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出村:一元錢看病的小幸福

【溫馨提示:還沒關注廣東衛生在線的小夥伴們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從白雲機場往西,不到5公里,就是花都區花山鎮的小布村。

這是一個只有1000多戶人家的小村子,卻在花都有著鼎鼎大名,因為它是全國敬老模範村、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全國婦女工作示範村,還有廣東省衛生村、文明村和民主法治示範村等諸多榮譽加身。不過,許多小布人更喜歡稱村子為健康村。

這種自豪,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他們對小布村衛生站的信任。

花山鎮中心幼兒園對面有一棟白色外牆的三層小樓,一樓靠西的半邊就是小布村衛生站。作為加強基層醫療衛生建設的標誌性動作之一,花都區投入1200萬元對196個村衛生站實行標準化建設,小布村衛生站也不例外。100多平米的空間分為大廳和一間診室、一間注射室、一間中醫推拿室、一間休息室,大廳裡擺放著一個醒目的家庭醫生簽約宣傳易拉寶。

下午3點多,黃劍勤醫生正在將前幾天家醫簽約居民隨訪的信息錄入電腦,江阿姨帶孫女來看病。黃劍勤幫孩子做了詳細的檢查,確認沒有大礙後開了一些藥。和一些醫療機構動輒給幾盒藥不同,她顯得有些“小氣”,從幾個藥盒裡拿出一板藥,按照需求剪下半板或多半板的數量,考慮到小孩的用藥習慣,她還將藥碾成藥粉,包好後交給江阿姨。

取了藥,江阿姨拿出一元錢交給黃劍勤,這就是孫女求醫的全部花費,沒有額外的診費、藥費和諮詢費。

“以前看病很貴的,買一盒藥都要十幾二十幾塊錢,能買好幾斤豬肉,有時候病的時間長一點要花幾百上千,對我們農民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現在只要1塊錢,打針就再加多1塊錢,政府辦了一件大好事!”江阿姨說。

只收一元錢的“免費醫療”

花都是2008年5月1日開始推行一元錢看病模式的。

在前往珠海斗門區等多地調研後,花都區結合本地實際,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思路:由政府出錢,以每人每年30元的價格——如今已經增加至50元,向鄉村醫生購買醫療衛生服務,農民每次只需要交1元掛號費就可以在村衛生站看病,門診報銷目錄範圍內的藥品免費供應,如果需要注射就再出1元注射費

新模式首先在14個村試點。廣東省衛生計生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黃飛陪同時任廣東省副省長雷於藍出席了啟動儀式。他回憶說,當時為了慶祝村衛生站層面的免費醫療,村民在啟動儀式現場豎起了彩旗,以及一個喜慶的充氣拱門。

在大多數群眾的支持下,該模式在花都迅速推開。2009年6月擴大到57個村,2010年9月實現了村衛生站全覆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獲知花都區的改革後,對花都模式作了批示,要求在全國推廣。

小病不出村:一元錢看病的小幸福

▲餘豔紅副省長(左二)密集調研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要求強基層、建高地、登高峰,著力打造頂天立地廣東省醫療衛生大格局。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元錢看病模式也遭遇過質疑聲,有媒體曾發文質疑“一元看病”是面子工程,或者呼籲乾脆實行完全免費醫療。

“從2010年一元錢看病實現全覆蓋以來,全區村衛生站累計為群眾提供910.14萬人次服務,區財政累計投入1.4億多元,為農民減負1.4億多元。”花都區副區長李榮渝說。

據報道,花都區剛通過了一所中學的建設項目,總投資為1.45億,以不到一箇中學校舍建設的經費,解決了70多萬人的基本醫療問題,這顯然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事。

鄉醫每月收入過萬

一元錢看病不僅增加了群眾的獲得感,也提高了鄉村醫生的積極性。

花山鎮衛生院院長凌濟忠算了一筆賬:鄉醫的年收入包括2.5萬元基本工資、1元錢看病的收入、年底每村2萬元的鄉村醫生補貼以及40%的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衛生院會對鄉醫進行考核,根據得分撥付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鄉村醫生補貼。

“改革後,村衛生站逐漸從市場導向向公益服務轉變,從單純治病向健康管理轉變,群眾的就醫觀念也在改變。”曹揚說。

在小布村,接送孩子上幼兒園時,很多老人也會到村衛生站坐一坐,聽兩位醫生講一些健康知識。有了這個契機,該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做得越來越得心應手,有效保證了村民的基本健康,成為花山鎮的典型之一。

正是因為一元錢看病的作用凸顯,在新農合和城鎮醫保並軌時,花都區政府積極與廣州市、花都區人社局溝通,2016年7月先後出臺《關於“一元錢看病”與廣州市城鄉居民醫保制度銜接的工作方案》《關於花都區城鄉居民醫保與“一元錢看病”相銜接工作實施細則》,在變道的河流之間挖了一條運河,形成了目前的“醫保+區財政補助”的方式,才得以將一元錢看病的有效探索傳承至今。

小病不出村:一元錢看病的小幸福

▲2018年6月1日,小布村衛生站碩士鄉醫黃劍勤為孩子細心檢查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化,一元錢看病模式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比如推動公共衛生均等化建設、推動分級診療體系建設,為花都區構建“公益惠民、防治結合、養生保健、健康管理”四位一體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一元錢看病模式中,藥品保障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

花都區要求衛生計生部門根據疾病譜的變化和實際工作開展情況,一年調整一次基本藥品目錄。基藥目錄已經從2008年的300多種增補到目前的492種,部分村衛生站還新增了150種免費中藥飲片或顆粒劑。

由於每個鄉醫用藥習慣不同,大多數村衛生站的常用藥物在200種左右,主要針對感冒、支氣管炎、高血壓、糖尿病、腸胃不適、風溼等疾病。每到月底,村衛生站會將當月的藥品使用報告和需求上傳給所屬衛生院,衛生院按計劃在月底配發下一個月的用藥。

“目前缺藥的情況比較少,月底可能會有個別藥物不足,我們也會緊急與鎮衛生院溝通,及時補充藥品。”黃劍勤說。在她的電腦上,詳細記錄著每一種藥品的使用情況,每一個村民的健康狀況,以及每一天看病的人數和費用。

“我有足夠的時間與病人交流病情,而且和村子裡的人熟悉了,也更有利於我們對他們的健康狀況進行長期跟蹤觀察。”黃劍勤說,能守護一方人的健康,她將之定義為一種“小幸福”。

採寫|宋炳軍

來源|《人之初》雜誌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歡迎分享此文,讓更多人瞭解花都基層醫改經驗

小病不出村:一元錢看病的小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