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半钿

【基本定义】

半钿,是清代旗人成年女性所佩戴的钿子的四种基本种类之一,主要流行于雍乾时期到咸同时期。

在四种钿子之中,半钿装饰最简朴,相对而言体现的礼制也较低,应用场合最生活化。

【基本组成】

“半钿”这个称呼,是针对于“满钿”而言的。所谓“半”,即“不完整”、“不完全”之意。换而言之,所谓“半钿”,指的即是“装饰钿花并不完全之钿子”。也因为这个原因,半钿与满钿经常要比对来看待。

以目前的资料来看,清代半钿的基本型只有一种。在这一种的基础之上,根据是否使用头面和是否使用结子而有细微区别。

半钿的基本型,是在钿子的正面用四块钿花,钿子的背面用三块钿花,一共七块钿花。

第一种变体,即使用头面。头面一词,指的是用在钿子背面的,占据了钿子背面整体面积的一种大钿花。使用这种变体的话,钿子的正面不受影响,钿子背面的三块钿花则改为一块头面。

第二种变体,即使用结子。结子一词,指的是用在钿子正面的,位于钿子正中靠下的,一种椭圆形或者圆形的钿花。从视觉上来看,在钿子佩戴之后,它正好位于佩戴者额上正中,故而民间有“头花”之称。使用这种变体的话,钿子的背面不受影响,钿子正面的四块钿花中,两侧的两块钿花不变,中央的两块钿花则均向上移动,在最下方加上一块结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半钿的钿花,一般均不带流苏。

【基本型】

半钿的基本型,我们以故宫所藏镶珠翠青钿子为例。

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镶珠翠青钿子(正面)

此钿子正面用钿花四块,中央为双喜字圆形钿花一块,属于“正簪”。下方的左、中、右,各有一块双喜字的横型钿花,用来装饰钿子的口沿。

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镶珠翠青钿子(背面)

此钿子背面用钿花三块,中央为双喜字花盆式钿花一块,属于“背簪”,即背面的正簪。两侧各斜置一块双喜字的横型钿花。

【变体】

半钿的变体,结子的变体我们以故宫所藏的嵌珠宝翠玉花卉钿子为例。

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嵌珠宝翠玉花卉钿子(正面)

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嵌珠宝翠玉花卉钿子(背面)

此钿子正面用钿花五块,中央为花卉的钿花一块,属于“正簪”。下方的左、中、右,各有一块花卉的横型钿花,用来装饰钿子的口沿,在正下方花卉的横型面簪之下,有一块火焰纹的结子。

至于头面的变体,目前没有完整的钿子实物,只能用故宫所藏的一块头面进行展示。

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故宫所藏“头面”

需要注意的是,半钿和满钿虽然都可以使用“头面”,其大小面积以及工艺均一致,但是装饰的复杂程度一般有区别。满钿的“头面”要比半钿的“头面”复杂的多。

【发展与流行】

半钿大致从雍乾时期钿子成型之后便已经出现,它与满钿构成了清代钿子的基本形态。其发展与流行大致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雍正到乾隆时期。这时期流行的半钿是半钿基本型,即“前四块后三块”的搭配。

第二阶段。是乾嘉时期到道光时期。开始流行变体,即改用头面或改加结子。

第三阶段。是咸同时期。在使用变体的基础之上,受到了当时流行的两把头的插花因素,将插戴真、假花卉的习惯引入到了半钿当中。

第四阶段。是咸同之后。随着挑杆钿子的流行,半钿的应用场合变少。宫廷中只用于素服等肃穆场合,民间则基本退出了时代舞台。

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孝贞显皇后吉服像 所戴的钿子不知是半钿还是满钿 已经有插花的行为

【应用身份与场合】

钿子与便服冠帽不同,并不是所有旗人都能佩戴。一般来讲,必须是旗人内外命妇才可以佩戴。故而民人女性、未成年的女性、无品级的女性,都是不可以佩戴钿子的。但是另一方面,钿子本身又不属于官方制度所规定的冠服,所以本身没有品级之分,佩戴者可以根据自家的财力进行配置。

半钿的应用场合,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旗人孀妇及年长妇人在吉庆场合穿着吉服的时候戴用。第二方面,是旗人命妇搭配常服或便服在日常或正式场合戴用。第三方面,是旗人命妇在丧期等肃穆阶段搭配素服戴用。

但是从光绪朝开始,半钿第一方面的应用基本被挑杆钿子所取代,第二方面的应用基本被当时所流行的坤秋和两把头等发式所取代,只剩下第三方面的应用场合,也基本只在宫廷中有所保留,在民间则也被两把头等时兴发式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