后,欲追废为庶人,赖哲宗不从其请,使其言施用,岂不上累泰陵?贬昭化军节度副使,子孙不得仕于朝。"诏下,海内称快,独其家犹为《辨诬论》。

章惇本人就是一个胆子极大的人,与苏轼原来是好友,两人喝醉了就去看老虎。到山林时,马惊了,苏轼害怕了要回去,章惇不怕,使劲敲大石头,把老虎吓跑了。章惇家族的后人也比较硬气,皇帝下了诏书,还要反驳!

章惇唯一可以被称为奸臣的事件,就是“宣仁之诬”,在宣仁太后去世后,章惇上书要求贬为庶人,哲宗没有同意。但这个是不是诬陷,我们要根据史料分析。

宣仁太后是英宗的皇后高滔滔,她生的儿子是神宗、岐王颢、嘉王頵。

宋神宗38岁病逝,快死时还没有立太子,当时宋神宗的最大的儿子才八岁(后来的哲宗)。宋神宗病重时,由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

《哲宗实录》是新旧两党反复较量的产物。我们从最开始的《哲宗旧录》看到,高滔滔采用赵匡胤、赵光义旧事,提出“立长不立幼”。《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2元丰八年三月甲午,记载了《旧录》中说高滔滔欲“立弟不立子”。

我想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高滔滔非常不满意儿子宋神宗的变法,经常对宋神宗哭着喊着要废除新法。高滔滔对另一个儿子岐王赵颢宠爱有加,也是众所周知。所以高滔滔在垂帘听政的初期,对于选八岁的亲孙子哲宗还是亲儿子赵颢当皇帝,是有所犹豫的,也许做了两手准备,但听了大臣的意见后,她最终还是决定立亲孙子哲宗为皇帝。

在这个事件中,做证人的都是高滔滔家族的人:如高公绘、高士京。此处疑点极大,高遵裕是高滔滔的伯父。高士京是高滔滔的堂弟,他的证词对高滔滔极为不利,史书说他太笨了。

高遵裕之子士京追讼其父在日,王珪令其兄士充来谋立雍王(赵颢),遵裕非之。

高滔滔起用旧党,章惇借此来打击旧党,但并不是捕风捉影,因为高滔滔在立哲宗时确实有过犹豫。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章惇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独相七年。章惇在七年里,虽然独断专行,但是也有三胜西夏,安定吐蕃等大功劳,经济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宋高宗为什么却要把死去多年的他,追贬为昭化军节度副使?追贬他以后,为什么又“海内称快”呢?

(章惇)

宋高宗南渡以后,虽然他在临安称帝,稳定了局势。但是,宋高宗面临一个巨大的棘手的问题,也就是“靖康之耻”的责任究竟由谁来负?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是,宋高宗的爹宋徽宗荒淫无道,贪图享乐,因此才造成金兵大举南下,侵吞了宋朝的半壁江山。

宋高宗当然不能让民间的这种思想成为主流。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种思想成为主流,便意味着宋徽宗,乃至赵宋皇家要对这件事负责任。如果大家都觉得赵宋皇家要对这件事负责任,谁还拥护赵宋王朝呢?没有人拥护,新兴的南宋偏安朝廷,还能保得住吗?

所以,聪明的宋高宗明白,必须要找人来顶罪。

宋高宗最早找到的是宋徽宗时期的“六贼”。也就是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六个奸臣。认为是他们把好好的一个宋徽宗带坏了。若没有他们,宋徽宗一定是一个励精图治的人,现在的宋朝还是国富民强,胡人不敢南窥。

但是,这也没有解决问题啊。就算宋徽宗是被“六贼”带坏的,毕竟他也坏了,“亲贤臣,远小人”,一个皇帝如果反过来,“亲小人,远贤臣”,那这个皇帝就是昏庸的皇帝。

而且,还有一个怎么也避不开的问题。就是当年宋哲宗去世后,因为宋哲宗没有儿子,当时向太后想立端王为皇帝。当时章惇明确表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但是向太后不听他的,坚决立了端王,也就是宋徽宗。宋徽宗上台后,立刻把章惇贬到海南岛,结果章惇死在那里。

(端王、宋徽宗)

而“靖康之耻”发生后,人们不禁想到,章惇当年说的话,是不是正确的呢?如果当年没有立端王,是不是就没有后来的“靖康之耻”了呢?

宋高宗需要做的,就是证明章惇说的话不正确。怎么证明呢?

宋高宗做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重修《神宗实录》。

其实,《神宗实录》最早是在宋神宗去世后的元祐年间,由黄庭坚主持修订的。当时,由于高太后不满自己的儿子的熙宁变法,因此所修的《神宗实录》,对宋神宗的变法多有批评。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以后,要改变祖母的政策,沿袭他爹的政策,于是又对《神宗实录》进行了一次修改。主持修改的人,就是章惇。

这一次,宋高宗又对《神宗实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他这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就是,把北宋亡国的根源,安在王安石身上。正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好端端的一个北宋朝廷才变坏了。

宋高宗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王安石变法乱了朝廷,虽然经过高太后与元祐党人的拨乱反正,但是以章惇为首的人,又改为继续推行王安石的熙宁新政。后来宋徽宗上台后,本来再一次拨乱反正,建中靖国,但是后来“六贼”又受到王安石、章惇等人的蛊惑,撺掇宋徽宗继续执行新政,所以最后,国家才大乱,金国才入侵。

(宋高宗)

既然如此,王安石、章惇等很多人,就应该负责任,应该受追贬了。

宋高宗把罪过转移到章惇等人身上,在皇权社会里,大家都觉得这实在太有道理了。再加上章惇确实也打击了不少人,所以,自然就“海内称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