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飾系列·半鈿

半鈿

【基本定義】

半鈿,是清代旗人成年女性所佩戴的鈿子的四種基本種類之一,主要流行於雍乾時期到鹹同時期。

在四種鈿子之中,半鈿裝飾最簡樸,相對而言體現的禮制也較低,應用場合最生活化。

【基本組成】

“半鈿”這個稱呼,是針對於“滿鈿”而言的。所謂“半”,即“不完整”、“不完全”之意。換而言之,所謂“半鈿”,指的即是“裝飾鈿花並不完全之鈿子”。也因為這個原因,半鈿與滿鈿經常要比對來看待。

以目前的資料來看,清代半鈿的基本型只有一種。在這一種的基礎之上,根據是否使用頭面和是否使用結子而有細微區別。

半鈿的基本型,是在鈿子的正面用四塊鈿花,鈿子的背面用三塊鈿花,一共七塊鈿花。

第一種變體,即使用頭面。頭面一詞,指的是用在鈿子背面的,佔據了鈿子背面整體面積的一種大鈿花。使用這種變體的話,鈿子的正面不受影響,鈿子背面的三塊鈿花則改為一塊頭面。

第二種變體,即使用結子。結子一詞,指的是用在鈿子正面的,位於鈿子正中靠下的,一種橢圓形或者圓形的鈿花。從視覺上來看,在鈿子佩戴之後,它正好位於佩戴者額上正中,故而民間有“頭花”之稱。使用這種變體的話,鈿子的背面不受影響,鈿子正面的四塊鈿花中,兩側的兩塊鈿花不變,中央的兩塊鈿花則均向上移動,在最下方加上一塊結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半鈿的鈿花,一般均不帶流蘇。

【基本型】

半鈿的基本型,我們以故宮所藏鑲珠翠青鈿子為例。

清代服飾系列·半鈿

鑲珠翠青鈿子(正面)

此鈿子正面用鈿花四塊,中央為雙喜字圓形鈿花一塊,屬於“正簪”。下方的左、中、右,各有一塊雙喜字的橫型鈿花,用來裝飾鈿子的口沿。

清代服飾系列·半鈿

鑲珠翠青鈿子(背面)

此鈿子背面用鈿花三塊,中央為雙喜字花盆式鈿花一塊,屬於“背簪”,即背面的正簪。兩側各斜置一塊雙喜字的橫型鈿花。

【變體】

半鈿的變體,結子的變體我們以故宮所藏的嵌珠寶翠玉花卉鈿子為例。

清代服飾系列·半鈿

嵌珠寶翠玉花卉鈿子(正面)

清代服飾系列·半鈿

嵌珠寶翠玉花卉鈿子(背面)

此鈿子正面用鈿花五塊,中央為花卉的鈿花一塊,屬於“正簪”。下方的左、中、右,各有一塊花卉的橫型鈿花,用來裝飾鈿子的口沿,在正下方花卉的橫型面簪之下,有一塊火焰紋的結子。

至於頭面的變體,目前沒有完整的鈿子實物,只能用故宮所藏的一塊頭面進行展示。

清代服飾系列·半鈿

故宮所藏“頭面”

需要注意的是,半鈿和滿鈿雖然都可以使用“頭面”,其大小面積以及工藝均一致,但是裝飾的複雜程度一般有區別。滿鈿的“頭面”要比半鈿的“頭面”複雜的多。

【發展與流行】

半鈿大致從雍乾時期鈿子成型之後便已經出現,它與滿鈿構成了清代鈿子的基本形態。其發展與流行大致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雍正到乾隆時期。這時期流行的半鈿是半鈿基本型,即“前四塊後三塊”的搭配。

第二階段。是乾嘉時期到道光時期。開始流行變體,即改用頭面或改加結子。

第三階段。是鹹同時期。在使用變體的基礎之上,受到了當時流行的兩把頭的插花因素,將插戴真、假花卉的習慣引入到了半鈿當中。

第四階段。是鹹同之後。隨著挑杆鈿子的流行,半鈿的應用場合變少。宮廷中只用於素服等肅穆場合,民間則基本退出了時代舞臺。

清代服飾系列·半鈿

孝貞顯皇后吉服像 所戴的鈿子不知是半鈿還是滿鈿 已經有插花的行為

【應用身份與場合】

鈿子與便服冠帽不同,並不是所有旗人都能佩戴。一般來講,必須是旗人內外命婦才可以佩戴。故而民人女性、未成年的女性、無品級的女性,都是不可以佩戴鈿子的。但是另一方面,鈿子本身又不屬於官方制度所規定的冠服,所以本身沒有品級之分,佩戴者可以根據自家的財力進行配置。

半鈿的應用場合,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旗人孀婦及年長婦人在吉慶場合穿著吉服的時候戴用。第二方面,是旗人命婦搭配常服或便服在日常或正式場合戴用。第三方面,是旗人命婦在喪期等肅穆階段搭配素服戴用。

但是從光緒朝開始,半鈿第一方面的應用基本被挑杆鈿子所取代,第二方面的應用基本被當時所流行的坤秋和兩把頭等髮式所取代,只剩下第三方面的應用場合,也基本只在宮廷中有所保留,在民間則也被兩把頭等時興髮式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