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飾系列·鳳鈿

【基本定義】

鳳鈿,是清代旗人成年女性所佩戴的鈿子的四種基本種類之一,主要流行於雍乾時期到鹹同時期。

在四種鈿子之中,鳳鈿與挑杆鈿子的禮制最高,裝飾也最為繁複。

清代服飾系列·鳳鈿

清中期的鳳鈿

【基本組成】

清代的四種鈿子,其實均是以“滿鈿”作為標準而增減的。在“滿鈿”基礎上去掉一些的鈿花,即是“半鈿”,反之,在“滿鈿”的基礎上增加或更改一些鈿花,便成了“鳳鈿”或“挑杆鈿子”。

所謂“鳳鈿”,究其本質而言,是指這種鈿子的鈿花以“鳳凰”為主題,這也是“鳳鈿”與“滿鈿”的根本區別。另外,清人認為“鳳鈿”除了“鳳凰鈿花”之外,還有另一個特點,即是使用流蘇。但是從實物上來講,“滿鈿”已經有使用流蘇的例子,而個別“鳳鈿”也未用流蘇。故而目前認為“鳳鈿”主要的特徵即是使用鳳凰鈿花,並且比較常用流蘇。

清代的鳳鈿有兩個大類,第一個大類是脫胎於滿鈿的,相當於以滿鈿為基礎的變形,第二個大類則與半鈿、滿鈿、挑杆鈿子均無直接聯繫,擁有各自獨立風格。

第一個大類,即脫胎於滿鈿的鳳鈿。這種鳳鈿,一般與滿鈿的基本型一樣,在鈿子的正面用十四塊鈿花,鈿子的背面用一塊鈿花,一共十五塊鈿花。唯一與滿鈿基本型不同的地方,就是滿鈿的“正簪”用的是三塊圓形鈿花,而鳳鈿的“正簪”則用的是三塊鳳凰鈿花。

第二個大類,即與半鈿、滿鈿、挑杆鈿子均不相同的鳳鈿。這種鳳鈿樣式很多,各種之間除了“鳳凰鈿花”和大部分使用“流蘇”外,並沒有其他相同點,應該說自由度相當大。

【基本型與變體】

第一大類的鳳鈿,我們以故宮所藏的嵌珠石鈿子為例。

清代服飾系列·鳳鈿

故宮藏嵌珠石鈿子

此鈿子正面用鈿花十四塊。中央靠上方為三塊鳳凰鈿花並列,即為“正簪”。“正簪”上方,用七塊方形囍字鈿花鏈接拼成頭圍。“正簪”下方,先用一塊雙囍字龍紋橫型鈿花作為鋪墊,最後在口沿處,用三塊橫型鈿花來裝飾。口沿處的三塊橫型鈿花中,左右兩側的鈿花也帶有鳳凰。

此鈿子背面用鈿花一塊,即是一塊大的頭面。

第二大類的鳳鈿,有許多種樣式,我們這裡以故宮所藏的兩種樣式分別介紹。

第一頂是故宮所藏的銅鍍金累絲點翠嵌珠石鳳鈿。

清代服飾系列·鳳鈿

故宮藏銅鍍金累絲點翠嵌珠石鳳鈿

此鈿子正面中央有橫型金鳳鈿花一塊作為“正簪”。“正簪”上方,即鈿子的頭圍處,用頭圍頭面一大塊。所謂頭圍頭面,指的是一種表面上沒有過多裝飾的鈿花,一般用於其他鈿花的底襯。之後在頭圍頭面上,加飾金鳳鈿花三塊,橫行排列,構成複合的頭圍鈿花。“正簪”下方口沿處,則用三塊垂流蘇的橫型鳳凰鈿花來裝飾。

此鈿子背面,先用一大素頭面作為底襯,然後在素頭面上加飾金鳳鈿花五塊,構成複合的鈿背鈿花。

第二頂是故宮所藏的點翠嵌珠寶五鳳鈿。

清代服飾系列·鳳鈿

故宮藏點翠嵌珠寶五鳳鈿

此鈿子正面,鈿胎整體均使用點翠加飾,口沿處鑲有九隻下垂流蘇小鳳,故而不需要再使用頭圍、口沿等鈿花。正中有五隻金鳳鈿花橫行排列作為“正簪”,均垂流蘇。

此鈿子背面用鈿花一塊,即是一塊大的頭面,亦垂流蘇。

【發展與流行】

鳳鈿大致在滿鈿稍後出現,繼承了清初包頭髮展到後期使用鳳簪的習慣。目前看來,乾隆朝的時候鳳鈿已經成熟,所以鳳鈿出現的時間也只是比滿鈿略微靠後而已,一般定為雍乾時期。

清代服飾系列·鳳鈿

恂勤郡王允禵嫡福晉完顏氏吉服像 頭戴鳳鈿

鳳鈿形成之後,主要經過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雍乾時期到鹹同時期。這時期是鳳鈿在宮廷內外旗人上層中流行的時期。

第二階段。是光緒朝到民國初期。這個時期,挑杆鈿子出現,在宮外旗人上層中基本取代了鳳鈿的作用,成為了世家鈿子的主流。而在宮廷內則以鳳鈿為主,挑杆鈿子為輔。

【應用身份與場合】

鈿子與便服冠帽不同,並不是所有旗人都能佩戴。一般來講,必須是旗人內外命婦才可以佩戴。故而民人女性、未成年的女性、無品級的女性,都是不可以佩戴鈿子的。但是另一方面,鈿子本身又不屬於官方制度所規定的冠服,所以本身沒有品級之分,佩戴者可以根據自家的財力進行配置。

雖然如此,具體到鳳鈿,鳳鈿是一般人家乃至於普通官宦人家都置辦不起的,一般只有府邸和重要世家才有資本置辦。

鳳鈿的應用場合,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旗人貴族女性新婚時,作為主人公的新婦,配合吉服所戴用的。第二方面,是旗人貴族女性在吉服盛裝畫像等場合所戴用。

但是從光緒朝開始,宮廷之外,鳳鈿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應用場合均被挑杆鈿子完全取代,鳳鈿基本走出了旗人世家的使用範圍。而在宮廷之內,鳳鈿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應用場合均與挑杆鈿子共存。所以在晚清時,宮廷尚能見到鳳鈿,而民間已經基本見不到了。

清代服飾系列·鳳鈿

圖為道鹹時期鳳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