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好读书时代

我的美好读书时代

我的美好读书时代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的童年和宋濂的幼时很相似。

童年受母亲影响喜读书,那时家贫,鲜有钱买书,但是妈妈有办法,她和我们那里初中的几个老师交好,这几个老师都是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家中富有藏书,母亲就借来读。那些书有《一千零一夜》《福尔摩斯探案集》《故希腊神话故事》等。虽然我们家贫,有的时候连二分钱的一盒的火柴都买不起,但是母亲却不以为意,依然借书买书躺炕上看书,因为她看重的是精神食粮。她对此也有反击,说骂她那些农村老娘们懂什么。可是当我们的邻居指出说你不是农村老娘们吗?母亲就红了脸说我当然不是,我是从青岛精简下放来的。

母亲躺在炕上看书,我就倚在她身后看。虽然我从糊在墙上的报纸上学了很多字,但是毕竟认识的不够多,阅读速度很慢,母亲读出了兴头从不迁就我,每每我读了半页她已经翻篇了。就这样我断断续续地知道了像宙斯、阿波罗、维纳斯、福尔摩斯一类的大神或人物,这在我们那时的村子里不管大人或是小孩应该是没几个知道的。母亲看书也买书,虽然家里很穷,可她不能永远的去人家借书。那时一本书应该是几毛钱,要是一套的话就得上块或者是几块了,但是她买书不吝啬。我记得像《永宁碑》《林海雪原》《奇特的一生》等书我们家都有。供销社来新书了,营业员都招呼我母亲去看。母亲看书、买书的行为大大影响了我。我那时的举止就不太像农村的孩子,虽然穿的很破烂,但是有了一点钱,去供销社不买吃的,专去书柜看有没有好的小人书。不带彩色的七分钱一本,彩色的要一毛二。如果我攒够了一毛二,买了一本彩色的小画书,我先不看,打开书,闻书里的油墨香味。那时一种怎样的香味啊,至今都令我神往。其实我也不是不知道糖块甜、果子香,但是我想,吃的一下子就吃完了就没有了,而书看完了还可以再看,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和别人互相借看。这岂不是一举多得。当时饭都不吃就抱着读,母亲喊我吃饭我都听不见,父亲说,这孩子魂被勾走了。

就这样我从学前到初中,读了很多的书,但是大部分还是小人书。虽说文学底子没打下多少,倒是懂了很多,所以小伙伴们都喜欢听我讲故事。洗完澡后的沙滩、村头的柳林,甚至是演野场电影前等天黑,几个人躲在谁家的大草囤子里听我讲。我读书一般不在人多的地方,那里总有人打扰,享受不完整。一般是躲在苞米仓子里,或者是家后面菜园子里的黄瓜架下。我徜徉在书的世界里,任想象的翅膀在那里翱翔,这样可以远离我眼前的世界――家里成分不好,出门有时被比我大的人撵着骂小地主,吃得不好,穿得也较差,这些都是村里人笑话我们的原料,而书里的世界又是那样的美妙,我怎能不喜爱它呢。

以后我迷恋上了画画,书读得就相对少了。等到我考上大学,有了工作,对书的迷恋依然不减,我每个月都拿出一二百元到书店去买书,但是书买回来,我不再打开去闻油墨味了,并且有的书只看了一部分就撂下了,还有的只翻了几页就搁置起来了。就像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说的那样:“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这是我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有一本著作叫《低智商社会》。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而在这少得可怜的0.7本里面,也可能包括青少年学生们最钟爱的教辅书籍,或者还有那些大行其道的励志书籍、商(官)场秘籍。

以我自己来看,我们的心真是太浮躁了,竟然不能静下心来看会儿书。书里或许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但是那里有名人大家的思想,我们人类正是品味着这些才一路走到了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是要人人进步,民族整体前进的,我们只有读书充实了自己,才会使自己不掉队,不拉民族的后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