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進站 出行更安全便捷

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開展科技創新,將“二維碼”帶進地鐵,保障北京市民便利出行

“咱們北京地鐵的發展史,比不少人想象的要長得多。1965年,北京地下鐵道一期工程在玉泉路以西兩棵白果樹下,舉行了開工典禮,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鄧小平、彭真、李先念、羅瑞卿等參加典禮儀式,併為工程破土奠基,迄今已逾53年。”導覽員被簇擁著,抬高聲量講解道。這是發生在今年首都國企開放日上的一幕。

6月10日,由北京市國資委重點打造的第三屆“首都國企開放日”活動正式拉開序幕。近百名參觀者來到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以下簡稱“軌指中心”),參觀瞭解北京軌道交通的發展歷史和最新發展情況。

據介紹,2021年,北京市將建成29條線路、近1000公里運營里程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軌道交通站公共出行量比例預計超過60%,真正成為首都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幹體系。為滿足北京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需要,確保安全、高效、均衡、有序的網絡化運營管理,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應運而生,主要承擔軌道交通線網運營協調與應急處置、票款清分清算與一票通卡發行管理、運營信息彙總與統計分析、運營評估評審、網絡化運營設備設施系統標準化管控,以及研究提出有關票制票價調整意見等工作。

據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北京軌道交通佔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約50%,其工作日平均客運量達1168.69萬人次,全年總客運量37.78億人次。

“在這張由不同顏色織成的網內,每一個跳動的小圓點都是一列地鐵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所處的位置、是否晚點,以及整條地鐵線路的情況和線路間的交互情況。”在軌指中心二期指揮調度大廳裡,童梅向參觀市民介紹軌道交通指揮調度工作情況。

目前,北京地鐵的數量持續增長,接入軌指中心的線路越來越多,管理上也越來越複雜。據童梅介紹,在不同軌道交通線網,包括高鐵、城際、市郊鐵路和地鐵之間實現互聯互通是軌指中心正在研究的課題。

談及未來的軌道交通建設,童梅表示,“未來將會按TOD模式應用,即以公共交通為導向,進行更深入研究和嘗試。將地鐵建設和城市發展更緊密地聯繫到一起,發揮地鐵對城市建設的輻射帶動作用,優化城市空間和居民生活,實現公共交通價值的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