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需求走弱,利空股市和大宗商品!

中国宏观经济需求走弱,利空股市和大宗商品!

牛邦投教分析】5月经济数据显示了中国宏观经济需求弱的特点:

◆首先,领先指标金融数据的低迷,正逐步向实体经济传导。央行5月金融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仅7608亿人民币,预期13000亿人民币,前值由15600亿人民币修正为15605亿人民币。社融增速严重不及预期。

◆其他经济数据,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消费增速等,也表明了中国宏观经济需求整理走弱。中国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8.5%,低于预期值9.6%和前值 9.4%。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较4月回落0.2个百分点,也低于市场预期的7%。1至5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继续放缓至6.1%,预期7%,前值7%。

◆房地产投资增速虽然坚挺,但是独木难支。融资环境收紧与信用分化,会影响企业的资本开支意愿。比如,房企融资严重依靠非标。如今在资管新规的规范下,非标融资受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从几个大的方向上看,宏观总需求下滑已成事实。同时信用收缩会进一步加大总需求的低迷。总需求疲弱与信用收缩导致债务违约频发的压力之下,货币政策重心将偏向于稳经济、防紧信用可能产生的经济失速与债务风险。

短期来看,股票市场难以有大机会,贸易战走势的不明朗,也给股市带来压力。前期黑色大宗强势,源于需求复苏预期和环保限产,但需求复苏被证伪,而环保因素也被透支,大宗商品价格有较大下行压力。

5月经济数据显示了中国宏观经济需求弱的特点

◆首先,领先指标金融数据的低迷,正逐步向实体经济传导。央行5月金融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仅7608亿人民币,预期13000亿人民币,前值由15600亿人民币修正为15605亿人民币。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500亿人民币,预期12000亿人民币,前值11800亿人民币。5月M2货币供应同比8.3%,预期8.5%,前值8.3%。社融数据和新增信贷数据不及预期并且大打折扣,表明了中国宏观经济投资需求走弱。

◆具体到6月14日公布的其他经济数据也表明了中国宏观经济需求整理走弱。

●工业增加值方面: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相比于4月小幅回落。

且生产数据,与其它指标产生分化。其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整体偏强,而且从年度数据看,这几年的增速在提高,2016年是6.0%,2017年是6.6%,今年前5个月累计增速是6.9%。其二、2016年9月PPI同比转正后,这个数据一直保持强势,但这段时间终端需求是平稳、下行的。

也就是说,在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比较强,而终端需求没有大扩张的情况下,工业品价格强势。

原因何在呢?牛邦投教研究员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能代表全部。根据统计局的定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的是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在历经PPI低迷时期的市场化去产能、行政化去产能和环保限产后,不少没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由于营收萎缩,不再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了。这一点,也可以从官方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与我们自己根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计算的增速之间的分化中看出。

这意味着,在中小企业加快出清的过程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对全社会生产情况的代表性大大减弱了,这也是近两年官方制造业PMI和经济数据不断分化的原因。

●需求方面,整体偏弱,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超预期的下跌。1至5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继续放缓至6.1%,预期7%,前值7%,创历史性新低点。其中,仅制造业和教育行业的投资增速出现了正向增长。

中国宏观经济需求走弱,利空股市和大宗商品!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新低主要受到“基建增速严重下滑”拖累。传统口径下的基建投资增速,只有5.0%。2017年全年增速是15%,今年1-4月增速是7.6%。在地方债务严监管和金融监管下,受制于资金来源约束,基建低增速将会是常态。地方政府作为结构性去杠杆的主体,压缩基建是去杠杆的必然选择。

1-5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长5.2%,继续改善。专用设备制造业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快增速。但可持续性存疑。

●相比于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大跌,更让人意外。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6.1%,前值7.0%。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消费增速下滑得更快,4月增长了7.9%,5月只有6.8%。

中国宏观经济需求走弱,利空股市和大宗商品!

分区域看,城镇与乡村消费同步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分产品类型看,限额以上汽车类销售增速从3.5%降到-1.0%,是最大拖累。

如此低迷的数据,可能原因一是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降低,二是房价涨幅放缓后的财富效应减弱,三是地产销售高增速后的房贷偿还,四是经济下行给居民收入的压力。

房地产投资增速虽然坚挺,但是独木难支

地产投资增长10.2%,依然是最亮眼的。销售增速和到位资金都有所反弹,但这种趋势可能很难持续。一方面,终端需求超预期下跌。另一方面,融资环境收紧与信用分化,会影响企业的资本开支意愿。

中国宏观经济需求走弱,利空股市和大宗商品!

在融资渠道全面收紧的情况下,地产投资依然维持了很高的景气度。核心原因在于,大型房企更具融资渠道优势,大并小的行业整合在加速。在对销售前景不乐观的情况下,通过并购拿到地后加快施工,提高周转率。如果信用环境进一步紧缩,融资约束对大型房企硬化,行业整合和施工都会放缓。

自2017年银根收紧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风声鹤唳,违约风险越来越令人心惊。

全面战略押宝旅游度假地产的中弘股份,近两年公司资金状况令人颇为堪忧。据公告称,截至2018年4月30日,公司逾期借款本金达27.5亿余元,公司资金紧张,经营困难,正常偿债能力已出现问题。

事实上,在多年房地产政策调控长波段内,房企债务违约、资金链断裂之事并不鲜见。最为知名当属中城建,从2016年11月28日到2018年第一季度末,一年多的时间里累计发生14次违约,涉及金额达230多亿元,累及多家金融机构叫苦不迭。

总之,央行银根收紧,那些抗风险较低的中小企业开始出售部分、甚至全部股权以“保全身家”,甚至龙头房企也出现“融资受阻”的情况。

近日,一则关于碧桂园200亿元额度公司债发行“中止”的消息快速发酵。

房企融资严重依靠非标。如今在资管新规的规范下,非标融资受阻。据数据统计,房地产非标余额3.76万亿,3年消化、年均影响8%。因此,通过以上分析看,房地产想维持两位数增长可能性不大。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从几个大的方向上看,宏观总需求下滑已成事实。同时信用收缩会进一步加大总需求的低迷。

总需求疲弱与信用收缩导致债务违约频发的压力之下,货币政策重心将偏向于稳经济、防紧信用可能产生的经济失速与债务风险。今天央行并未跟随美联储上调OMO利率,实际上就是在释放信号。OMO+MLF与降准置换,将同时成为央行宽货币篮子里的政策选项。

融资需求回落和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给长端利率下行打开了空间,但需要提防违约冲击下的信用利差扩大。短期来看,股票市场难以有大机会,贸易战走势的不明朗,也给股市带来压力。前期黑色大宗强势,源于需求复苏预期和环保限产,但需求复苏被证伪,而环保因素也被透支,大宗商品价格有较大下行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