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千年的歌谣,重温《诗经》之梦

打开千年的歌谣,重温《诗经》之梦

打开千年的歌谣,重温《诗经》之梦

打开《诗经》的N种方式,相约直隶尚书房。一堂《诗经》课,受益颇多,感慨万千。感谢各位无偿为公益阅读书吧授课的老师们,古典国粹因诸师而传承延续,传统文化因诸师而流光溢彩。

午后的直隶尚书房公益书吧,坐满了来自社会各界不同年龄段的求知人群。国学研究者景三郎老师《打开诗经的N种方式》知识讲座如期进行中。

打开千年的歌谣,重温《诗经》之梦

打开千年的歌谣——《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丝远古的草木芬芳飘来,先民对生活的感恩和热爱,寄托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蔬一果之上,这些带着香气的语句,总能让身处都市的我们,找到那一份对土地的念想,和对四时美味的盼望。夏季,浅草青青,绿树成荫,在这个蝉声阵阵的季节里,最适合阅读和植物有关的书本。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之体,诗之用,前三为诗之本质,后三为诗之作法。在景三郞老师的带领下,《诗经》第一首《关雎》就读出来N种读法。

打开千年的歌谣,重温《诗经》之梦

《诗经》里最早出现的水生植物,是荇菜。荇菜又叫“金莲儿”,叶片如莲,花开时弥覆顷亩,太阳下一朵朵黄灼灼的小花泛光如金,随波流转,用来形容淑女难求,确实贴切。除了外表娇俏,荇菜的茎叶柔软滑嫩,适合作一味清新小菜。在江南一带,人们喜欢用荇菜加鱼肉煮羹,入口清甜顺滑,风味和水八仙之一的莼菜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直很喜欢“投桃报李”这个成语,既充满了人情味,又洋溢着果香味。李子是南国最常见的水果之一,不过现在还未到收获时。从前的李树是长在山林里的,逢春开白花,夏暑挂青果,秋上成熟,密密匝匝挂满一树嫣红,令人光看就脑补了满口的酸甜爽脆。小时候街上常有卖南华李的摊档,用塑料袋盛着,灌进清水,提着边走边吃,鲜红的果肉,酸溜溜的,那是最快活的童年滋味。

打开千年的歌谣,重温《诗经》之梦

《诗经》就像一个绿油油的菜园,总有看不尽、吃不完的新鲜美味。有人说:“我们的馋,是从祖先那里遗传过来的。”其实,我们继承的除了这份馋,还有一份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先民用质朴的歌谣告诉我们,幸福,就是知天时,感天意,与自然同呼吸,世界再嘈杂,我们也要面向阳光,认真生活。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不仅传承诗词文化,同时留下了一千年前的植物名称和样本,是容文学性、自然性和植物性的优秀书籍,有欣赏和研究价值。“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中把淑女比成荇菜,可见那时二者都为珍贵。虽然过去了千百年,君子逑美女,人与美食共享。如今的水果蔬莱比《诗经》时代要进化和丰富了许多,那时的植物有些已经灭绝了,但这些果蔬曾生长在地球上供人们食用的功绩不会被后人遗忘。

饮食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生命的基本保障,从祖先到我辈几千年来都在用吃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诗经》则最先用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任何艺术都应该取材于现实生活又要飞升于平庸之上,读《诗经》乃是一种双重盛筵享受!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